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光》

《火光》

《火光》,音樂歌曲,作者是柯里連科。

基本信息

作品背景

關於柯羅連科和《火光》還有一個小故事呢。大約100年前吧,在一次俄羅斯作家舉行的晚會上,一位年輕的女作家拿著一本精美的紀念冊在人群中焦急地尋找著她心中偶像——作家柯羅連科,希望他能在自己的本子上籤名,留作紀念。柯羅連科似乎聯想起什麼遙遠的往事,他接過了那個紀念冊,匆匆走到大廳的一角,伏在桌子上,奮筆疾書起來。

作者簡介

柯羅連科,1853年7月27日生於烏克蘭沃倫省日托米爾城一個貴族出身的縣法官家庭。自幼目睹烏克蘭農民的苦難生活,深表同情。在中學時開始接受進步思想。1871年入彼得堡工藝專科學校,不久因經濟困難輟學,從事繪圖、校對等工作。1874年到莫斯科進彼得農林學院,與一些革命青年接近,閱讀禁書,管理秘密的學生圖書館,同時開始嚮往民粹主義思想,學習縫靴技術,為“到民間去”作準備。1876年被推為學生代表,向院方呈遞由他參加起草的集體抗議書,因而被開除學籍,並被放逐到沃洛格達省;旋迴喀琅施塔得居住,受到警察的監視。一年後到彼得堡,入礦業學院學習。
1879年創作並發表第一篇短篇小說《探求者的生活插曲》,描寫一個青年放棄個人幸福,走上為人民服務的艱苦道路。同年,因涉嫌同革命活動家來往而被捕,流放維亞特卡省。1880年又被誣為脫逃,判處流放東西伯利亞,中途改為安置彼爾姆居住,受警察監視。是年在流放途中創作了短篇小說《雅希卡》,描寫一個農民由於抗拒地方當局而被作為瘋子監禁以及在牢房內繼續鬥爭的故事。同年在獄中寫成短篇小說《奇女子》,塑造了一個被判處流刑的不屈不撓的女革命者形象。1881年,因拒絕向新即位的亞歷山大三世作書面的效忠宣誓,又被流放到遙遠的西伯利亞雅庫特州阿姆加村,1885年才得以遷居下諾夫哥羅德。在阿姆加村,他縫製皮靴,乾農活,過著與當地農民相同的艱苦的生活。流放使他對農村有深刻的認識,同時開拓了視野,在作品中描寫為“文明”社會所不齒的流浪漢、苦役犯、流刑犯和乞丐等。
短篇小說《馬卡爾的夢》(1883)寫一個善良的農民備受貧困折磨,最後發出抗議。這篇小說使作者一舉成名。《在壞夥伴中》(1885)描繪社會底層的貧民的倨傲不屈的性格。以愛好自由的流浪漢為題材的《庫頁島上的人》(1885)被契訶夫稱為“近年來最優秀的作品”。此外,在《無家可歸的費多爾》(1885)《林嘯》(1886)、《阿特—達凡》(1892)、《奇物》(1894)、《瑪魯霞的新墾地》(1899)、《嚴寒》(1901)等短篇小說中,也涉及這一類題材。柯羅連科遷居下諾夫哥羅德時,正當民粹運動衰落、貴族勢力大盛的反動年代。托爾斯泰的“不抗惡”學說在社會上很有影響,柯羅連科針鋒相對地寫了《關於弗洛爾、阿格利普和葉古達之子梅納赫姆的傳說》(即《弗洛爾的故事》,1886),以寓言形式指出,只有與壓迫者進行武裝鬥爭,各族人民才能和睦團結。1886年發表的中篇小說《盲音樂家》(經過多次修改,最後一次是1889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描述一個盲人克服了個人的不幸而與人民相結合,終於成為著名的音樂家。作品表明,唯有積極為人類服務,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短篇小說《嬉鬧的河》(1892)以船夫久林的形象,象徵沉睡著的人民力量的覺醒。《啞口無言》(1895)是1893年作者遊歷美國之後寫成的,敘述一個被誘騙到美國去尋求幸福的烏克蘭農民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悲慘經歷。《瞬間》(1900)和《火光》(1901)則是寫追求自由和嚮往光明的主題。在下諾夫哥羅德,柯羅連科關心社會上的重大問題,寫了不少評論、通訊和特寫,抨擊地方當局以至社會制度由於對生活的認真觀察,他同自己原來同情的民粹派的觀點也有了分歧。《巴甫洛夫特寫》(1890)反映小手工業者的破產及其從屬於侵入農村的資本主義的情況,列寧在駁斥民粹派理論家時曾引用過這本書在《飢餓的年代》(1892)中,柯羅連科指出農民貧困的真正原因是農村中的農奴制殘餘,這部特寫集被書報檢查機關看作向農民發出的革命號召。1895至1896年間,柯羅連科曾為7個被誣告為犯殺人祭神罪的烏德穆爾特族農民辯護,終於使他們被宣告無罪(《摩爾坦村祭祀案》)。1896年柯羅連科遷到彼得堡,與尼·米哈伊洛夫斯基一起編輯自由主義。

作品評價

《火光》,感覺安靜而空曠。聯想到深夜的海邊,黏黏的海風吹過。回頭一望,火光。唯美而悠揚。許多人說這首歌過於平凡,連副歌部分也是那么平靜而毫無波瀾。個人認為,《火光》的美都表現在那種波瀾不驚之中,隱約可以感到暗流洶湧則更為可貴。最喜歡低低的聲音,緩緩上升,最終升到極至,絕美的高音。適合塞上耳機安靜的聽。

現實意義

我喜歡讀散文,因為它的隨意,優美,短小與精悍。柯羅連科的《火光》便是這樣一篇經典,精美,精彩的藝術珍品。
《火光》是柯羅連科題在一位女作家紀念冊上的即興之作,這是一篇當被稱為essay,隨筆的作品,沒有華麗的文字,卻在平淡間透出深刻的哲理。在短短的六百來字間,卻用優美的筆調,描繪出深遠的意境,富有深刻的哲理性。
初讀《火光》,只以為是普通的勵志的文章而已。坐船夜行,看見前方的火光,以為很近,實則還遠。作者賦於了普通的火光特殊的意義,它是希望之光,它是理想之光。
人生不也是一條長河么,即使我們正處於黑暗之中,但我們的心中要有一點火光,正如夜行的船一樣。因為“在如磐的黑夜裡,火光的特點就是不斷戰勝黑暗,時隱時現,給人以希望,促你前進……”只要我們心中的希望之火不滅,理想之火不滅,只要我們向著它努力的前進,就一定能衝破逆境,獲得成功。
但在了解了柯羅連科及這篇文章寫作的背景後,我似乎對《火光》又有了更深的認識。
《火光》寫於沙皇專制走向崩潰,各***動蓬勃發展之際,但這也是俄國歷史上最黑暗、最反動、最殘暴的時期。沙皇政府用高壓手段鎮壓革命,用騙人的改良來麻痹民眾,但在這種種打擊之下,革命的“火光”並未被黑暗的專制淹沒。革命的勝利正如“火光”,“在前面閃耀著,若明若暗,似近又遠,召你前進。”

作者的一生便是在這種火光的召喚下前進的,即使遭受到了種種迫害,卻從未放棄。正是這種“火光”精神的鼓舞,才使他成為了生活的強者。
“火光”它不僅是希望之光,理想之光,也是革命的勝利的曙光。《火光》,恰如“火光”一般,鼓舞著我們,使我們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