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拉特黃耆

烏拉特黃耆

烏拉特黃耆(學名:Astragalus hoantchy)為豆科黃芪屬的植物。分布於中國大陸的寧夏、甘肅、內蒙古、青海等地,生長於海拔1,500米至2,250米的地區,見於灘地、水旁、山谷或山坡,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基本信息

科學分類

種中文名:烏拉特黃耆

種拉丁名:AstragalushoantchyFranch.

科中文名:豆科

科拉丁名:Leguminosae

屬中文名:黃耆屬

屬拉丁名:Astragalus

國內分布:產內蒙古西部(烏拉特),寧夏(賀蘭山),甘肅中部至西部(蘭州,靖遠,肅北),青海東部(循化,同仁)。

海拔:1500-2250

中國植物志:42(1):083

概況

莖直立,高90-50厘米,直徑5-7毫米,有細棱,無毛或有極稀白色長柔毛,分枝。羽狀複葉有17-25片小葉,長15-25厘米,葉柄長5-15毫米,連同葉軸散生白色長柔毛;托葉三角狀披針形,長6-8毫米,先端漸尖,散生長柔毛;小葉寬卵形或近圓形,長5-20毫米,寬4-15毫米,先端微凹或截形,有凸尖頭,基部寬楔形或圓形,上面無毛,下面無毛或主脈上散生白色長柔毛;小葉柄長1-1.5毫米,近無毛。總狀花序疏生12-15花,長20-30厘米,花序軸被黑色或混生白色長柔毛;總花梗長10-20厘米,無毛;苞片線狀披針形,長5-7毫米,被黑色和白色長柔毛;花梗長7-8毫米,被黑色長柔毛;小苞片線形,長約3毫米,無毛;花萼鍾狀,長11-12毫米,疏被褐色或混生白長柔毛,萼筒長8-10毫米,萼齒線狀披針形,長6-8毫米,被黑色長毛;花冠粉紅或紫白色,旗瓣寬倒卵形,長22-27毫米,瓣片長圓形,長16-17毫米,寬11-12毫米,先端微凹,下部突然漸狹,瓣柄長7-9毫米,翼瓣長24-27毫米,瓣片狹長圓形,長15-17毫米,寬4-5毫米,先端鈍,瓣柄長10-11毫米,龍骨瓣長20-22毫米,瓣片彎月形,長14-15毫米,寬6-7毫米,瓣柄長8-9毫米,子房無毛,柄長7-10毫米,柱頭被簇毛。莢果長圓形,長約6厘米,寬1-1.2厘米,先端喙狀,基部狹入果頸,無毛,具網脈,近假2室,有12-16顆種子,果頸長達2厘米;種子褐色,近腎形,長約3.5毫米,橫寬約6毫米,具凹窩。花期5-6月,果期7-10月。
產內蒙古西部(烏拉特,模式標本產地)、寧夏中部(賀蘭山)、甘肅中部至西部(蘭州、靖遠、肅北)、青海東部(循化、同仁)。生於海拔1500-2250米的山谷、水旁、灘地或山坡。
本種可作黃耆藥用,故Franchet用種加詞為“hoantchy”(黃耆),但並非正品。《中藥志》認為模式產蒙古庫倫,稱庫倫耆。經查,蒙古並不產本種,顯系鑑定錯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