爆炸科學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實驗室的主要學術方向和研究內容為:(1)爆炸理論:爆轟理論,爆轟波傳播與相互作用; “九五”期間,實驗室取得的標誌性成果有:學科群體系建設、爆炸與安全技術研究的高性能實驗平台、炸藥安全設計理論與技術、新概念爆炸技術、爆炸與毀傷理論及其套用。 實驗室現有碩士點11個,博士點7個,博士後流動站2個。

爆炸科學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爆炸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更名於2004年,曾用名為爆炸災害預防、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於1991年國家計委批准依託於北京理工大學建設,1996年9月建成並通過國家驗收,1998年3月通過教育部組織的運行評估並對外開放。現任實驗室主任為白春華博士,博士生導師;學術委員會主任為白以龍院士,中國力學學會理事長。
實驗室的主要學術方向和研究內容為:(1)爆炸理論:爆轟理論,爆轟波傳播與相互作用; 燃燒轉爆轟機理、判據、模型及數值模擬; 爆轟學套用研究及測試;傳爆系列設計;發射安全性;推進劑熄火及爆炸;(2)爆炸物質套用與安全:混合炸藥設計;炸藥鈍感與敏化;起爆藥製造;炸藥流變特性及裝藥;炸藥貯存、使用安全性評估; 低易損性炸藥套用;炸藥套用新技術;(3)毀傷與防護:新概念新原理毀傷機理;特種目標毀傷技術;毀傷效果評估方法;目標易損性;爆炸防護理論;爆炸防護技術及裝置;(4)爆炸技術與安全技術:爆炸載荷下介質破壞理論及計算;高速碰撞動力學;岩土爆破安全設計理論及套用;建築物拆除新方法和工藝; 爆炸加工;(5)安全理論與系統安全性評價: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險源辯識與評估;爆炸事故機理;爆炸安全性評估;安全管理信息系統;事故模擬與仿真。
實驗室研究方向明確,所開展的研究課題基本是國防科技現代化和國民經濟生產中套用基礎的重大課題,且項目數量多,經費強度高。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具有顯著的創新性和先進性,並在武器裝備和有關工程項目中得到套用,產生了較高的軍事、社會和經濟效益。實驗室自行開發研製的研究條件,技術上有特色,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九五”期間,實驗室取得的標誌性成果有:學科群體系建設、爆炸與安全技術研究的高性能實驗平台、炸藥安全設計理論與技術、新概念爆炸技術、爆炸與毀傷理論及其套用。“九五”期間共承擔科研項目118項,科研總經費5973 萬元。獲國家級獎3項,其中105mm坦克炮彈穿爆延時器獲國家發明三等獎,65式57mm高炮破片榴彈獲國家科技進步3等獎,實踐教學質量評估研究及實踐教學改革與建議獲國家教委教學成果二等獎。部級獎共35項。其中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險源辯識與評估技術研究、鎢合金動態力學性能獲部級一等獎;Hj-8c反坦飛彈串聯戰鬥部研製、反機場跑道串聯戰鬥部研究、碳醯肼製備技術、爆炸實驗系統、硐室大爆破安全設計理論及套用研究和條形藥包最佳空腔比和端頭效應的理論及其套用研究等6項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軍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與實踐獲部級教學成果一等獎。最具有代表性的項目—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險源辯識與評估技術研究是以室外池火災、室內火災、凝聚相爆炸、蒸氣雲爆炸和沸騰液體擴展蒸氣爆炸這五種發生頻繁、危險巨大的火災、爆炸事故類型作為主要對象。提出了傷害準則,推導出各種傷害距離公式,建立了火災、爆炸事故的傷害模型,開發了火災、爆炸事故嚴重度預測軟體,並進行了數值模擬計算。發表學術論文612篇(三大檢索收錄 190篇);出版專著與教材共23部;獲國家發明專利15項。
實驗室現有碩士點11個,博士點7個,博士後流動站2個。招收博士生157人,碩士生191人,本科生285人;現在校博士生87人,碩士生106人,本科生197人;博士後在站4人,已有11人出站。實驗室共有專職人員77人(博士學位41人)。教授25人(其中院士2人,博導21人),占32%;副教授28人(含高工),占36%;、講師19人(含工程師),占25%;助教及其他共5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占53%,30-45歲的年輕教師占總人數的61%。
近年來,接收訪問學者17人。他們分別來自加拿大炸藥研究實驗室、俄羅斯化工大學化工過程安全性和可靠性教研室、國防科技大學、清華大學、華北工學院和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等。主辦國際會議 6次,國內學術會議 4次,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53人次。
今後,實驗室將繼續在五個主要研究方向上形成優勢和特色,進一步加強與國防及國民經濟中的重大科技項目緊密結合,解決重大或關鍵的科學技術問題,取得一批高水平的成果,把實驗室建設成為本領域中的國家級重點研究基地和培養高層次專業人才的基地,使實驗室真正成為從事爆炸與安全科學套用基礎研究、國內外知名的學術研究中心。
地 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南大街5號
郵政編碼:100081
實驗室主任:白春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