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龜疥瘡病

病因:

病原為嗜水性氣單胞菌點狀亞種,常存在於水中、龜的皮膚、腸道等處。水質環境良好時,龜為帶菌者,一旦環境污染時,龜體若受外傷,病菌會大量繁殖,極易引起龜患病。

症狀與診斷

初期病鱉頸部、背腹甲、裙邊、四肢基部長有一個或數個黃豆大小的白色疥瘡,以後疥瘡逐漸增大,向外突出,最終表皮破裂,此時,用手擠壓四周可壓出黃白色顆粒壯或豆腐渣壯、有腥臭味的內容

1
物,內容物中的有些黃色顆粒易壓,放入水中後,能分散成粉壯物。病情進一步發展,疥瘡自潰,內容物散落,炎症延展,皮膚潰爛成洞穴,導致潰爛病與穿孔病並發。但一般未到此病病鱉已經死亡。病鱉皮下、口腔、氣管有黃色黏液,腹部和頸部皮下呈膠棟樣侵潤,肺充血;肝臟暗黑或褐色,略腫大,質碎;膽囊種大,脾溢血,腎充血或出血,腸略充血,體腔中有較多黏液。患該病病鱉全生不安,食慾減退或不攝食,體質消瘦,常靜臥食台,頭不能回,眼不能睜開,衰弱死亡。也有病鱉因病原菌侵入血液,順速擴散到全身,出現急性死亡。即使不死亡的病鱉治癒後也會因為其外型受傷降低其商品價值。

診斷方法

①根據病鱉體表疥瘡病灶,可進行初步判斷;

②以無菌手段將瀕死鱉的肝、腎、血液、腹水或未破滅的疥瘡的黃白色粉壯物等塗片,固定,革蘭氏染色,若發現較多的大小相似,兩端著紅色的短桿菌,基本可確診;

③用該病的陽性血清與其病灶的內容物做凝聚實驗,陽性者,則為該病。

診斷:

頸、四肢有一或數粒黃豆大小的白色疥瘡,用手擠壓四周,有黃色、白色的豆渣狀內容物。病龜初期尚能進食,逐漸少食,嚴重者停食,反應遲鈍。一般2~3周內死亡。

治療:

首先將龜隔離飼養。將病灶的內容物徹底擠出,用優碘搽抹,敷上金黴素粉,再將棉球(棉球上有金黴素或金黴素藥膏)塞入洞中。若龜是水棲龜類,可將其放入淺水中。對停食的龜應填餵食物,並在食物中埋入抗生素類藥物。

1

流行與危害

該病從幼鱉到成鱉都會被感染,尤其對幼稚鱉的危害更大,體重為20克以下的稚鱉發病率可達10%~50%,若治療措施不力,15天左右就會死亡;250克以上的鱉因該病感染死亡率可達30%~40%。該病的流行季節是5~9月,如果氣溫高,10月份也會繼續流行;發病高峰的5~7月;該病也是溫室養殖常發生的疾病。該病的流行溫度是20~30℃,水溫30℃左右此病極容易發生。

預防

①鱉體用1毫克/升的戊二醛或菌必清藥浴10~15分鐘。
②避免鱉體受傷,儘量保證營養平衡。
③每1-2周按每200Kg飼料中加入魚肝寶套餐或魚病康套餐一個+三黃粉25g+芳草多維50g或芳草Vc50g,內服3天左右。
④每1-2周按每200Kg飼料中加入鱉蝦平500g+三黃粉25g/+芳草多維50g或芳草Vc50g,內服3天左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