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或稱IUCN紅色名錄),於1963年開始編制,是全球動植物物種保護現狀最全面的名錄,此名錄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編制及維護,每年發布一次。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被認定為對生物多樣性狀況最具權威的指標。

簡介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全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或稱IUCN紅色名錄,是全球生物多樣性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也被認定為對生物多樣性狀況最具權威的指標。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是根據嚴格準則去評估數以千計物種及亞種的絕種風險所編制而成的。準則是根據物種及地區厘定,旨在向公眾及決策者反映保育工作的迫切性,並協助國際社會避免物種滅絕。

評估機構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常簡稱為IUCN,是InternationalUnionforConservationofNatureandNaturalResources的縮寫,是一個國際組織,專職在世界的自然環境保護。該聯盟於1948年在瑞士格蘭德成立。由全球81國家、120位政府組織、超過800個非政府組織、10,000個專家及科學家組成,共有181個成員國。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旨在影響、鼓勵及協助全球各地的社會,保護自然的完整性與多樣性,並確保在使用自然資源上的公平性,及生態上的可持續發展。

另外,主要的物種評估機構有國際鳥盟(BirdLifeInternational)、世界保護監測中心(WorldConservationMonitoringCentre)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轄下物種存續委員會(SpeciesSurvivalCommission,SSC)內的專家團體。

級別劃分

根據個體數量下降速度、物種總數、地理分布、群族分散程度等準則將物種劃分為9個等級,具體級別是:

絕滅(EX,Extinct)
野外絕滅(EW,ExtinctintheWild)
極危(CR,CriticallyEndangered)
瀕危(EN,Endangered)
易危(VU,Vulnerable)
近危(NT,NearThreatened)
無危(LC,LeastConcern)
數據缺乏(DD,DataDeficient)
未評估(NE,NotEvaluated)

1994年所訂立的準則只有8個級別,低危(LR)級別下再有3個子分類:近危(nt)、無危(lc)、保護依賴(cd),2001年準則更改,將上述組別歸入近危(NT)級別。當討論IUCN紅色名錄,“受威脅”一詞是官方指定為以下3個級別的總稱:極危(CR)、瀕危(EN)及易危(VU)。

2012年數據

2012年6月19日,2012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在聯合國里約+20峰會上公布。在被評估的63837個物種中,801個物種已滅絕,63個野外滅絕,3947個嚴重瀕危,5766個瀕危,10104個脆弱(易受傷害)。在19817個受威脅物種中,兩棲動物占41%,珊瑚占33%,哺乳動物占25%,鳥類占13%,松柏類占30%。

除了鳥類外,2012年的瀕危物種數量與2011年相比基本沒有發生變化。這一年的紅色名錄中,鳥類的比例增加了0.5%。根據最新進行的評估,由於人類為獲得蛇肉和蛇皮進行的捕殺以及寵物貿易,蛇類種群面臨的威脅加大,其中包括亞洲最大的毒蛇眼鏡王蛇

威脅來源

2012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數據指出,外來入侵物種兩棲動物面臨的第五大威脅、鳥類哺乳動物面臨的第三大威脅,並與氣候變化一起,成為人類最難逆轉的威脅。例如水葫蘆原產於亞馬孫,但目前在非洲大量擴張,嚴重影響到當地的水供應、漁業和水路交通,在非洲的經濟代價高達1000億美元。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生物多樣性保護小組全球主任簡·斯馬特說:“要將發展方式轉向‘綠色經濟’,人們首先必須承認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價值。生物多樣性是綠色經濟中的‘綠色’基礎。只有里約峰會上國家元首們真正尋找到既能保護生物多樣性又能支持生計並為企業提供投資機會的解決方案,可持續的未來才有可能實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