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氣

火氣

“火氣大”的觀念源自中醫,延用日久,民間飛以稱之,甚至擴大運用在形容脾氣容易爆發的情況。中醫認為生命的脈動靠一股真火(或叫真陽)來推動,它是生命的能源,藉以維持五臟六腑的政黨運作,以便消納、運化;西醫方面向來沒有所謂“火氣大”的名詞,從西醫的角度來看,“火氣大”是一種體熱滯積現象,而以“習慣性高熱症”比較靠近。

基本信息

中醫觀點

中醫認為生命的脈動靠一股真火(或叫真陽)來推動,它是生命的能源,藉以維持五臟六腑的正常運作,以便消納、運化。只要這股真火存在,生命體不只是能量源源不斷,五臟六腑也能正常。

假使這個火的火力不足,表示生命體的能源不夠,身體就虛弱、臉色蒼白、生命力不足、四肢溫度較低,尤其冬天時變冰冷,平常也容易疲倦、怕冷、 食欲不振、消化也差。

反之,若這股火太過旺盛,致使過盛的能量不僅無謂地浪費,累積在體內也會破壞身體,依中醫的虛實理論而分實火與 虛火,實火一般傷及肝或胃,因而簡稱肝火或胃火,而虛火則侵犯脾腎,所以又有脾火與腎火之分。

當人們出現咽喉乾痛。兩眼紅赤、鼻腔熱烘、口乾舌痛、以及爛嘴角、流鼻涕、牙痛等症狀時,即使中醫所說的上火。

西醫觀點

西醫方面向來沒有所謂“火氣大”的名詞,從西醫的角度來看,“火氣大”是一種體熱滯積現象,而以“習慣性高熱症”比較靠近。

人體會生熱也會散熱,以熱處理的模式來了解,人體是一種半封閉性熱自動處理系統,在生熱方面,透過食物同化、肌肉活動及基礎代謝達成,而在散熱方面則透過輻射、傳導、對流及蒸發方式。

熱由內生,散熱則向外,身體中心儘量維持恆溫,它由腦部下視丘的溫度調節中心掌控。人的皮膚和皮下組織,尤其是脂肪為熱的絕緣體,以保護熱源之無端散失。

有些人在熱處理過程有如機器的冷卻作用失靈,散熱功能發不良,只維持在最低的散熱標準如不知覺蒸發(包括不知覺出汗、 呼吸道)、大小便及小額度的輻射、傳導、對流等。

能耗散大量體熱的出汗——蒸發作用失反而沒有,這種人若再加上熬夜、少喝水、多吃辛辣熱量食物時,體熱就因散發不全而在體內隨著血液流竄,暫不一定傷害到器官組織,但器官功能多少被影響而呈現一系列不舒坦的症狀,這便是西醫所了解的“火氣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