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氏藍

滕氏藍

黃血鹽在水溶液中很穩定,只含有K離子和[Fe(CN)6]離子,幾乎檢驗不出Fe離子的存在。 2K4[Fe(CN)6]+Cl2 赤血鹽溶液遇到Fe離子,立即生成名為騰氏藍的沉澱,其化學式為KFe[Fe(CN)6]六氰合亞鐵酸鐵鉀:

赤血鹽鉀
物化性質:深紅色或紅色單斜晶系柱狀結晶或粉末。相對密度1.85。溶於水、丙酮,不溶於乙醇、醋酸甲酯及液氨中。經灼燒可完全分解,產生劇毒氰化鉀和氰。但在常溫下,固體赤血鹽鉀卻十分穩定。其水溶液受光及鹼作用易分解,遇亞鐵鹽則生成深藍色沉澱(滕氏藍)。其熱溶液能被酸及酸式鹽分解,放出劇毒氫氰酸氣體。
化學性質:
鐵的氰根配位化合物
⑴六氰合鐵(Ⅱ)酸鉀
使亞鐵鹽與KCN溶液反應,得到Fe(cn)2沉澱,該沉澱溶解在過量的KCN溶液中:
從溶液中析出來的黃色晶體K4[Fe(CN)6]·3H2O就叫六氰合鐵(Ⅱ)酸鉀,或稱為亞鐵氰化鉀,俗稱黃血鹽。黃血鹽在373K時失去所有的結晶水,形成白色的粉末K4[Fe(CN)6],進一步加熱即分解:
黃血鹽在水溶液中很穩定,只含有K離子和[Fe(CN)6]離子,幾乎檢驗不出Fe離子的存在。
黃血鹽溶液遇到Fe離子,立即生成名為普魯士藍(Prussian blue)的深藍色沉澱,其化學式為KFE[Fe(CN)6]六氰合亞鐵酸鐵鉀:
利用這一反應,可用黃血鹽來檢驗Fe離子的存在。普魯士藍的結構圖:

(注意:此圖並不是一個晶胞,因為平移過程中相同原子無法重合,這個晶胞是以八個此立方體堆積而成的,一價離子占據四個立方體空隙並與中心鐵原子成正四面體結構)
圖中表示了鐵原子和亞鐵原子位於立方體的每個角頂,氰根位於每一條邊上。一半鐵原子是鐵(Ⅱ),另一半鐵原子是鐵(Ⅲ)。每個CN配體,N原子一方對著鐵(Ⅲ)原子,C原子一方對著鐵(Ⅱ)原子。每隔一個立方體在立方體中心含有一個K離子。
普魯士藍俗稱鐵藍,在工業上用作燃料和顏料。
⑵六氰合鐵(Ⅲ)酸鉀
用氯氣來氧化黃血鹽溶液,把Fe氧化成Fe,就可以得到深紅色的K3[Fe(CN)6]六氰合鐵(Ⅲ)酸鉀的晶體,或稱為鐵氰酸鉀,俗稱赤血鹽。
2K4[Fe(CN)6]+Cl2 == 2KCl + 2K3[Fe(CN)6]
赤血鹽在鹼性溶液中有氧化作用:
中性溶液中赤血鹽有微弱的水解作用。
因此,使用赤血鹽溶液時,最好現用現配。
赤血鹽溶液遇到Fe離子,立即生成名為騰氏藍的沉澱,其化學式為KFe[Fe(CN)6]六氰合亞鐵酸鐵鉀:
K3[Fe(CN)6]+3H2O == Fe(OH)3 + 3KCN + 3HCN
利用這一反應,可用赤血鹽溶液來檢驗Fe離子的存在。經結構研究證明,騰氏藍的組成與結構和普魯士藍一樣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