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馬潭廟會

每年農曆三月初三至初五逢廟會最多時達3萬餘人,已有700餘年的歷史,會場位於烏馬潭北河灘,面積約60畝。 每年廟會時,附近河南、安徽、湖北及山東等五省10餘州縣民間藝人商賈雲集於此,十分繁華興盛。 會場東邊廟前有一銀杏為當年建廟時栽植,現樹高22.5米,胸徑近2米,樹冠11.1米。

是因烏馬潭廟而來,烏馬潭始於宋朝末年,廟宇系千斤北楊灣村楊思亭領頭捐錢並督工建造,廟前有正殿、側殿、下殿三個較大宮殿,還有禪堂、齋堂、住宅等建築,占地面積4.1畝,宮殿前後共五層,依山而建,後層皆高於前層,氣勢巍峨宏大,頗為壯觀,殿內神像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當年香火極為旺盛。每年農曆三月初三至初五逢廟會最多時達3萬餘人,已有700餘年的歷史,會場位於烏馬潭北河灘,面積約60畝。每年廟會時,附近河南、安徽、湖北及山東等五省10餘州縣民間藝人商賈雲集於此,十分繁華興盛。會上民間藝術異彩紛呈,各具特色,有山東馬戲、安徽花鼓戲、河南皮影戲、說書、舞獅、卜卦、算命及各種雜耍,商品交易各種百貨、山貨應有盡有,飲食果點攤位遍布,熱鬧非凡。會場東邊廟前有一銀杏為當年建廟時栽植,現樹高22.5米,胸徑近2米,樹冠11.1米。該樹獨立於一片較寬闊的空曠地上,顯得格外的蒼勁,傳說烏馬潭為連康山七十二庵總廟,若有人做夢到廟前古銀杏樹下尋拾銀杏,即表示該人陽壽已盡。烏馬潭廟於1925年被毀,現遺址尚存,廟碑碑文在文革中被磨毀,只看到碑上少量文字,至今每年的三月三日依舊逢廟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