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式婚禮

漢式婚禮

漢式婚禮不同於西式婚禮,也不同於一般以清、民國風格為主的所謂中式婚禮。漢式婚禮以周禮為藍本,以典雅、尊貴、莊敬為氣韻,追本溯源,是體現華夏經典文化傳統的民族婚禮。漢式婚禮是以古典主義為主要特徵的當代新興、時尚的婚禮形態。漢式婚禮不同於西式婚禮,也不同於一般以清、民國風格為主的所謂中式婚禮。漢式婚禮以周禮為藍本,以典雅、尊貴、莊敬為氣韻,追本溯源,是真正體現華夏經典文化傳統的民族婚禮。在華夏民族的傳統中,漢式婚禮被視為禮樂文明的根本所在,被視為人倫關係和社會秩序的起點,被視為人與自然陰陽相和諧而化生萬物的本源。只有這樣的婚禮,才足以同新人之間堅貞、深沉的情感相般配,才能同我們自身的民族身份和文化傳統相般配。漢式婚禮是漢民族的傳統婚禮,在婚禮進行時應當穿著形制正確的漢服。但可根據其不同時期的風格,選擇相應的服飾顏色及款式。如漢周時期崇尚玄色及紅色,風格的漢式婚禮可選擇紅黑配色的曲裾或衣裳;唐風漢式婚禮則可選擇紅男綠女的搭配;而明風婚禮則一般選擇明代官服,新婦多為鳳冠霞帔。

主要流程

整體結構

婚前禮→正婚禮→婚後禮

流程分解

婚前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

正婚禮:親迎→共牢合卺→解纓結髮

婚後禮(成婦禮):婦見舅姑→舅姑醴婦→婦饋舅姑→廟見成婦

儀節內容

★婚前禮

1.納采 男方向女方求婚,以雁為贄見禮物。《儀禮·士昏禮》:“昏禮,下達納采。用雁。”

2.問名 納采後,問得女方之名,以便占卜成婚與否、吉凶如何。《儀禮·士昏禮》:“賓執雁,請問名;主人許,賓入授。”

3.納吉 問名之後,男方“歸卜於廟,得吉兆,復使使者往告”(《儀禮·士昏禮》)。男方問名後,占卜男女雙方生辰八字,若得吉兆,派使者帶雁到女家報喜,儀如納釆。

4.納徵 男方遣使者向女家納聘以訂婚。《儀禮·士昏禮》:“征,成也,使使者納幣以成婚禮。”納徵以後,婚姻進入正式準備階段。

奠雁奠雁

5.請期 男方擇定成婚吉日,正式約定女方,以雁為贄見禮物。《儀禮·士昏禮》:“請期,用雁。”鄭玄註:“夫家必先卜之,得吉日,乃使使者往辭,即告之。”

★正婚禮

1. 親迎 新夫親往迎娶新婦。

同牢合卺同牢合卺

2. 同牢合卺 “同牢”指新夫新婦共食一鼎所盛之肉。“合卺”指新夫新婦各執一合卺杯,相對飲酒。《禮記·昏義》:“婦至,婿揖婦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所以合體、同尊卑,以親之也。”

3. 解纓結髮 “解纓”指新夫親手解下新婦頭上許婚之纓。“結髮”指各剪取新夫新婦一束頭髮,以紅纓梳結在一起。

★婚後禮(成婦禮)

1. 婦見舅姑 妻稱公公為“舅”,稱婆婆為“姑”。成婚後的第二天清晨,新婦早起、沐浴,端著盛有棗、栗和腶修的竹器到公婆寢門外等待。“棗”取早起之意,“栗”取顫慄之意,“腶修”取振作之意。

2. 婦饋舅姑 新婦親自侍奉公婆進食,待二老食畢,婦要象徵性地吃公婆的餘食以示恭孝。另有一說,“婦饋舅姑”指新婦過門後第三天,就要下廚燒飯做菜,以饋舅姑,以示自此後主持中饋,以盡孝道。唐代有“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譴小姑嘗”的民俗記錄。

3. 舅姑醴婦 公婆為新婦安食漱口,並以“一獻之禮”酬新婦,以示長輩的關懷。

4. 廟見成婦 婚後三個月,夫家擇一日,率新娘至宗廟祭告祖先,以示該婦從此正式成為夫家成員。

文化精神

禮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規範。婚禮則規範著夫婦相處之道,並反映了華夏民族對夫婦、天地、陰陽、乾坤等關係的本質理解。夫婦之道正是漢式婚禮的核心義理。因此漢式婚禮絕不只是聚會、宴飲、取樂,更不可輕慢與褻瀆,它是倫理哲學的一場莊重宣告。( 婚禮,在古代寫作“昏禮”,因其是在黃昏時舉行,故稱“昏禮”。)

信仰

華夏民族以人法天,自然界的萬物,乃是天陽、地陰所化生。男女則是社會的陰陽兩極,是人類的淵源,是一切倫理的起點。《禮記》說,“昏禮者,禮之本也”。又說“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在漢民族傳統中,婚禮被理解為天地、陰陽、乾坤等世界秩序及人倫之本的實現和完成,被賦予了信仰的意義。

盟誓

《禮記》說“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華夏民族看待婚禮,如同看待國家間歃血為盟、看待兄弟間結拜為盟。夫婦的婚約,兩姓的聯姻,本質在於作承諾、立誓言、結盟約。是承諾就要踐行,是誓言就要兌現,是盟約就要信守。盟誓追求永恆,有如山海之不朽,所以說“山盟海誓”。

主從

婚禮中男送女以雁,是一種相沿而來的古禮。《白虎通》說:“取其隨時而南北,不失其節,明不奪女子之時也。又是隨陽之鳥,妻從夫之義也。又取飛成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禮,長幼有序,不相逾越也。”雁都是成行成列飛行的。送雁,既明確了家庭中夫妻角色之不同和擔當之不同,申明了丈夫引領妻子、妻子追隨丈夫的男女有別之意,又表明夫妻不可分離,不可拋棄,正如大雁不能單飛。

平等

漢式婚禮在申明夫主婦從的同時,亦強調了丈夫對妻子的尊重和愛護。兩姓聯姻,男女盟誓,賦予了夫婦對等之義,雙方本就具有了對等的權利和義務。婚禮中,夫婦拜同禮、坐同席、食共牢、飲合卺,處處提示著夫妻夫婦之間既有主從,又有平等。家庭角色分工的不同,使丈夫真正成其為丈夫,妻子真正成其為妻子,且毫不妨礙夫婦的比翼連枝、琴瑟相諧、相敬如賓。

責任

漢式婚禮漢式婚禮

在漢式婚禮中,一是強調了夫婦對彼此的責任。要做到“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要做到“結髮同心,生死不離”。二是強調了夫婦對宗族的責任。婚前男方要通過六禮前往女家與女方父母溝通婚事,新娘離家出嫁時,要拜別父母和宗廟,嫁入夫家後,要通過婦見廟見之禮接受男方父母和歷代祖先的認可。《禮記》說“昏禮者……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正人重之”。同父母和宗廟的儀式互動,向新人宣示了婚姻的宗法意義,宣示了綿延子嗣、傳續宗族、承上啟下、孝養雙親之責。三是強調了夫婦對社會的責任。《禮記》說:“禮之大體,而所以成男女之別,而立夫婦之義也。男女有別而後夫婦有義;夫婦有義而後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後君臣有正。”在漢式婚禮中,婚禮是禮之本,夫妻是人倫之本,只有婚姻和諧,家庭才能是和諧的,我們民族的繁衍和社會的秩序才能是和諧的,由婚姻而化生的自然及人間的乾坤萬物也才能是和諧的。

復興歷程

第一階段

理論探討階段(2003-2004年)

漢服為先導,繼之以禮儀。作為“禮之本”的漢式婚禮,成為漢服復興運動縱深發展的自然需要和文化衍生。2003-2004年期間,全國各地漢服復興運動的早期實踐者們發掘典章,祖述周禮,探討形成了漢式婚禮操作方案,為漢式婚禮走入當代日常生活準備了初步的藍本。

第二階段

同袍自助階段(2004-2006年)

理論為先導,繼之以踐行。從年齡而言,漢服運動是青年運動,青年是漢服運動的主力軍,並隨著運動的開展,逐漸步入適婚年齡。此階段,全國各地很多漢服同袍開始以自助方式實踐漢式婚禮。而漢式婚禮復興亦成為漢禮復興運動的旗幟,受到越來越多的青年的關注和傾心。

第三階段

專業機構初興階段(2006-2010年)

此階段,漢式婚禮作為最契合文化接受心理,漸為人們所認知,尤其在對傳統文化有認同感的青年階層。不斷提升的社會影響力和持續擴大的市場需求,催生了漢式婚慶專業服務機構的誕生。有的機構是從漢服社團產業化演進而來,有的是從一般性婚慶機構業務拓展而來,有的是從外部投資介入而來。

第四階段

專業機構提升階段(2010年至今)

此階段,專業漢式婚慶機構在服裝、禮器、布置、流程等各方面取得長足進步,更加精緻、華美、大氣。如古今緣,如上海漢未央傳統文化促進中心創造出高端漢式婚禮的典範,使漢式婚禮一舉邁入高端婚禮的門檻而足以與高端西式婚禮分庭抗禮,在微博等網路平台上實現了驚人的傳播率,極大提升了漢式婚禮的社會認知和認同並在青年中形成風潮,成為漢式婚禮復興進程中的標誌性事件。

漢式婚禮漢式婚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