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口縣

營口縣

營口是遼寧省管轄的地級市,是全國重點沿海開放城市。面積5402平方公里,海岸線長96公里,近海難塗16萬多畝。

基本信息

營口縣營口縣楞嚴禪寺
營口市位於遼東半島西北部,西臨渤海遼東灣,與錦州葫蘆島隔海相望;北與大窪海城為鄰;東與岫巖、莊河接壤;南與瓦房店普蘭店相連。營口南接大連,西臨渤海,背靠東北腹地,中國七大水系之一的大遼河從里注入渤海。
營口是遼寧省管轄的地級市,是全國重點沿海開放城市。面積5402平方公里,海岸線長96公里,近海難塗16萬多畝。

行政區劃

截至2005年12月31日,營口市轄四區(站前區、西市區、老邊區、鮁魚圈區),兩市(大石橋市、蓋州市),41個建制鎮(其中老邊區4個、大石橋市15個、蓋州市22個),14個鄉(蓋州市),27個街道辦事處(站前區7個、西市區7個、老邊區2個、鮁魚圈區4個、蓋州市2個、大石橋市5個),14個國有農場,929個行政村。
營口市面積4970平方千米,人口230萬人(2004年)。郵政編碼115000。
站前區 面積 70平方千米,人口26萬。郵政編碼115002(115001、115002、115003均為站前區區號)。
西市區 面積 20平方千米,人口16萬。郵政編碼115004。區人民政府駐渤海大街西60號。
鮁魚圈區 面積268平方千米,人口30萬。郵政編碼115007。區人民政府駐錢塘江路15號。
老邊區 面積305平方千米,人口13萬。郵政編碼115005。區人民政府駐龍山大街54號。
大石橋市 面積1379平方千米,人口72萬。郵政編碼115100。市人民政府駐青花街道振興社區。
蓋州市 面積2928平方千米,人口73萬。郵政編碼115200。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人口

市域總人口2229139人,其中站前區260071人,西市區159904人,老邊區123418人,鮁魚圈區103525人,大石橋市705285人,蓋州市876936人,城市化水平為38.58%。

氣候與灌溉

營口市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適宜,營口市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0℃的初日在3月中旬,終日在11月中旬,時間為245—249天,穩定通過10℃的初日在4月中旬,終日在10月中旬,時間為160—180天。這說明農作物生長期和喜溫作物活躍期都比較長。

歷史背景

營口戰國時期屬燕國屬遼東郡。公元前195年,西漢在遼東郡置18個縣,營口地區南部設平郭縣,北部置安市縣。據《奉天通志》記載文縣和房縣亦在營口地區(但其今址尚難定論)。
三國時稱營口為遼口,東晉時叫歷林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營口地區先後被漢族的公孫政權、鮮卑族的慕容政權和高句麗政權統治過。平郭縣和安市縣置而不廢,文縣(東漢改為汶縣)於公元240年被曹魏政權遷至齊郡(今山東省境),房縣改屬遼東屬國。後燕政權於公元385年將平州治所遷到平郭縣。
唐末,北方先後有契丹女真蒙古3個民族政權更迭,並在營口市境內設定地方政權。遼將渤海國的一些州縣遷到營口地域內,在今熊岳鎮設盧州領熊岳縣,在今湯池鎮置鐵州領湯池縣,耀州領岩淵縣,歸州領歸勝縣,另設曷蘇館大王府和辰州領建安縣。金將辰州改為蓋州,領建安、熊岳、湯池三縣,余州撤廢。同時,設女真人的別里買、本得山、按春和曷蘇館4個猛安,猛安下置若干謀克。金在境內只設蓋州領建安縣,余皆撤廢。
明廢州縣改設衛所,營口境內南部屬蓋州衛,北部隸海州衛。營口時稱梁房口。1621年,後金占據營口地區,以耀州(今大石橋鎮北嶽州村)為中心屯兵鎮守。1644年清朝對漢人和滿人分別治理。營口地區北部置海城縣,南部設蓋平縣以治理漢人;在熊岳設副都統管轄遼東半島各地滿人;又在熊岳、蓋平、牛莊設防守尉或城防尉管理八旗事務。清政府為“龍興之地”不致荒蕪,於1651年(順治八年)從山東招民到營口境內。1688年,清政府安置巴爾虎蒙古人在營口一帶遊牧。巴爾虎人以窩棚為居室,窩棚相連,狀似軍營,因名營子。營口的潮溝在潮退時溝水乾涸,潮進時溝沒於水,故稱沒溝營。
1861年5月24日,營口代替牛莊成為東三省第一個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1866年,清政府在營口設定奉錦山海關兵備道;1867年1月設營口海防同知廳,負責海疆治安。1909年,清政府設定營口直隸廳,將原屬海城縣的3個鄉、蓋平縣的1個鄉劃歸營口直隸廳管轄。1913年,將營口直隸廳改稱營口縣,所屬區域南至藍旗,東至大石橋,西至渤海,北至大窪。
1914年民國政府將南路觀察使改稱遼瀋道,遼瀋道管轄營口蓋平海城遼陽瀋陽鐵嶺開原鎮安(今黑山縣)、北鎮新民錦縣錦西興城綏中盤山台安義縣彰武東豐(今屬吉林省)、西豐西安(今吉林省遼源市)和遼中22個縣。1923年,在營口商埠區設立市政公所。1931年9月,日本侵略者占領東北,營口淪為殖民地(直至1945年8月15日光復)。1938年5月日偽將營口縣改稱營口市,下設8個區。
1948年營口解放。1958年11月,蓋平縣、營口縣、盤山縣劃歸營口市管轄。1966年1月,盤山縣劃歸盤錦墾區管轄,6月,蓋縣,營口縣劃歸遼南專署管轄。1968年5月,蓋縣、營口縣、海城縣劃歸營口市管轄。1973年,海城縣劃歸鞍山市管理。1975年11月,盤山縣、大窪縣劃歸營口市管轄。1985年1月,盤山縣、大窪縣劃歸盤錦市管轄。至此,營口市共轄蓋縣、營口縣及站前區、西市區、老邊區和鮁魚圈區。1992年11月,蓋縣改稱蓋州市(縣)、營口縣改稱大石橋市(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