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洞虛宮

無錫洞虛宮

無錫洞虛宮在江蘇省無錫市中心崇安區的一個道教宮觀,與佛教廟宇崇安寺毗鄰。原在無錫東鄉膠山之上,創建於梁大同二年(536),初名清元宮,後因年久失修而廢,約在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重建於今址,賜名“洞虛宮”。

地理位置

無錫洞虛宮無錫洞虛宮
無錫洞虛宮在江蘇省無錫市中心崇安區的一個道教宮觀,與佛教廟宇崇安寺毗鄰。原在無錫東鄉膠山之上,創建於梁大同二年(536),初名清元宮,後因年久失修而廢,約在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重建於今址,賜名“洞虛宮”,慶曆年間(1041-1048),遭火被毀,嘉佑初年重修,元代至元年(1271-1294),又遭火毀,明代洪武二年(1369),道士陳道安重建,萬曆(1573-1620),復毀於火,不久再建,時築三清、玉皇、雷尊、七元、真武、三官六殿宇,後又復增太乙、生長兩殿及魁星、玄都、涵碧、吟仙等數座樓閣,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鄒性善等人集資繕修玉皇殿,蔡貞女建左側諸天殿,乾隆九年(1744),邑人鄒文錦建右側諸天殿,鹹豐十年(1860),宮宇全毀,同治十三年(1874),重建三清、靈官、火神、祖師等六殿,光緒二年(1874),道士秦瑞芳集資重建玉皇殿,1984年無錫市園林局按原樣對其宮三清殿進行修復,1986年8月13日公布為無錫市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規模

洞虛宮最初名青元宮,創建於536年(梁大同二年),位於東鄉膠山,後荒廢;約在1010年(宋大中祥符三年)重建於城中心崇安寺左側,更名洞虛宮。在北宋慶曆年間(1041-1048)、元代至元年間(1271-1294)和明萬曆年間(1573-1620),曾經三度毀於火災,又在宋嘉佑初年、1369年(明代洪武二年)和萬曆年間三度重建。這時洞虛宮擁有三清、玉皇、雷尊、七元、真武、三官六殿,後又復增太乙、長生兩殿及魁星、玄都、涵碧、吟仙等數座樓閣;1693年(清康熙三十二年),蔡貞女建左側諸天殿;1744年(乾隆九年),鄒文錦建右側諸天殿。以及魁星樓、玄都第一樓、三友齋、聽鶴山房、白雲深處、白湖山樓等建築。
1860年(清鹹豐十年),李秀成率太平軍東征,洞虛宮全宮被毀。1874年(同治十三年),重建三清、靈宮、火神、雷尊(即阿炳故居)、長生和祖師六殿。1876年(光緒二年),道士秦瑞芳重建玉皇殿。
1949年以後,洞虛宮曾闢作“少年之家”。1984年,洞虛宮納入城中公園範圍,無錫市園林局按原樣進行了修復。1986年,玉皇殿及古井被列為無錫市文物保護單位。
洞虛宮玉皇殿,位於無錫市公園路10號,其古井在人民路和圖書館路交會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