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顯露侵蝕帶

無顯露侵蝕帶

無顯露侵蝕帶是斜坡頂部分水嶺附近存在的一個寬度不大、侵蝕不顯露的地帶。在1945年,霍頓根據在坡面水層具有一定厚度和一定流速的情況下,斜坡上才可出現侵蝕,而在靠近分水嶺帶的斜坡上部,水層很薄,分水嶺處的徑流量接近於零原理提出的。

無顯露侵蝕帶是斜坡頂部分水嶺附近存在的一個寬度不大、侵蝕不顯露的地帶。1945年由霍頓(R.E.Horton)提出。其根據是,只有在坡面水層具有一定厚度和一定流速的情況下,斜坡上才可出現侵蝕,而在靠近分水嶺帶的斜坡上部,水層很薄,分水嶺處的徑流量接近於零,故這裡侵蝕活動幾乎不發生,存在著侵蝕作用的臨界距離。霍頓的意見作為粗略的巨觀概念是正確的,但並不全面。馬卡維也夫(N.I.Makaviev)指出,霍頓沒有考慮到決定坡流的所有主要因素。在搬運泥沙過程中,除流水動力外,還有雨滴衝擊產生的附加紊動,因此,在水層厚度不大的斜坡上也常常看到強烈沖刷。此外,分水脊線本身是一條起伏的曲線,也可能在分水脊形成水流,從而出現侵蝕活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