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察布岩畫

烏蘭察布岩畫

烏蘭察布岩畫分布於烏蘭察布盟各地。東從四子王旗起,西至烏拉特中旗西部,以達爾罕茂明安聯名旗查乾教包蘇木推喇嘛廟,都崇敖包蘇木沙很,德里哈達,滿都拉蘇木南吉板登,新寶力格蘇木禪番乎熱,烏特攔中旗,東北部若格其格山一節分布最為集中。

基本信息

岩畫價值

草原岩畫是先民們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生息繁衍、生產活動、思維信仰、圖騰文字的真實寫照,也是人類社會進步、自然環境變遷的歷史佐證。據史學家考證,烏蘭察布市境內的草原岩畫,最早創作於一萬年以前,最近的也有數百年的歷史。
草原岩畫主要分布在四子王旗衛井蘇木西北約50公里處查乾哈夏圖的一個台地西側的斜坡上,坡面傾斜度為40。左右,從有岩畫的岩石順斜坡而下,三四十米處是一條南北向的季節河。在這面積約1×1公里的斜坡上,高度不同的岩石盤散落其間。岩石的色澤為灰白色,石質雖然略粗,但石面卻較為平滑,好象大自然專門為古代藝術家們準備了一塊又一塊的天然畫布,供其展示藝術才華。岩畫內容全部是奇蹄類動物的蹄印。另外,在察右後旗三井泉鄉三井泉村的丘陵上也發現許多岩畫。內容有北山羊、奔羊、符號等。
這些岩畫的發現,再現了遠古草原遊牧文化的豐富與神秘,值得去探尋觀瞻。

岩畫分期

從烏蘭察布岩畫的構圖風格,題材內容,製作方法和大自然侵蝕程度,可以分為五個時期。
最早是遠古時代原始氏族部落的作品,這是岩畫的鼎盛時期,大約始於公元前兩千年。那時這裡尚是一派森林草原的景色,生活在這裡的以狩獵為主的氏族,開始雕刻山岩。圖像大都是野生動物,人面形,具有荒野風味的粗獷舞蹈,以及單轅的兩輪車等,畫面最大特點是象形性強,雖繁簡相參,形態各異,但都是寫實之作。
第二時期,屬於北狄、匈奴人的作品,時代約在戰國至兩漢。動物形象大都是各種家禽。其中鑿刻在百靈廟東北草原上的一副圖畫非常有趣:兩個馬形,一個嘴成鳥喙,有一系尾的舞者,還有動物蹄印和山羊形等。形態生動逼真,表現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力和嫻熟的雕刻技巧。
第三時期是北韓卑人、突厥人的作品。以多種動物圖案為主要特徵,有騎者、三花馬、駱駝以及一些非常規範化、反覆出現的類似突厥字母的符號。
第四時期是元代大同城和德宇路(內蒙古達茂旗一帶)漢族遊人的作品,有神像、官人像以及虎形。這時的岩畫已進入尾聲階段,作品了草荒率,手法粗劣,已失去了遠古岩畫那種質樸、傳神、誇張的藝術特色。
再有一些便是近代蒙古喇嘛劃刻的蒙、藏文的六字真言,可稱作第五時期的作品。歷代的獵人、遊牧人鑿刻在烏蘭察布草原石崖上千姿百態的岩畫,不僅準確地記錄了早至四千多年前,直至近代各族遊牧人的生活情景,而且從中可以約略地看到草原各族所經歷的變遷,它是一部反映內蒙古草原各族文明歷程的畫卷。

岩畫題材

烏蘭察布岩畫烏蘭察布岩畫

岩畫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有野獸、飛禽、家畜、狩獵、放牧、人腳印、軲兩、舞蹈、動物蹄印、十二生肖、牙形、畜圈、符號、人面像、雲、太陽、交媾等等。其中尤以家畜和放牧為最多,反映了北方遊牧民族的生活情況。據研究所得,這些岩畫是先民在漫長的年代裡陸續製作,其中屬於新石器時代製作的畫面,有車輛、放牧、騎者、動物,北朝時期的岩畫,多為圖案化,程式化和抽象化的圖形,以及酷似古突厥文字母的符號。此外,還有長矛、二齒杈、動物圖案等。隋唐、元年清代作品有神像、文官立像和虎等。壁畫內容反映了北方遊牧民族的社會生活、風俗習慣以及他們的思想意識,是極為原始質樸的繪畫藝術品。

感受岩畫

岩畫以青銅時代遊牧人作品為主,作畫的民族有原始民族部落,其後則有匈奴,突厥蒙古人和漢族等,其中,尤以突厥岩畫最有特色。究竟為什麼先輩把繪畫藝術畫在岩石上,而且歷經風吹日曬,仍保持完好,至今仍是謎,而且岩畫大多分布在北方遊牧民族生活的地方。遊人來此遊覽,可為大漠草原,而心生豪邁之情,又可通過岩畫一覽遊牧民族的社會生活全貌,其中韻味只有身臨此景,方可有所感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