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庭芳·曉色雲開

這首詞,從天氣景物寫到人事,又從人相會寫到離別,表達了“真箇別離難,不似相逢好”的主旨;結尾“疏煙淡日”二句,與起首反襯照應,更顯出離散後的愁難。全詞章法綿綿,意旨深遠,語辭清麗自然又精練工妙,情調婉約憂傷;寫景狀物細膩,生動表現出景物中人的思想情懷。

作品原文

滿庭芳
曉色雲開,春隨人意,驟雨才過還晴。古台芳榭①,飛燕蹴紅英②。舞困榆錢自落,鞦韆外、綠水橋平。東風裡,朱門映柳,低按小秦箏③。多情,行樂處,珠鈿翠蓋④,玉轡紅纓⑤。漸酒空金榷⑥,花困蓬瀛。豆蔻梢頭舊恨,十年夢、屈指堪驚。憑闌久,疏煙淡日,寂寞下蕪城⑦。

注釋譯文

【注釋】
① 芳榭:華麗的水邊樓台。
② 蹴(cù):踢,蹬踏。
③ 秦箏:似瑟的弦樂器,相傳為秦時蒙恬所造,故稱。
④ 珠鈿翠蓋:以珠寶鑲嵌的車身,以翠羽裝飾的車篷蓋。此處泛指華貴的車子。
⑤ 玉轡紅纓:用玉裝飾的馬籠頭,上系紅纓結。泛指華麗的駿馬。
⑥ 金榷(què):金制的飲酒器。
⑦蕪城:指揚州城。南朝宋竟陵王劉誕作亂後,揚州城邑荒蕪。後因之稱揚州為“蕪城”。
【詞意】
拂曉的曙色中雲霧散淨,好春光隨人意興,驟雨才過天色轉晴。古老的亭台,芳美的水榭,飛燕穿花踩落了片片紅英。榆錢兒像是舞得乏困,自然地緩緩飄零,鞦韆搖盪的院牆外,漫漲的綠水與橋平。融融的春風裡楊柳垂蔭朱門掩映,傳出低低彈奏小秦箏的樂聲。
回憶起往日多情人,遨遊行樂的勝景,她乘著翠羽傘蓋的香車,珠玉頭飾簪發頂,我騎著韁繩精美的駿馬,裝飾了幾縷紅纓。金杯里美酒漸空,如花美人厭倦了蓬瀛仙境。豆蔻年華的青春少女呵,往日同我有多少別恨離情,十年間渾然大夢,屈指算令人堪驚。憑倚著欄桿久久眺望,但見煙霧稀疏,落日昏蒙,寂寞地沉入了揚州城。

詞作鑑賞

秦觀善於以長調抒寫柔情。這首詞記蕪城春遊感懷,寫來細膩自然,悠悠情長,語盡而意不盡。此詞的情調是由愉悅轉為憂鬱,色調從明快漸趨暗淡,詞人的心情隨著時間和環境的改換而在起著變化,卻又寫得那樣宛轉含蓄,不易琢磨,只好用他自己的話來形容了,“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浣溪沙》)
上片寫景,起首三句寫破曉前一陣急雨,不久雨霽雲散,朝霞滿天,詞人滿懷欣悅,在這旖旎的春光里舊地重遊,但見塵封樓台,草滿庭階,已非昔年繁華景象;只有燕燕差池,欲飛還住,足尖頻頻踢下瓣瓣落花。“舞困”句形容風來榆枝搖曳,風停樹靜,串串榆莢猶如酣舞已久,慵自舉袂的少女;自落是說風過後榆錢輕輕墜地,悄無聲息。這裡攝取了兩個鏡頭,即“燕蹴紅英”和“榆錢自落”,用以突出四周環境的冷落淒寂。詞人乘興而來,不能再見到“今日良宴會,歡樂難具陳”的場面,不禁恍有所思,若有所失,其心情是與他在《望海潮》詞中所說“重來是事堪嗟”相似,只是此處並不明言,而是以客觀環境作為襯托,間接地反映出詞人內心的悵惘和感喟。
“鞦韆外”四句,轉靜為動,那出牆鞦韆吸引了詞人的視線。盪鞦韆,是閨中女子愛好的遊戲,也經常出現在文人筆下,如“綠楊樓外出鞦韆”,“柳外鞦韆出畫牆”;而蘇軾的“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蝶戀花》)可說是和“鞦韆外、綠水橋平”同一機杼。小橋漲水,朱門映柳,這是牆外所見。然而使詞人悄然凝思的,則是飄然而至的彈箏之聲。從鞦韆出牆到風送箏聲,由牆外古台到牆內佳人,引出種種聯想,使詞人心潮起伏,陷入沉思之中。
下片通過回憶、對照,在深化詞意的過程中透露詞人心情的變化。“多情”兩句,承上接下。“多情”兩字一頓,指當年在此行樂之人和事,如今人事已非,而行樂之處宛然在目。“珠鈿”兩句形容車馬裝飾的華美,想見那時“冠蓋縱橫至,車騎四方來”的情景。“漸酒空”兩句追憶離別。金盞酒盡,仙境花萎,樂事難久,盛宴易散,真是“而今樂事他年淚”了,蓬瀛,即仙山蓬萊和瀛洲,借指歌伎居處。
“豆蔻”兩句,隱括杜牧贈別》詩意,記的是以往一段戀情,豆蔻梢頭,點明伊人歌伎身份:“舊恨”照應行樂處及行樂之人,又引出身世之感。屈指十年,嘆息歲月如流。如今人去樓空,不勝滄桑之感,所以說是“堪驚”。從人事的堪嗟到“堪驚”,意味著伊人不知何處,往事不堪回首,詞人的心情也愈趨沉重。“憑闌久”三句,以景作結。“疏煙淡日”與起首“曉色雲開”成明顯對照;一灰暗,一明快,也反映了詞人內心由怡悅轉向憂傷的感情變化。

作者簡介

秦觀秦觀
秦觀(1049~1100),字少游、太虛,號淮海居士,揚州高郵(今屬江蘇)人。北宋詞人。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進士,官至秘書省正,國史院編修官。後為王安石的新黨排擠,宋紹聖初年,秦觀被貶為杭州通判,再貶監處州(浙江麗水)酒稅,又遠徙郴州(湖南郴縣),編管橫州,又徙雷州。宋徽宗元符三年(1100年)放還,卒於藤州(今廣西藤縣)。
他的詞多寫男女愛情和身世感傷,風格輕婉秀麗,受歐陽修柳永影響,是婉約詞的代表作家之一,《宋史》評為“文麗而思深”;敖陶孫詩評》說:“秦少游如時女遊春,終傷婉弱。”。與張耒晁補之黃庭堅並稱“蘇門四學士”。著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長短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