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堡天文台

漢堡天文台

漢堡天文台是世界著名天文台,他對世界天文學最大的貢獻是研究發展—施密特望遠鏡。漢堡天文台在二次大戰後百廢待舉、經濟困難的情況下,裝置了當年世界第二大的施密特望遠鏡。

(圖)漢堡天文台漢堡天文台

回溯近代德國天文學的起源,便要把時光倒流到19世紀初的德國漢堡港(Hamburg)。當時正是海洋探險殖民的興盛時代,隨著船舶航行東西方貿易,帶來驚人的財富,歐洲列強體認到天文學的發展對於航海具有極大的幫助,特別是船舶在茫茫大海中需要精確的定位,這時一本詳盡正確的星表,便是各船長、領航員極需的工具書。

借著六分儀的測量,A星昨天出現中天的時間與今天出現中天的時間差,便可換算航行了多少經度與距離;而從星星(如北極星)出現在海平線的水平高度,就可以知道船舶所處的緯度。西歐各國中,以德國、荷蘭、英國等國對天文學的投資最為積極,同時也反映出他們對海洋殖民的國家政策。漢堡天文台

漢堡港為歐洲重要大港(另一個重要海洋是荷蘭阿姆斯特丹),對航行的船舶提供天文航海資料與時間服務。1833年漢堡天文台正式由政府接管(在此之前是由私人集資舉辦),不久後出版了星數達6萬顆的星總表目錄。隨著漢堡市區的擴展,原有的台址受光害、煙霧及工廠的影響,已敷研究工作的需求,便在1901年開始在郊區Bergedorf的山丘上建立新台。(圖片 漢堡天文台80厘米折光式望遠鏡)

1912年新的(現代的)漢堡天文台正式落成啟用,配備當時傲視歐洲各國的先進儀器,諸如60厘米折射赤道儀(具備拍攝光譜與星體定位的性能)、蔡司1米口徑反射望遠鏡、60厘米口徑反射望遠鏡與30厘米Lippert攝星鏡(焦比1:5),並開始所謂的AGK計畫

所謂AGK是德文Astronomicchen Gesellschaft KatalogR 的縮寫,意為星總表目錄。到1930年,總計有20萬顆星已被測量並標定位置,1935年又利用光譜測量與光度計,觀測了15萬顆變光星。這時漢堡天文台達到它歷史上的巔峰,在傳統天文學(天體測量學)的優異表現,為後代天文物理學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漢堡天文台—創造了革命性的天文望遠鏡

漢堡天文台對世界天文學另一個重要的貢獻,是新天文儀器的研究發展—施密特望遠鏡。

勃哈德·施密特(Bernhard Schmidt 1879-1935)是一位自學成功的機械與光學工程師,於1926年到漢堡天文台工作;在天文台陰冷的地下室,靠自己的力量建立了簡陋的光學工作間,開始研究一種革命性的天文望遠鏡。

自從17世紀義大利伽利略發明了折射式(透鏡)望遠鏡、18世紀英國牛頓發明了反射式(鏡面)望遠鏡後,天文學家便一直夢想能擁有“魚與熊掌”都可兼得的光學系統。

折射式望遠鏡的優點是像差很小(星象很銳利),但有色差的缺點,更糟糕的是優質的透鏡難尋,導致望遠鏡的尺寸難以加大(受重力的影響使鏡片結構變形),造價又昂貴,因此最大的折射望遠鏡是美國耶克天文台的1米口徑(1897年)。

反射式望遠鏡的缺點是有像差(星象較膨鬆模糊),但卻沒有色差,而且造價便宜,尺寸可以造得很大。兩者的消長隨著時代潮流的推演更趨明顯。

藉著對星星光譜的觀察,人類天文學研究進入了天文物理學的世界。光譜就像是星星的指紋或是DNA,每顆星隨著年齡與質量大小都有不同的光譜,對於星星生命的深化也就愈子解,有助於人類探索宇宙起源與將來之謎。

折射式望遠鏡以其優點,對天體測量學的工作有利,但時不我予,慢慢終被淘汰。反射式望遠鏡則隨工藝技術的進步,逐漸克服了像差的缺點,也擺脫了鍍膜、反射效率差的困擾,使天文學看到更遠、更暗的宇宙世界,然而望遠鏡的口徑愈大、焦距愈長,它的視野也就愈小。所以天文學家需要一種觀察視野很大、星象很銳利(像差很小),又最好不要有色差的望遠鏡。這種要求實在有點過分,就好像顧客要求所買的汽車,既要有BMW跑車的快速性能,又要像JEEP車能越野,再要如勞斯萊斯房車一樣舒適,最後價錢又不能太貴。

目錄

[1]東方網 http://sports.eastday.com/epublish/gb/paper263/46/class026300002/hwz567821.htm

[2]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46161.htm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