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得勒支

烏得勒支

荷蘭中部城市,烏得勒支省的省會。阿姆斯特丹-萊茵運河沿岸的重要港口。人口23.5萬(1982)。水運中心。

基本信息

簡介

烏得勒支(Utrecht),荷蘭中部城市,烏得勒支省的省會。阿姆斯特丹-萊茵運河沿岸的重要港口。人口23.5萬(1982)。水運中心。鐵路樞紐。工業有鋼鐵、機械、電器、紡織、金屬加工等。國際工業博覽會所在地。貿易和文化中心。有古老的大教堂、大學(建於1636年)、天文台和博物館。
烏得勒支烏得勒支

烏得勒支也是荷蘭第四大城市。

歷史

公元47年羅馬人在當時的萊茵河畔修築要塞,保護萊茵河口,稱為“萊茵渡口”(Trajectum ad Rhenum),是為烏得勒支的起源。要塞本為木結構,2世紀後改為石制。約有500名羅馬士兵駐守。要塞附近有小居民點,居住著工匠,商人和士兵家屬。2世紀中期,日耳曼部族開始不斷侵入。270年羅馬人離開,270年-500年城市的歷史不為人所知。6世紀起,烏得勒支受法蘭克人的統治。
中世紀時,烏得勒支為尼德蘭北部最重要城市。695年威利布羅德(Willibrordus)被指派為佛里斯蘭主教,703年704年,丕平二世將烏得勒支贈與威利布羅德,作為他向北方傳教的基地。1122年,烏得勒支取得城市資格。此後,烏得勒支主教同時享有烏得勒支省及更東北方領地的行政權力。
隨著神聖羅馬帝國的查理五世成為尼德蘭17省的領主,1528年,烏得勒支主教的世俗行政權力也被收歸查理五世。1579年,北方7省締結烏得勒支同盟,共同反抗西班牙統治。同盟的成立標誌著荷蘭聯省共和國的開端。1580年,信奉新教為主的同盟廢除了主教,包括烏得勒支大主教。
在17世紀,烏得勒支成為荷蘭水道上的重要堡壘。1713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結束,在烏得勒支簽訂了停戰條約。
1843年,連線阿姆斯特丹和烏得勒支的鐵路通車。烏得勒支逐漸成為荷蘭鐵路網的樞紐。隨著工業革命在荷蘭的開展,城市也迅猛的擴張起來。1920年代到1930年代,新興中產階級居民區不斷拓展。
二戰期間,烏得勒支被德國統治。1945年5月5日,駐荷蘭德軍投降,5月7日,加拿大軍隊進駐,烏得勒支解放。

姐妹城市

克布爾

旅遊

烏得勒支(Utrecht)位於荷蘭中部,是烏得勒支省的省會,也是荷蘭第四大城市。烏得勒支是荷蘭交通系統上相當重要的樞紐,有近二千年的建城歷史,因此雖名列荷蘭地四大城,但舊城區仍保留了數百年不變的風光,處處瀰漫著一股幽靜沉穩的氣息。烏特勒支這個名詞不僅代表城市的名字,同時也是一個省的名字——烏得勒支省,省會就是烏得勒支市。
雖然荷蘭許多的古城都有自己獨立的運河系統,但是烏得勒支的運河卻更充滿詩意。築於十一世紀,貫穿舊城區的古運河(Oudegracht),是烏得勒支年代最久遠的運河,原為防止萊茵河泛濫所挖的壕溝,現在則是遊覽烏得勒支的最佳景點。烏得勒支運河最大的特色在於她的碼頭,這些碼頭的水平低於一般的道路、臨水之畔,形成獨特的景觀。由運河堤防的階梯而下,站在碼頭上,遠望河流蜿蜒穿梭一座座的拱橋、古老的建築、悠揚的教堂鐘聲與綠意盎然的所構成的美景,讓人有“沿溪行、尋桃花林”的衝動。碼頭緊鄰的運河堤防以前是一間間相隔的倉庫,大部分是提防上的人家所有,而現在這些倉庫大部分都已經改成酒吧、餐館或咖啡廳,而天氣晴朗時,碼頭也變成露天咖啡廳最好的地點。
許多人對於烏得勒支的第一印象就是她超現代感的中央火車站與Hoog Catharijne的購物中心。火車站與購物中心相連結,擁有180多家商店,可以說是荷蘭最大一座的購物中心,餐廳、流行服飾等應有盡有,而這棟巨大的建築物外正面對著Jaarbeurs會議中心與Herman Hertzberger''s Vredenburg音樂中心。烏得勒支地方旅遊局也在火車站附近。
烏得勒支擁有荷蘭最高的鐘塔-主教塔(Domtoren),這座鐘塔不只是烏得勒支最顯眼的地標外,更突顯了烏得勒支歷史發展與宗教的密切關係。公元七世紀時,盎格魯薩克遜的傳教士受命於的德國皇帝擔任烏得勒支的主教。由於主教這個職位不但具有宗教上相當大的權威外,也擁有地區性的行政管轄權。除了主教居住城市之外,附近的區域也在管轄範圍之內,而烏得勒支即成為整個主教管轄區的權力中心。

交通

烏得勒支市是荷蘭鐵路系統網路的中心和國際鐵路旅行的交集點,通過高速列車連線著許多重要的歐洲商業中心。世界第四大繁忙空港的史基浦國際機場距離這裡僅有1.5小時的車程。而通往大多數歐洲目的地的空中航程也在2個小時之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