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霉胺

灰霉胺,生物化學術語,白色或白色帶微黃色結晶。能溶於有機溶劑,微溶於水,室溫下(25℃)在水中溶解度為0.121g/L,在25℃下熔點96.3℃(純品),蒸氣壓2.2×10-3Pa(25℃),在弱酸-弱鹼性條件下穩定。

灰霉胺

灰霉胺[huīméiàn]
1.[生物化學]grisamine

嘧霉胺

中文通用名:嘧霉胺
英文通用名:Pyrimethanil(ISO,BSI)
化學名稱:N-(4,6-二甲基嘧啶-2-基)苯胺
製劑類型:12.5%乳油、20%可濕性粉劑、40%懸浮劑、20%懸浮劑
理化性質:白色或白色帶微黃色結晶。能溶於有機溶劑,微溶於水,室溫下(25℃)在水中溶解度為0.121g/L,在25℃下熔點96.3℃(純品),蒸氣壓2.2×10-3Pa(25℃),在弱酸-弱鹼性條件下穩定。
作用特點:。
為新型殺菌劑,屬苯胺基嘧啶類。為當前防治灰霉病活性最高的殺菌劑。
其作用機理獨特,通過抑制病菌浸染酶的產生從而阻止病菌的侵染並殺死病菌。
作用機理獨特,對常用的非苯胺基嘧啶類(苯並咪唑類及氨基甲酸脂類)殺菌劑已產生抗藥性的灰霉病菌有效。
同時具有內吸傳導和熏蒸作用,施藥後迅速達到植株的花、幼果等噴霧無法達到的部位殺死病菌,藥效更快、更穩定。
對溫度不敏感,在相對較低的溫度下施用不影響藥效。
防治對象:
是防治灰霉病的一種高效、低毒殺菌劑,具有內吸傳導和熏蒸作用,施藥後可迅速傳到植物體內各部位,有效抑制病原菌侵染酶的產生,從而阻止病菌侵染,徹底殺死病菌。與其他殺菌劑無互動抗性,而且在低溫下使用,仍有非常好的保護和治療效果。用於防治黃瓜、番茄、葡萄、草莓、豌豆、韭菜、等作物灰霉病以及果樹黑星病、斑點落葉病等。
防治黃瓜番茄等灰霉病,在發病前或初期,每畝用40%嘧霉胺25-95g,兌水800-1200倍,畝用水量30-75kg,植株大,高藥量高水量;植株小,低藥量低水量,每隔7-10天用一次,共用2-3次。一個生長季節防治需用藥4次以上,應與其他殺菌劑輪換使用,避免產生抗性。露地菜用藥應選早晚風小、低溫進行。
毒性:低毒,小鼠經口LD50為4061~5358mg/kg,大鼠經口LD504150~5971mg/kg,大鼠經皮LD50大於5000mg/kg。對家兔眼睛和皮膚無刺激性,在實驗劑量內對動物無致畸、致癌、致突變作用。
注意事項:
貯存時不得與食物、種子、飲料混放。晴天上午8時至下午5時、空氣相對濕度低於65%時使用;氣溫高於28度時應停止施藥。
解毒參考方法:1、用藥時如果感覺不適,立即停止工作,採取急救措施,並攜標籤送醫就診。2、皮膚接觸:立即脫掉被污染的衣物,用肥皂和大量清水徹底清洗受污染的皮膚。3、眼睛濺藥:立即將眼瞼翻開,用清水沖洗10-15分鐘,再請醫生診治。4、發生吸入:立即將吸入者轉移到空氣新鮮處,請醫生診治。5、誤服:立即攜帶標籤,送醫就診。無特效解毒劑,請對症治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