潯陽江

潯陽江

潯陽江也作尋陽江潯陽,是長江流經江西省九江市北的一段。《水滸傳》中曾經多次提到。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資治通鑑》、《讀史方輿紀要》等載:313年,琅琊王睿使周顓鎮江州,屯潯水城,為賊杜弢所困,武昌太守陶侃遣兵救之,周顓出潯水投王敦於豫章。這個歷史事件相當重要,之所以史書記載為“潯水城”,而非“尋陽城”,說明此時尋陽已南遷,所以稱江北的尋陽老城為“潯水城”,以示區別,而且此時陶侃已離任尋陽令,舉家已回到江南的柴桑,所以陶淵明生於江南,落籍柴桑。

歷史沿革

《尚書·禹貢》“荊州”篇有“九江孔殷”、“九江納錫大龜”的記載,《史記·河渠書》云:“余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漢書·地理志》“尋陽”註:“《禹貢》九江在南,皆東合為大江。”這就是說古長江在尋陽(今湖北黃梅)派分為九(極數,言多),東注入彭蠡澤。古彭蠡澤面積闊大,在今長江兩岸皆有湖面,古雷池(黃梅龍感湖)和鄱陽湖都是古彭蠡澤的一部分。另,黃梅蔡山傳說產大龜,蔡龜是黃梅特產,東漢末何晏:“蔡,國君之守龜,出蔡地,因以為名焉。長尺有二寸。”《通典》載:“蔡山出大龜。”光緒《黃梅縣誌》載:“以蔡山名者,緣地產大龜。”新編《辭源》蔡山條:“蔡山在湖北黃梅西南江濱。”根據上述各書所載,黃梅蔡山自古產大龜,古長江在蔡山腳下流淌。《左傳》等古書中“問蔡”即“問龜” ,古人迷信用龜卜卦,認為所用之龜越大越靈,故有“大蔡神龜”之說。據說戰國時魯國大夫臧文仲藏的就是這種龜。古代黃梅人曾以蔡龜作貢品。這些與“九江納錫大龜”的記載不謀而合。《禹貢》下文“導山”、“導水”二章都提到“過九江”,其地望在大江北岸。尋陽在漢代雖隸屬揚州,但也在荊州東境邊緣,上古之時的九州並沒有漢朝劃分得那么細緻,所以《尚書·禹貢》把它寫進“荊州”篇里。何況黃梅素來稱為“吳頭楚尾”,就是荊揚交界的地方,後來黃梅也一度隸屬過荊州。

上古之時

潯陽江潯陽江

上古之時,黃梅下鄉非平原,而是古九江和江心的洲,古九江一直在演變,

在黃梅下鄉一直存在演變的遺蹟,後長江南移,形成今天的平原。現今黃梅下鄉地名多帶“洲”字,且多湖,就是這個緣故。最典型的就是“江心洲”,蔡山鎮的蔡山曾經在“九江”中,立於江心洲,洲中有古寺,名為“江心寺”,李白的《江心寺》即作於此,表明唐朝時,江心洲仍然存在,蔡山仍孤峰矗立於江心。

名字由來

潯陽江潯陽江

秦置九江郡,治所在壽春(今安徽壽縣)。轄境約今安徽、河南淮河以南,湖北黃岡以東和江西全省,以“九江”在境內得名,與今天的江西九江市無涉。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分淮南置廬江國,領縣十二,尋陽為其一,縣治約在今蔡山附近的古城村。南朝以前的古史書中,一般作“尋陽”,其實是“潯陽”

。《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潯本水名,在江北,南流入大江。漢因以名縣,而江遂得潯陽之稱。” 古尋陽城又名潯水城,也是明證。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孫權分江夏郡置蘄春郡,領尋陽隸荊州。十四年(209),呂蒙為尋陽令。280年吳臣服於晉,陶淵明曾祖陶侃乃由鄱陽遷往江北尋陽,也曾任尋陽令。西晉惠帝永興元年(304),因軍事需要劃廬江之尋陽、武昌之柴桑二縣立尋陽郡,郡治柴桑,隸江州。永嘉三年(309),尋陽縣治南遷,

江北故地北部劃歸蘄春,南部仍屬尋陽縣(大概以今太白湖、龍感湖一線的古長江為界)。《資治通鑑》、《讀史方輿紀要》等載:313年,琅琊王睿使周顓鎮江州,屯潯水城,為賊杜弢所困,武昌太守陶侃遣兵救之,周顓出潯水投王敦於豫章。這個歷史事件相當重要,之所以史書記載為“潯水城”,而非“尋陽城”,說明此時尋陽已南遷,所以稱江北的尋陽老城為“潯水城”,以示區別,而且此時陶侃已離任尋陽令,舉家已回到江南的柴桑,所以陶淵明生於江南,落籍柴桑。東晉鹹和中(326—335)溫嶠移江州治尋陽,從此“江南之尋陽著,江北之尋陽益晦,後遂廢漢尋陽縣入柴桑縣,自是以後皆以尋陽郡城為尋陽城矣。”(見《讀史方輿紀要》)尋陽之名由江北移到江南,在晉朝南遷時完成。隋唐又在尋陽地立尋陽縣,隸江州(今九江市),江州乃因襲尋陽(潯陽)之名,唐朝以後史書作潯陽,又名潯陽一帶的長江為潯陽江,後又建潯陽樓。“潯陽”在唐朝時聲名大振,徹底壓倒江北的古尋陽,以至唐以後的人往往把漢晉時期的“尋陽”寫成“潯陽”。五代南唐末,改潯陽縣為德化縣,1912年改為九江縣,1936年把古尋陽地“封郭州”(今黃梅分路、小池一帶)、“團牌州”(今新開蔡山附近)等洲劃歸江北的黃梅縣。

特別記載

潯陽江潯陽江

值得一提的是,江北的尋陽故城當時並未廢,東晉大興元年(318)在尋陽舊城置僑新蔡郡,轄蘄陽(即蘄春)及僑置4縣(西晉末年北人南渡,東晉設僑置縣來安撫南渡北人,

即在南渡北人聚居地設立與北方同名的縣),東晉孝武帝太元三年(378年)改名為南新蔡郡。南新蔡郡只是郡治尋陽古城,主要是轄僑置縣,並不轄尋陽縣,尋陽縣仍為尋陽郡轄。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僑置苞信縣,治尋陽古城。南齊武帝永明四年(486)新建永興縣(隋598年改名黃梅縣),縣治未設在尋陽古城。此後未見史書記載,估計漢晉以來的江北古尋陽城在宋齊易代之際因混戰被毀棄。

地理位置

潯陽,江名。長江流經江西省九江市北的一段。

潯陽江潯陽江

潯陽,史稱柴桑、江州,因其“南開六道,途道五嶺,北守長江,運行岷漢,

來商納賈”,曾以中國的“四大米市”、“三大茶市”之一而著稱於世。作為長江黃金水道上的歷史重鎮,潯陽城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風風雨雨中,曾幾度興衰,幾度浮沉。

九江古稱潯陽,潯陽位於江西省北部,地處湖北、安徽與江西三省交界處,萬里長江與京九鐵路在此交匯,鄱陽湖在東,廬山居南,襟江帶湖,位置優越,自古以來即是兵家必爭之地。

自然風光

九江雄蟠贛北,瀕江扼湖,山水得天獨厚。匡廬奇秀,天下聞名,佳境美景奇詭瑰麗;其襟江帶湖之勢、懸泉雲瀑之勝、登臨旅居之便、中西合璧之風情集於一身,觀光旅遊與休養避暑的總體優勢雄冠諸山。鄱陽湖納贛江、撫河、信江、修水、饒河而注長江,浩浩蕩蕩,煙波萬頃,為中國第一大淡水湖;向以魚米之利、舟楫之便、風光之秀而著稱於世。千里湖山之觀,美不勝收;或淼淼然橫無際涯,或欣欣然歸帆漁歌;石鐘山、鞋山、落星墩、軍山、印山、扁擔山隔水相望,各具姿態;冬季,吳城沙岸湖洲,萬隻候鳥雲集,白鶴天鵝群蔚為稀世奇觀,尤其令人嘆為觀止,曾被海外客人譽為“中國第二座萬里長城”。九江不僅江山殊秀,而且座座“洞天”別開。彭澤的龍宮洞、沙河的獅子洞與湧泉洞、瑞昌的峨眉洞群,千奇百怪、鬼斧神工、渾然天成。置身其中,如夢似幻,撲朔迷離,恍如隔世而仙遊。九江城北面長江,南屏匡廬,東臨湖口而西望幕阜,得盡山傍水抱之寵;城內甘棠湖水光瀲灩,岸柳成蔭;薄暮、輕煙漫籠,畫舫漣漪,可謂優雅之至。誠如古人詩云:九派潯陽郡,分明是畫圖。

得名詩句

潯陽賴以得名的詩句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風葉四弦秋,根觸天涯遷嫡恨;潯陽千尺水,勾留江上別離情

----------元和十年,余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琵琶於穆曹二善才。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遂命酒使快彈數曲;曲罷憫然。自敘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徙於江湖間。余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