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霞寺

烏霞寺,又名烏鴉洞庵、五霞寺。該寺建於北宋慶曆八年(1048年),是北宋林學家陳翥著書立說的書舍。嘉祐六年(1061年)陳翥逝世後,世人為紀念他,將書舍改為“烏霞洞庵”。庵為磚瓦結構,兩進11間,跨度13米,寬11米,面積為300多平方米,有佛像和僧人,後遭兵燹而成瓦礫。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地方募化集資重建。民國36年(1947年)夏,縣國民兵團伐木燒庵,前殿倖免,後殿被付之一炬,現壁間碑刻兩塊尚存。1984年就被列入省級重點保護寺廟,國家2A級景區。地址在縣城西北17公里桂山鄉馬仁山南腹部。山勢環抱,曲徑幽雅,處懸崖峭壁之下,名區勝地,不啻桃園一別境。《中國名勝辭典》收錄“烏霞洞”條目。

基本信息

烏霞寺 烏霞洞 工山鎮大工村馬仁山中。烏霞寺寺始建於宋,今存為清末建築正殿五間,後室二間。門前茂林修林,泉水潺潺,環境幽靜涼爽。據《五松陳氏宗譜》載,宋代陳翥在此撰寫了世界上最早研究桐樹栽培方法的論著——《桐譜》。烏霞洞在烏霞寺後,是天然形成的山洞,洞口較小,洞內空間較大。抗日戰爭爆發時,譚震林任新四軍第三支隊副司令員、政治委員。1941年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第六師師長兼政治委員,領導軍民粉碎日偽軍以及國民黨頑軍的進犯。譚震林將軍在此指揮皖南抗日根據地的鬥爭,獨立地開展游擊戰爭。
烏霞寺北宋陳翥築舍洞前,為讀書之所。終日吟誦與著作。陳公逝世後,鄉人為了紀念,將其書舍改建為“烏霞洞庵”。青瓦粉牆的洞庵,猶如護洞的屏障。洞庵歷經戰火,幾度毀壞,幾度修復。佛像雖存,亦斑駁不堪。碑記僅存清代二塊,其他文物無一可尋。庵旁猶有一泓涓涓溪流,終年不絕。一片鬱郁竹林,四季垂蔭。
抗日初期,三支隊於1938年移防前線,司令部設境內沙灘腳自然村,司令員譚震林等支隊首長和南四區委書記潘效安及其戰士們,時常從馬仁山赴繁昌前線工作,雖無心觀景,但對馬仁山的自然風光,不無讚美之詞。
解放戰爭時期,我游擊隊首長王安葆、陳作霖,經常出入與麻仁山馬仁山,在洞庵召開會議,發展革命隊伍,擴大戰鬥力量,使國民黨反動派驚恐不安。1947年夏季,反動派實行砍山“進剿”戰術。偽軍獨立十三旅在縣國民兵團的配合下,伐木燒庵,步步逼近,後經庵僧跪地哀求,前殿雖然倖免,但後殿已終付一炬。文化大革命期間,洞、庵又遭到毀滅性的破壞,佛像和所有文物摧殘怠盡。兩塊石碑嵌於庵壁亦傷痕累累,實為可悲。
1985年,政府撥款維修,改烏霞洞庵為烏霞寺,大理石的額匾,“烏霞寺”三字,為原省委政協主席張凱帆所書。紅牆青瓦,渙然一新。
烏霞洞乃天工巧成,景色優美,能為《中國名勝辭典》所收錄,實屬名山勝地,名馳遐邇。然而,自然名勝也與人世社會,共同命運,隨著人事的滄桑,它也隨之變化而變化。從興盛到衰敗,再從衰敗回到興盛,這是不可違背的規律。這塊皖南名勝,目前,雖無昔日之輝煌,但其自然景色猶存,仍為廣大民眾所嚮往。隨著國家旅遊業的發展,一經開發,將會成為皖南旅遊業中,一顆絢麗多彩的明珠。( 以上的資料節選至烏霞公園——遊客詩文集)
以下資料也是節選至烏霞公園—遊客詩文集:
烏霞公園概況
烏霞公園位於南陵縣工山鎮境內的馬仁山南側,是“蕪湖十景”之一。公園東距縣城18公里,西距銅陵市45公里,北距蕪湖市62公里,南距九華山100公里,黃山186公里,320省道穿園而過,江、浙、滬、寧等省市到合肥、安慶、武漢等北方城市的客車來往穿流,9路公車直達縣城,交通十分便利。
公園占地12平方公里,與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古銅礦冶遺址相連。這裡集悠久的歷史文化與自然景觀於一體,素有“黃山縮影、九華再現”之美譽。
公園內奇峰陡峭,怪石嶙峋,洞窟奇妙。依山而建的數百級石階直達園中,前山有“大象迎賓”、“童子拜觀音”、“玉貓戲鼠”等景點展笑迎賓,還有雄偉壯麗的公園門樓、八角玲瓏的識馬亭和聳立在“仙人橋”旁的鐘樓等景點。
公園腹地的烏霞洞的蕪湖市至安徽省風景名勝之一。為《中國名勝辭典》所收錄,烏霞洞處群峰環抱之中,懸崖峭壁之下,天然成景,洞內有五洞相連,曲徑優雅,冬暖夏涼,四季如春。東晉時的歷史雪茄何琦和北宋時的林學家陳翥都曾隱居在此著書立說,陳翥所著《桐譜》一書為世界最早的林業專著,流傳東南亞各國。洞前有一建於北宋的古寺——烏霞寺,1984年就被列入省級重點保護寺廟,原省委常委、省政協主席、省書法協會主席、著名的書法家張凱帆1985年親筆為寺廟題名,廟內終日香雲繚繞,禪聲悠揚。
公園後山景區,奇峰怪石千姿百態,“八仙聚會”、“犀牛望月”、“金雞報曉”等幾十處天工巧奪景致有著鬼斧神工、渾然天成妙趣,使遊客目不暇接。園內有茂林修竹,溪流飛瀑,到處是芳草幽蘭,滿園溢香飛翠。使遊客留戀忘返。
烏霞公園,山上,美麗的景色,優雅的環境,神奇的人文典故,吸引著遐邇的遊客,上下,烏霞中心集鎮的交通、通訊、餐飲、衛生等服務設施齊全,風味小吃和山珍土菜別具風味,熱情而又淳樸的烏霞人民熱烈歡迎各位光臨。
沿著烏霞寺的後山,往上走,能看到更多的風景,如犀牛望月,貓戲老鼠,童子拜觀音,烏龜望太陽,五馬盤槽,仙人橋、鐵門檻(又名關門石)、猴兒洞,如八仙石位於馬仁山南側,羅漢峰東面的山坡上的一叢並峙的石壁。大工山現在確有一座名叫“鯉魚峰”的山頭,山頭南側仍有個曬箕大小的砂石坑,坑之四周夾生著大大小小的八角石。八仙石,從遠處,乍看正面好像只有七塊石頭,仔細觀察,才能見稍後一點的那塊石壁。有一首詩這樣寫到:八仙石八仙不耐洞中眠,極目高峰天外天。世有瞞天過海術,只緣揮霍神通錢。還有月亮洞,它也有這樣一個故事,如下:
月亮洞的傳說(的叟)
月亮洞,懸於馬仁山脊樑上,是一座約有二米見方中空石壁,近看是個亮窟窿,遠看去似嵌在天際一輪滿月,遊人到此無不稱奇,有的在洞前攝影留念,或寄戍邊親人,或寄他鄉遊子。詩人畫家,有的賦句抒懷,有的秉筆寫生。各盡所興,無不怡然。關於月亮洞由來,民間還流傳著一個富有神話的故事。
相傳,很遠很遠古代,天上有十個太陽輪流出沒,只有白天,沒有黑夜。因此,奴隸主強迫奴隸們勞動,就沒完沒了一受時間限制。可憐的奴隸們,長年累月,得不到休息,無辜累死許多人,而奴隸主則熟視無睹,從來就不發一點慈悲心。不久,這事被一位會射箭的神手,名叫后羿人知道了,他非常同情奴隸們的不幸遭遇,便發誓要把這太陽射掉九個,只留一個太陽,早出晚落。好讓勞動者有休息機會。於是,他背起箭囊,挽起弓,大步流星地跟著太陽追,邊追邊朝太陽射。射了追,追了射。不久,便射落八個太陽,還剩下一個。他一鼓作氣,繼續追那第九個太陽。追著追著,剛好追到那第九個太陽。追著追著,剛好追到馬仁山的東坡上,那太陽漸漸向西移動了。他停住腳,張開弓,搭上箭瞄準。忽然,一面大石壁擋住了視線,后羿不管三七二十一,嗖的就是一箭,只聽轟隆一聲巨響,接著一股涼風撲面而來。由於用力過猛,飛出的箭威力無比,穿過石壁,直奔第九個太陽。第九個太陽雖被后羿射落了,但那座巨石至今還留下個啊窟窿。這就是月亮洞。
有一首詩這樣寫到月亮洞的。
月亮洞巧奪天工費剪裁,凌空亮窟廣招徠。遠如滿月垂峰頂,近似梳妝立鏡台。停步不堪風襲面,探身更訝壁懸崖。陰晴朔望昏與曉,總有光明四面來。
還有一首詞這樣寫烏霞:憶江南烏霞美,風光文物佳。奇峰怪石成妙景,鬼斧神工造物華。遊人誰不夸。
關於馬仁山也有這樣的傳說:
唐將軍與烏霞洞(一叟)烏霞洞,又名烏鴉洞。烏霞洞又怎么叫烏鴉洞的呢?民間傳說著這樣一個神奇的故事。
傳說,在唐朝末年,貪官污吏,橫徵暴斂,民不聊生,農民紛紛起義。當時,有位人稱唐將軍的起義將領,在江南一帶到處破州奪縣,開倉濟貧。有次打進縣城,正在向窮人分糧,敵人援軍忽然從四面八方蜂擁而來,與潰逃的敵兵合在一起,殺個回馬槍。唐將軍見敵眾我寡,不敢戀戰,乃棄城而去。敵人緊追不放,唐將軍只好邊打邊退,義軍傷亡慘重。最後,只落得孤身單騎來到南陵下北鄉某處,卻被一條滔滔大河橫亘於前,後面追來的敵兵漸漸逼近,唐將軍焦急萬分,不由自主地對著坐騎說:“馬呀!馬呀!已到生死關頭,全仗你了。”說罷,猛力一鞭打下,那馬疼痛,縱身向前一跳,落到對面西岸。時至今日,此處渡口,人們仍叫它“馬仁渡”。敵人趕到河邊見水深流急,無法過河,只好分頭去找船隻。唐將軍乘此機會,便快馬加鞭,繼續西奔,馬不停蹄地來南繁交界的一座山峰西麓。這時,太陽早已偏西,人困馬乏,已到極點,乃稍事休息,剛下馬,那馬撲通一聲倒地。從此,便永遠也不起來了。可憐它連日來,未飽過肚子,馱著主人不停地廝殺和奔波,就這樣被勞累和飢餓奪去了生命。主人就地將這匹能通人性的包遺體,埋在山中。後來,地方上便喊此山為“馬仁山”。剛埋好,跟踵追來的敵兵,象潮水一樣湧向山來,並封鎖各條通山要道。唐將軍這時身邊既無一兵一卒,又失去坐騎,如何突圍出去,正焦急萬分,忽見山腰處,有成群的烏鴉,上下翻飛如一層雲霧繚繞其間,感到好生奇怪,便移步向前,想、弄個明白。哪知他走一截,烏鴉便向前飛一截。如此走呀,飛呀;飛呀,走呀,不知不覺翻過山崗,來到一處深谷叢林之中,見崖下有洞。誰知敵人也朝這邊搜尋過來,說話聲清晰可聞。唐將軍暗自思量,這時如離山而去,敵人居高臨下,一覽無餘,恐難脫身,倒不如藏身洞內,聽其自然。一會,敵兵果然搜到這裡,見洞口布滿蛛網,認為無人入內,便轉身向別處去了。唐將軍就這樣死裡逃生。從此,烏霞洞就又有了烏鴉洞的雅號。
下面摘抄一些烏霞詩詞以助雅興:
浪淘沙·游烏霞公園(汪沛然)笑語起何邊?烏霞公園。山陰道上鬧聲喧。古寺千秋留勝跡,仰慕高賢。抗日憶童年,譚師揮鞭。縈懷往事逝如煙。樓聳南銅路兩側,換了人間。
游烏霞公園詩二首(吳允明)攜酒訪烏霞,通幽曲徑斜。遊園鐘有韻,瞻佛語無嘩。修竹遮天幕,浮雲籠碧紗。桃源稱別境,溢美不虛誇。二舊地又重遊,風光分外幽。青峰含秀色,綠水泛清流。鳥語如歌詠,山花似錦綢。登高頻眺遠,美景入絲綢。
游烏霞公園詩二首(施文縛)深山古廟新,一洞兩相鄰。叢竹亭亭立,茂林處處陰。金龜探大海,童子拜觀音。大象如迎客,貓兒戲鼠精。二遙望一石墩,近看八仙形。石檻關門險,犀牛望月頻。神奇月亮洞,異彩烏霞雲。讓道文明見,紛來各地人。
游馬仁山烏霞寺(張碩)馬仁山色四方夸,造物天工獻物華。疊嶂層亦掩告寺,叢林曲逕入烏霞。香菸裊裊驅塵念,雲霧森森護壁紗。莫道僧家甘寂寞,只緣信仰戀袈裟。
游烏霞寺 (汪志高)烏霞古寺喜天成,環境蔥蘢竹有林。曲澗匯來紛呈態,靈象觀景兩隨心。
關於馬亭的詩詞也有很多的詩詞如:
觀馬亭眺三首(崔後福)
站在亭前四面瞧,難尋五馬共盤槽。八仙打坐青峰上,探海雙龜學弄潮。
二 群峰聳立入雲霄,欲與天工試比高。昂首犀牛常望月,山靈獻瑞有熊貓。三 月亮高懸把客招,烏霞美景更添嬌。遊人欲睹嫦娥面,怎奈嫦娥學躲貓。
游觀馬亭有感(王德好)
長空飛閣邀人停,彩雲山頭似麒麟。童子觀音常相伴,玉貓神鼠聽禪聲。不因良駒奮蹄急,焉得茅廬生神靈。莫道人間少伯樂,勿效陳公洞前耕。
包文拯等贈陳翥詩9首
包拯贈詩二首 奉敕江東歷五松,義安高節仰陳公。赤心特為開賢路,丹詔難回不仕風。樂守薺鹽忘鬢白,笑談金帛近紅塵。無拘無束清閒客,贏得芳聲處處同。
二 不聽天子宣,幽居碧澗前。鐘鳴花寺近,肱枕石獅眠。禪有遠公偈,辭能靖節篇。一竿堪系鼎,千古見心傳。
蘇東坡詩二首 虛齋識得利名空,甘守林泉到老同。宏博古今通聖域,閒依花草詠芳叢。潛心藐視三公遺,寄跡高隨四皓風。每憶屢征端不就,令人千古話無窮。
二 獅山青映碧雲天,側有天民漱醴泉。丹鳳七襄頻賜詔,黃冠千古獨招仙。閒來清嘯無愁月,醉里沉醋不計年。我為羊裘忘世態,羊裘偏應客星元。
王安石挽陳翥 隱翁何事逝山游,遐想遺芳淚暗流。灑落襟懷超俗侶,能全道義臥林丘。傾心夾輔收三益,握手交歡共四休。泣拜尊靈今日別,不堪回首思悠悠。
黃庭堅挽珠翳 千里相知隱逸園,羨君桃李舊山川。須知樽酒無情別,恨極難逢十載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