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珍珠泉泉群

濟南珍珠泉泉群

珍珠泉因平地湧泉,騰如珠串而得名。在濟南諸泉中,珍珠泉名氣甚大,與趵突泉不相上下。

簡介

濟南珍珠泉泉群濟南珍珠泉泉群

珍珠泉泉群位於濟南舊城中部,其中珍珠泉、濯纓泉、舜泉、芙蓉泉、孝感泉最為有名。
珍珠泉因平地湧泉,騰如珠串而得名。在濟南諸泉中,珍珠泉名氣甚大,與趵突泉不相上下。乾隆皇帝甚至認為珍珠泉要優於趵突泉,他在詩中寫道;“濟南多名泉,岳陰水所瀦。其中誰巨擘?趵突與珍珠。趵突固已佳,稍籍人工夫。珍珠擅天然,創見訝仙區。卓冠七十二,分匯大明湖。”珍珠泉泉池呈長方形,面積達1240平方米,四周設有漢白玉雕刻石欄。池中泉眼甚多,串串銀色水泡自水底翻湧而上,日光相映,如瀉萬斛珠璣。清人王昶在《游珍珠泉記》 中描繪道:“泉從沙際出,忽聚忽散,忽斷忽續,忽急忽緩,日映之,大者為珠,小者為璣,皆自底以達於面,瑟瑟然,累累然。”明代濟南詩人邊貢曾以“百尺珠簾水面鋪”的詩句讚美珍珠泉,這一比喻十分傳神。明代成化二年(1466),德王朱見潾建德王府,將珍珠泉圈入王府中。清代康熙年間又改成巡府署院。現為山東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地。珍珠泉周圍廣植花木,並建有亭台水榭,假山石橋,景色十分優美。

相關簡介

濯纓泉位於王府池子街中段,得名於《孟子·離婁上》“清斯濯纓”。又名王府池。古時濯纓泉水勢旺盛,匯水成湖,據說在湖上可以盪龍舟。後水面不斷縮小,現成為一長30米,寬19米的泉池。盛水期水勢仍旺,水涌似珠,碧波蕩漾。泉池東西民居錯落,南北楊柳婆裟。樹叢之間,藤架蔭下,設有石桌石凳,盛夏時節,附近居民常於此乘涼避暑。
  舜泉也叫舜井,位於舜井街中部舜園門前。泉呈圓井形,世傳為大舜所鑿,故名。泉旁原有規模宏大的舜廟,後頹圮。舜泉名氣甚大,歐陽修、曾鞏、蘇轍、元好問等大家均有題詠。相傳大禹治水時,舜井內有蛟龍出沒,興風作浪,造成水患。大禹與蛟龍惡鬥數日,最終將其制服,用鐵鏈鎖於舜井中。現井口仍掛著一根鐵鏈,深入井底。1985年於舜泉處建起舜園,園內竹影移牆,小溪潺湲,整個庭園顯得典雅玲瓏。
  芙蓉泉在芙蓉街,泉池呈長方形,為青石疊砌。清代詩人董芸曾寄居於此,並賦《芙蓉泉寓舍》詩云:“老屋蒼苔半畝居,石樑浮動上游魚。一池新綠芙蓉水,矮几花陰坐著書。”芙蓉泉泉池一度曾遭到破壞,1997年芙蓉街69號院內居民訂立了“護泉公約”保護該泉,其後園林部門對泉池進行了修復。
  孝感泉位於趵突泉北路東側。泉池長3.4米,寬2米,池岸鐫“孝感泉”三字。據《太平寰宇記》載:“耆老傳雲,昔有孝子事母,取水遠。感此,泉湧出,故名‘孝水’。天寶六年敕改為‘孝感水’。”由此可知孝感泉名稱的由來。古時孝感泉旁建有太平寺,為濟南三大寺之一,後太平寺廢,孝感泉依然存留,且水勢尚好。
  珍珠泉泉群中還有溪亭泉、灰池泉、散水泉、玉環泉、雲樓泉、知魚泉、鑒泉、泉、硃砂泉、羅姑泉等名泉及若干無名泉。這些泉比較分散,散布在珍珠泉附近的芙蓉街、曲水亭街、東更道街、舜井街等街道,有的就在居民庭院之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