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調查

營養調查

營養調查,研究人群營養[生物所需養料]狀況的重要方法。包括膳食調查、臨床檢查、人體測量和營養水平實驗室檢查等。將調查期間吃的同類食物相加,以調查天數相除,即得出平均每日各類食物的進食量,按食物成分表,計算出每日營養素攝取量,再按進食量係數折合男、女、老、幼每個人的攝入量。所用方法有:測血液[流動在心臟和血管內的不透明紅色液體]中營養成分的濃度;測尿排出的營養成分或代謝產物;測血或尿中異常代謝產物;測頭髮中微量元素,如鋅、銅、鐵等;測與營養素攝入有關的血液成分或酶;進行負荷、飽和實驗,如水溶性維生素B、B或C等的負荷、飽和實驗、放射性核素實驗和暗適應、應激等生理功能實驗等等。

基本信息

調查內容

營養調查營養調查
研究人群營養狀況的重要方法。包括膳食調查、臨床檢查、人體測量和營養水平實驗室檢查四部分。一個地區或國家的營養調查結果可為該地區或國家制定營養標準、食物生產加工和供應提供具體資料;針對存在問題提供有根據的改進意見;為醫療預防機構提供營養過剩或營養缺乏病的診斷和治療的依據。

中國於1959年及1982年進行過全民的抽樣營養調查,得到了全國及各省居民營養素攝取量、食物結構、營養缺乏症、營養過剩等情況的科學資料。

國民營養與健康狀況是反映一個國家經濟發展、衛生事業水平和人口素質的重要內容。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定期頒布國民健康狀況年度報告,而中國在此方面的工作尚屬空白。中國歷史上有三次全國營養調查(1959,1982,1992年)。

膳食調查

營養調查營養調查

調查各種食品的攝取量,再根據“食物成分表”計算出每日每人各種營養素的攝入量,以便對膳食進行評價。常用的有詢問法、記帳法、稱重法和化學分析法。

詢問法。詢問膳食的組成和數量,每日進餐次數、時間、食物種數和數量,主食、副食、水果和點心都應包括在內。食物種類和數量要儘可能準確,若有疑問應加用稱重法核實或再詢問。將調查期間吃的同類食物相加,以調查天數相除,即得出平均每日各類食物的進食量,按食物成分表,計算出每日營養素攝取量,再按進食量係數折合男、女、老、幼每個人的攝入量。此法不太準確,但很方便,可用於家庭或個人。

記帳法。調查購入食物的票據和帳目,得到各種食物的消耗總量。再用進餐的總人、日數除,得出平均每人每日各類食物的進食量,按食物成分表計算出營養素的攝取量。此種方法主要用於集體單位,如幼稚園、部隊、學校等。如果進食人員組成不同的單位,尚需要按進食量係數分別折算。此法所費人力較少,易行,能調查較長時間的膳食,例如調查1年4個季度,每季度1個月的膳食。

稱重法。稱量和記錄各種食物的生重、烹調後的熟重,統計及記錄每餐進食人員組成及其人數,由此求得此餐每人所進食的各種食物的生重。在集體單位進行尚較簡單;若家庭中有從兒童到老年各種年齡的人時,尚須根據具體情況,將老人及兒童折合成成年人(標準人)後,再行計算。將一天各餐結果加在一起,得出1天各種生食進食量。若每天食譜類似,可稱重3~4天。否則應稱重1周的飲食,然後將稱重期間同類食品相加,以調查天數和進餐人數相除,得出平均每日各種食物的進食量,從而計算各種營養素的攝取量。此法能準確得出被調查單位或個人的膳食情況。但費人力、費時間。

化學分析法。留取與被調查者進食的食物種類、數量完全相同的一日膳食,通過化學分析,了解其中所含熱能和營養素量。此法主要用於科學研究或嚴格限制營養的病人。方法繁複,但結果十分準確。

根據上述任何一種方法得出每人每日營養素攝入量後,將它與供給量比較,並計算熱能及蛋白質主要來自哪些食物、優質蛋白質(豆類、動物性食品)所占比例等,就可對膳食作出評價。膳食調查結果是為全面營養狀況調查提供背景材料。

臨床檢查

主要檢查營養缺乏或過剩引起的症狀、體徵。營養缺乏的症狀和體徵比較複雜,輕度缺乏或不足時症狀輕微,體徵不典型,而且有的症狀和體徵並不特異,須與其他疾病鑑別。此項檢查應由臨床醫師或營養工作者進行。

人體測量

主要是檢查體重、身高、胸圍、頭圍、坐高、上臂圍、下腿圍、骨盆徑等各項人體測量指標,並計算出各種人體測量係數,用來評價較長時期內營養狀況好壞在這些指標上的反應。

實驗室檢查

營養缺乏病在出現症狀以前,往往先有生理和生物化學改變,套用適當的生理、生化等實驗室檢查方法可以早期查出營養缺乏或過剩的情況。

所用方法有:測血液中營養成分的濃度;測尿排出的營養成分或代謝產物;測血或尿中異常代謝產物;測頭髮中微量元素,如鋅、銅、鐵等;測與營養素攝入有關的血液成分或酶;進行負荷、飽和實驗,如水溶性維生素B、B或 C等的負荷、飽和實驗、放射性核素實驗和暗適應應激生理功能實驗等等。經專門人員測定,將結果與正常值比較,進行評價。

得出上述四方面結果後,除每項進行評價外,還要綜合評定,以便得出較為確切的結論,並對單位或個人提出改善建議,若為大面積大量人群調查,還應向政府有關部門提出情況報告及改善的建議。

調查現狀

營養調查營養調查

目的掌握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的現狀、變化趨勢及其影響因素,為國家制定相關政策及發展規劃提供及時、準確、可靠的科學依據,促進我國居民體質及健康水平的提高。方法採用多階段分層整群隨機抽樣方法,分大城市、中小城市、一類農村、二類農村、三類農村、四類農村6個不同經濟類型地區,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32個縣(區),共抽取樣本24萬餘人。

調查內容包括4部分:詢問調查、醫學體檢、實驗室檢測、膳食調查。結果首次將居民膳食和營養狀況與多項慢性疾病流行病學調查有機結合,獲得了21世紀國中國城鄉居民食物攝入、營養與健康狀況的重要基礎數據。

首次獲得具有全國人群代表性的血漿維生素A水平、血脂異常及代謝綜合徵的患病率數據。項目已出版論著11部,發表論文75篇(英文SCI收錄8篇)。結論近十年來,中國居民營養狀況得到很大改善,但同時出現了營養過剩和肥胖、高血壓等慢性疾病快速上升的狀況。膳食營養不平衡與身體活動不足是重要的危險因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