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龍峽

烏龍峽

烏龍峽地處桑乾古道,是由火山熔岩經河水億年沖刷形成的一條長約10公里,寬約1公里的大峽谷。峽谷內不僅有“烏龍泄玉”“烏龍瀑布”等絢麗奇特的自然景觀;而且有豐富的人文景觀。人稱塞北“九寨溝”。這裡現在已經成為生態旅遊度假區,集餐飲、娛樂、休閒於一體。人們在欣賞自然風光的同時,漂流、泛舟、垂釣、射箭、滑翔、跑馬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獲得身心愉悅。烏龍峽位於大同縣鵝毛村南1公里冊田水庫庫區下方,中間是一綿長峽谷,兩岸為火山熔岩,經河水億年洗刷,形成長10公里,寬百餘米的天然奇峽,峽內楊柳依依,綠草茵茵,溪清崖翠,石堅花異,黑色巨石星羅棋布,汩汩泉流環繞其間,碧波鱗盪的湖水,小船不十的穿來穿去。是一方如詩如畫的天然勝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豐富,還有堪稱烏龍三絕的烏龍泉、烏龍灘、烏龍洞。真是您渡假旅遊、消暑散心的理想去處。桑乾湖既大同冊田水庫。桑乾湖生態旅遊區,以冊田大壩為脊樑,以水庫5萬畝湖面為中心,以二十里烏龍峽為趣韻,以南北山巒為襯托。

基本信息

景區介紹

烏龍峽烏龍峽
烏龍峽地處桑乾古道,是由火山熔岩經河水億年沖刷形成的一條長約10公里,寬約1公里的大峽谷。峽谷內不僅有“烏龍泄玉”“烏龍瀑布”等絢麗奇特的自然景觀;而且有豐富的人文景觀。人稱塞北“九寨溝”。這裡現在已經成為生態旅遊度假區,集餐飲、娛樂、休閒於一體。人們在欣賞自然風光的同時,漂流、泛舟、垂釣、射箭、滑翔、跑馬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獲得身心愉悅。

烏龍峽位於大同縣鵝毛村南1公里冊田水庫庫區下方,中間是一綿長峽谷,兩岸為火山熔岩,經河水億年洗刷,形成長10公里,寬百餘米的天然奇峽,峽內楊柳依依,綠草茵茵,溪清崖翠,石堅花異,黑色巨石星羅棋布,汩汩泉流環繞其間,碧波鱗盪的湖水,小船不十的穿來穿去。是一方如詩如畫的天然勝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豐富,還有堪稱烏龍三絕的烏龍泉、烏龍灘、烏龍洞。真是您渡假旅遊、消暑散心的理想去處。

桑乾湖既大同冊田水庫。桑乾湖生態旅遊區,以冊田大壩為脊樑,以水庫5萬畝湖面為中心,以二十里烏龍峽為趣韻,以南北山巒為襯托。主要景觀由“壩”、“水”、“峽”、“山”四部分組成。地貌獨特,植被良好,山清水秀,環境優美。景區南北寬3公里,東西長38公里,總面積95平方公里。

景觀資源是客觀存在的實體,旅遊是人們的主體活動,只有景觀豐富、特色鮮明、才能吸引人們觀光旅遊,才有開發建設的必要。大同桑乾湖生態旅遊區以桑乾河中游建設冊田水庫而逐步形成,以庫容5.8億立方米,水面達33平方公里為特色,得益於優越的條件,環境優美,山清水秀。身臨其境,不論是塞北的地貌還是水庫本身,都給人一種廣袤壯觀、開闊曠野地感受,加之人類歷史活動的足跡,使其集特色的自然景觀與悠久的人文景觀於一體。

烏龍峽傳說

烏龍峽烏龍峽

桑乾河流入大同盆地,河道寬闊,宛如一位年輕的少婦,緩緩地邁著步子。她東行50公里來到大同火山腳下,火山熔岩經河水億萬年的沖刷,形成了一條長約10公里,寬約1公里的大峽谷,這就是名冠桑乾河的烏龍峽。峽內各具形態的黑色火山岩巨石橫臥谷底,清流急湍環繞東行。環顧四周,綠草茵茵,赤壁危聳,瀑布高掛,泉水噴涌,百鳥爭鳴,楊枊依依,一派江南風光。

己丑年初春時節,記者來到烏龍峽。暖暖的春風為我們推開一幅美輪美奐的山水畫卷。峽谷的西口,兩條瀑布飛珠吐玉懸掛在南岸,從谷底仰望,飛瀑似從黛色的六棱山腹中泄出,十分壯觀。這就是著名的烏龍瀑布。遊人每每至此,就情不自禁地吟起李白的詩詞:“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瀑布下是一幽靜的小湖,曰烏龍湖。湖水清澈見底,四周綠樹環合,朝暮時分,泛舟湖上,火燒赤壁,湖水添色,水聲不絕於耳,令人喜洋洋者也。

烏龍峽地處大同火山群境內,峽兩岸為火山熔岩,其怪石、飛泉、烏蝶被譽為“石峽三奇”。

過烏龍湖後,眼前是一片開闊的河灘,一塊塊巨大的黑色火山岩各得其所地散落在灘上。它們姿態萬千,惟妙惟肖,有的如壯牛臥草,有的如雄獅沉睡,有的如猛虎下山,有的如鯤鵬展翅,有的如蛟龍戲水,有的如僧人打坐……時間和流水將它們打磨得光滑如玉,稜角全無,儼然一個其樂融融的水上大家庭。炎炎夏日,遊人赤腳踩著光滑圓潤的鵝卵石,河水親吻著腳面;兩眼觀賞著大自然的一個個傑作,心中感悟著“天人合人”的意理。在烏龍灘人們都不知不覺地隨流水東去,但他們因生活閱歷不同,他們得到的感悟也有別。

遊人徒步涉水經過1公里的烏龍灘,往往大汗淋漓,微有倦意。大自然仿佛知曉人意,在北岸凌空飛來一泉,曰烏龍泉。烏泉在崖壁上,其出口為一寬2米,高1.5米,深2.5米的岩洞。汩汩的泉水從洞中流出,流速為每秒0.27立方米,宛若烏龍泄玉。泉水曲折東流,流入一片茂密的楊樹林地。紅葉,溪水,嫩綠的浮萍,充滿詩情畫意。此泉此景,堪與杭州西湖虎跑泉媲美。

烏龍峽中有一種只在峽內生長的黑色蝴蝶。每當盛夏,碧水蜿蜒東流,烏蝶翩翩起舞,構成了一幅“清溪烏蝶”的美景。記者來訪時,一隻黑色的蝴蝶落在青草上,少頃,它撲扇著翅膀向南岸飛去。在南岸岩石的縫隙中一株株的山桃花正迎風怒放。

主要景點

烏龍峽烏龍峽
烏龍峽不僅有優美的自然景觀,而且有豐富厚實的人文景觀:

羅漢洞:位於烏龍峽北岸的岩壁上,洞旁現存石碑一座。據考證,此洞為明代嘉靖年間一僧人所鑿。每當春夏之交及夏秋朝暮,洞前雲霧繚繞,雲煙仿佛從洞中生出,一片神奇景觀。

紅門寺遺址:地處烏龍峽北部,據史料記載,紅門寺曾是一座佛教古剎,其時僧人云集,香火旺盛。唐初,因寺院主持橫行霸道,無惡不作,被唐太宗派兵搗毀。大同地方劇種耍孩劇中演出的《紅門寺》一劇中,說的就是這個故事。

鐵索浮橋:烏龍峽西口,有一鐵索橋飛架於桑乾河南北兩岸。據《大同縣誌》記載,該橋為明嘉20年(1542)由署中路府李浚捐修。當時共鑄鐵索8條,每條重400公斤,長約18丈。河北岸穿鑿石崖為樁,飛牽鐵索與河之南岸,繫於巨大木樁之上,並復以巨石壓之。鐵索上鋪木板為橋,這便是著名的桑乾河鐵索橋,亦稱“普濟橋”。因橋下激流如虎嘯龍吟,鐵索飄搖不定,行人每過此橋,無不膽戰心驚,舉步維艱。歷代文人騷客從此橋經過,感於這裡的驚險,都賦詩抒懷。清人黃文杰曾賦《鐵索橋》一詩:“疑是飛仙度深澗,擲來鐵索便成橋。蒼龍偃水千層浪,天馬騰空上九宵。蓬萊仙山雲渺渺,珠宮秋夜月迢迢。迷津彼岸誰先覺,別有金繩路一條。”清末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李殿林回鄉後曾修此橋,橋修好後,他親自為普濟橋寫下了這樣的詩文:“層冰開冱客心驚,每到春秋阻旅行。西望河源來馬邑,東連山勢拱燕京。石壁直立千尋峭,鐵索凌虛一道虹。步履輿梁無病涉,回頭共說險途平。”

顧炎武足處: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自京城來山西講學,途經烏龍峽時,為這裡的山光水色所傾倒,以致流連忘返,在此盤桓數日,方戀戀不捨離去。烏龍峽中烏龍泉東畔,便是其駐足之處。

烏龍峽是大自然的傑作,它集色美、形美、聲美於一體,是靜態美與動態美的和諧統一。烏龍峽隨四季變換著自己的容顏。春夏之際,兩岸岩石黑里透紅,流水碧綠晶瑩;樹在水邊長,水在林中流。秋天來臨,烏龍峽層林盡染,與遠處六凌山上的積雪,相映成趣。冬天,烏龍峽冰天雪地,松濤陣陣,野兔、野雞出沒其間,是人們圍獵消遣的好去處。

近幾後,隨著旅遊產業的興起,烏龍峽這一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受到人們的青睞。由大同市亞寶新龍有限責任公司投資興建的融旅遊觀賞、休閒娛樂、度假療養為一體的生態旅遊區已經初具規模。隨行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景區還配備了划船、漂流、草地摩托、騎馬射箭、滑翔等遊樂設施。中午時分,烏龍湖上飄來了一陣陣的歌聲。記者尋聲望去,幾個小伙子邊划船邊唱歌,船上的遊客發出一片叫好聲。湖上的歌聲剛落,北岸掩映在綠蔭叢中的蒙古包又傳出了悠揚的歌聲,遊客們正吃著手把羊肉,喝著美酒,聽著歌聲。

烏龍峽地處大同雲岡石窟——恆山、懸空寺——五台山——太原——北京國家黃金旅遊熱線中段。西距雲岡石窟65公里,北距恆山、懸空寺55公里,距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大同50公里,距109國道僅8公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自1996年以來,每年有遊客來烏龍峽旅遊觀光。大同烏龍峽,塞北“九寨溝”。

交通信息

活動、餐飲、住宿、娛樂活動、餐飲、住宿、娛樂
方案一:

自駕車:上京大高速路-→神泉堡高速出口下(距景區8公里)-→烏龍峽景區生態旅遊度假區

方案二:

乘烏龍峽直通車:每天發車,8:00平旺公園發車-→8:30棚戶區嘉和眾美接站-→9:00迎賓大橋國際麗都小區北門接站-→烏龍峽生態旅遊度假區

方案三:

大同市-→(S339)雲岡機場-→(S339)大同縣-→冊田水庫路口(右轉,養楊線行駛約4.6公里)-→烏龍峽生態旅遊度假區路標(左轉行駛1.6公里到達)

注意事項

烏龍峽烏龍峽
旅遊前應根據自己的年齡和體力,合理選擇旅遊的地點和項目。

應隨身攜帶一些常用藥和急救藥,如感冒藥、暈車藥、抗過敏藥、腸胃藥、去痛片等。

旅遊時不要過於勞累,最好定時起床和休息,特別是晚上不要玩得太遲。

愛護自然環境,不破壞景觀資源。愛護自然環境,不破壞景觀資源。

維護旅遊區內的環境整潔,不任意丟棄垃圾。

夏天去遊玩的時候,注意防曬,冬天景區氣溫比較低,一定要多穿衣服。


旅客須知

烏龍峽烏龍峽
一、自覺遵守參觀遊覽秩序,順序購票入館入園,不擁擠,不堵塞道路和出入口。

二、保護環境衛生整潔,不隨便吐痰、便溺、不亂仍廢棄物。

三、愛護文物、愛護公共設施,不在樹木、名勝古蹟和公共設施上塗抹、刻畫、不在路椅上躺臥。

四、愛護一草一木,不踐踏草坪,不攀折花果。

五、愛護野生和展出的動物、不捕獵、不恫嚇、不投餵投打、不在非釣魚區釣魚。

六、按規定租退遊船,不在未開放的水域游泳、滑冰。

七、不兜售物品,不散發任何形式的廣告及其它宣傳品。

八、不打架鬥毆、不聚眾鬧事、不搞封建迷信、不以任何形式進行賭博等非法活動。

九、不攜帶危險物品及動物進入參觀遊覽區,不在防火區域動用明火。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