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姜三七

滇姜三七是一種植物,屬於姜類植物,生長在雲南地區。

植物形態

姜三七,亦稱“田三七”、“參三七”、“山漆”,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有橫臥紡錘 形肉質根,主根粗壯,長約二至五厘米,直徑約一至三厘米,有枝根,表面棕黃色或暗褐色。莖直立,單生,不分枝。掌狀複葉,輪生莖頂,小葉通常五至七片,邊緣有細密鋸齒。初夏開淡黃綠色小花,傘形花序單個頂生,花瓣長圓狀、卵形、先端尖。 果實扁球形,熟時紅色。

生境分布

生於山澗、林下草叢中。分布雲南等地。

藥用功效

我國古代軍營里常有一些為主帥所重用的將士因為違反了軍令,不得不忍受軍棍責打。之後,軍醫用三七粉為他敷傷,疼痛很快就制止,青腫也可消除。在作戰中,為 軍器所傷的將士,也用三七醫治。三七自古以來就是我國軍隊治療金創的要藥。
中醫學上以根、花入藥。根塊含有三七皂苷甲、三七皂苷乙,以及生物鹼、黃酮苷等 化學成分。根塊性溫、味甘、微苦,有行瘀、止血、消腫、定痛的功能;花性涼、味甘,有清熱、平肝、降壓的功能。塊根主治衄血、吐血、咯血、便血、功能性子宮出 血、產後血瘀腹痛、跌打損傷,以及急性壞死性節段性小腸炎和消化性潰瘍(瘀痛型) 等病疾。三七花主治急性咽喉炎、頭昏、目眩、耳鳴等症。三七是止血藥,使用得當,有很好的療效。

三七適用人群

1、心腦血管疾病患者;
2、高血壓、高血脂及貧血人群;
3、各類血症患者(吐血、嘔血、咳血、便血、尿血、淤血等);
4、體質虛弱、免疫力低下人群;
5、婦女月經不調、閉經、痛經及產後惡露不停,小腹瘀滯疼痛等;
6、生活節奏快的白領人士,保持心腦血管健康(生活節奏快,容易造成心、腦供血不足);
7、應酬多,經常飲酒的人士(三七可以促進受損肝中正常細胞的生長,亦可保護肝臟避免化學性的傷害,如酒精和四氯化碳)。
注意:孕婦和兒童忌服

三七的發源時間

神農時期:

唐·陸羽《三七經》:“三七之為,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裡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西周時期:

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三七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三七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並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三七園了。

歷代藥典論三七

1、《本草綱目》1578年——明代李時珍著
"味微甘而苦,頗似人參之味。""凡杖撲傷損,瘀血淋漓者,隨即嚼爛罨之即止,青腫者即消散。若受杖時,先服一、二錢,則血不衝心,杖後尤宜服之,產後服亦良。大抵此藥氣溫、味甘微苦,乃陽明、厥陰血分之藥,故能治一切血症。
2、《本草新編》(又名《本草秘錄》) ——清代陳士鐸著
"三七根,止血之神藥也。無論上、中、下之血,凡有外越者,一味獨用亦效,加入於補血補氣藥中則更神。蓋此藥得補而無沸騰之患,補藥得此而有安靜之休也。"
3、《本草綱目拾遺》1765年——清代趙學敏著
"人參補氣第一,三七補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稱人參三七,為中藥之最珍貴者。"
4、《本草求真》1778年——清代黃宮繡著
"三七,世人僅知功能止血住痛。殊不知痛因血瘀而疼作,血因敷散而血止。三七氣味苦溫,能於血分化其血瘀。"
5、《玉楸藥解》1860年——清代黃元御著
"和營止血,通脈行瘀,行瘀血而斂新血。凡產後、經期、跌打、癰腫,一切瘀血皆破;凡吐衄、崩漏、刀傷、箭射,一切新血皆止。"
6、《醫學衷中參西錄》1904~1924年——清代張錫純著
"三七,諸家多言性溫,然單服其末數錢,未有覺溫者。善化瘀血,又善止血妄行,為血衄要藥。病癒後不至瘀血留於經絡,證變虛勞(凡用藥強止其血者,恆至血瘀經絡成血痹虛勞)。兼治:便下血,女子血崩,痢病下血新紅久不愈(宜與鴉膽子並用),腸中腐爛,浸成潰瘍。所下之痢色紫腥臭,雜以脂膜,此乃膜爛欲穿(三七能腐化生新,是以治之)。為其善化瘀血,故又善治女子症瘕,月事不通,化瘀血而不傷新血,允為理血妙品。外用善治金瘡,以其末敷傷口,立能血止痛愈。若跌打損傷,內連臟腑經絡作疼痛者,敷之可消(當與大黃末等分,醋調敷)。""凡瘡之毒在於骨者,皆可用三七托之外出也。"
7、《中國醫藥大辭典》——(1912年)
"三七功用補血、去瘀損、止血衄、能通能補,功效最良,是方藥中之最珍者。三七生吃,去瘀生新,消腫定痛,並有止血不留瘀血,行血不傷新的優點;熟服可補益健體。"
8、《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5版)
"甘,微苦,溫。歸肝、胃經。""散瘀止血,消腫定痛。用於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胸腹刺痛,跌扑腫痛。"

常見的三七偽品

三七為五加科人參植物的乾燥根,商品藥材三七並不存在混亂現象。但在全國個別地區或民間,冠以三七名稱的藥材涉及到11個科20多種植物。這些品種中有的植物形態與三七相似,成分、用途則不相同;有的值株形態、化學成分差別很大,僅某引起功效相近。因此,不能作為三七藥材使用。現將幾種常見的三七偽品簡述如下:

(一)與三七同屬五加科人參屬的偽品

與三七同科同屬的偽品,一般都有皂苷反應(含量少,種類不同),顯微特徵相仿,但性狀不完全相似,不具備乳突、羊腸頭、銅皮鐵骨、菊花心等特徵,用途差異也很大。
1、假人參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短,橫生,呈竹鞭狀,有2至數條肉質根。莖單生,無毛,基部有宿存鱗片。掌狀複葉4枚輪生於莖頂,葉柄長4~5厘米,具披針形小毛葉;葉片薄膜質,倒卵狀橢圓形至倒卵狀長圓形,邊緣有重鋸齒,齒有刺尖,表面脈上密生剛毛,下面無毛。傘形花序單個頂生,有花20~50朵;總花梗長約12厘米,無毛;苞片不明顯;萼杯狀,邊緣具5個三角形齒;花瓣5;雄蕊5,子房2室,花柱2,離生,反曲。生於海拔2450~4200米的密林下。西藏南部有分布。
2、姜狀三七
姜狀三七又稱野三七、雞蛋七等,多年生草本,高20~60厘米,根狀莖匍匐生長,節間縮短而增厚,肉質根姜塊狀,莖單一。掌狀複葉3~7枚,輪生於莖頂;葉柄長8~15厘米,小葉片近無柄,長橢圓狀倒卵形,邊緣重鋸齒,兩面脈上疏生長約1~1.5毫米的剛毛,傘形花序單個頂生,有花80~100朵;總花梗較葉柄長,花小,紫色;萼齒扁圓形至扁三角形;花瓣早落;子房2~3室,花柱2,合生至中部,柱頭下彎,漿果卵圓形,紅色,成熟時變黑,種子1~2粒,卵圓形,白色微皺。生於高山林中密蔭下,主要分部於雲南南部。
3、竹節參
竹節參又稱白三七、蘿蔔七、蜈蚣七、竹節人參、七葉子、竹鞭三七、羅漢三七、文葉三七,多年生直立草本。根狀莖肥厚,匍匐狀,具竹節狀結節,每節上有1莖痕部分側根肥厚呈紡錘形,余成線狀細根。地上莖有時疏生刺毛。掌狀複葉3~5枚輪生於莖頂;葉柄長11~13厘米;小葉5~7片,膜質;長橢圓形到闊倒卵形,邊緣具粗大銳鋸齒或較小重鋸齒,齒端有細刺尖。傘狀花序頂生,單一枝或分枝;花序梗長約長30厘米;花白色;萼筒鍾狀,先端5裂;花瓣5片,橢圓形,覆瓦狀排列,雄蕊5,花絲短;雌蕊1,花柱2~3裂;花盤平坦。果實扁球形,熟時紅色。種子2~3粒,球形,白色。多生於海拔1500~2500米的竹林或雜林下密蔭處。
4、狹葉竹節參
狹葉竹節參又稱狹葉假人參、竹根七等,為竹節人參的一個變種,與正種的主要區別點為:小葉7片,紙質,形狹長,長5~12厘米,寬1.7~2厘米,邊緣有整齊的細鋸齒。生於海拔1000~3000米闊葉林下或箭竹林下或箭竹林下陰濕處。
5、珠子參
珠子參又稱珠兒參、珠參、疙瘩七等。該變種的根狀莖細長,彎曲橫臥,節間纖細,節膨大為球形或有時為紡錘形,偶見部分結節密生呈竹鞭狀,通常不具肉質根。生於海拔2500~4000米的竹林下或雜木林中陰濕處。
6、羽葉參
羽葉參又稱疙瘩七、羽葉三七、鈕子三七、羽葉竹節參、黃連三七、峨三七等,本變種的根狀莖節間細,節膨大為球形,呈串球狀根莖,稀為竹鞭狀。葉二回羽狀半裂到深裂,少有一回羽狀深裂,裂片又有不整齊的小裂片和鋸齒。生於海拔1500~2500米的闊葉林下陰濕處。
7、屏邊三七
屏邊三七又稱野三七、香刺、土三七、竹節三七、白三七等,多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莖單一或根出2叉,通常較粗壯。根狀莖橫臥,增粗,呈之字形曲折,具明顯疤痕;肉質根胡蘿蔔狀。掌狀複葉3~4枚輪生於莖頂;葉柄長3~9厘米,無毛基部具卵形托葉狀附屬物;小葉5~7枚,膜質,倒卵狀長圓形,稀倒卵形,先端通常鈍形,基部偏斜至半圓形;小葉邊緣具刺狀細鋸齒,或羽狀成3~8個缺刻狀的瓣,裂片具刺狀細鋸齒;葉面沿脈疏生開展或近於垂直的硬毛。傘形花序單個頂生,總花梗與葉柄長或稍短,萼片為扁圓形或三角形,花瓣黃色,長圓狀卵形;雄蕊較花瓣長,花葯變白色;花柱2,伸長。果黃紅色。種子1~2粒,卵圓形、腫脹,長寬約5毫米。生於海拔1100~1300米的混交林中。分布於雲南東部。

(二)與三七不同科屬但名字相近的偽品

這類偽品一般名字均冠於三七,但性狀、顯微、理化鑑別均有不同之處,如菊三七、景天三七、姜三七等。此外,還有以其他植物仿造冒充三七的偽品,如莪術、高良姜、薑黃等,應注意區別。
1、菊葉三七
菊葉三七又名土三七、水三七、紫背三七、狗頭三七、草三七。來源於菊科植物的乾燥根莖,多年生草本,高可達1米。莖根粗壯,有縱條紋,被細柔毛;單葉互生,長可達20厘米,羽狀深刻,裂片邊緣具不規則鋸齒,兩面被疏柔毛,葉柄長約2厘米,排成圓錐狀,總包圓柱形,包片2層;花兩性,管狀,金黃色,瘦果狹圓柱形,有條紋,被疏毛,冠毛白色。根莖呈拳形團塊狀,長3~6厘米,直徑約3厘米,表面灰棕色或黃棕色,鮮品常常淡紫紅,全體多有瘤狀突起。突起物頂端常有莖基或牙痕,下部有細根或細根斷痕,質堅實,斷面淡黃色,鮮品白色,氣無,味淡而後微苦。
2、景天三七
景天三七又名牆頭三七、土三七。來源於景天科植物的乾燥根莖。多年生肉質草本,高可達80厘米。根狀莖粗厚,近木質化;莖直立,精壯;單葉對生或近互生,葉片廣卵形或倒披針形,長5~7.5厘米,邊緣具細齒或近全像;傘房狀聚傘花序頂生;萼片條形至披針形,長為花瓣之半;花瓣長圓形狀披針形,黃色;心皮基部稍相連,蓇葖果星芝狀排列,黃色至紅色,邊緣具狹翼。根莖短小,略呈塊狀;表面灰棕色,根數條,粗細不等,質硬,斷面暗棕色或類灰白色。莖圓珠柱形,長15~40厘米,直徑0.2~0.5厘米,表面暗棕色或紫棕色,有縱棱;質硬斷面常中空;葉互生或近對生,幾無柄;葉片皺縮,展開後長披針形至倒披針形,長3~8厘米,寬1~2厘米;灰綠色或棕褐色,先端尖,基部漸尖,基部楔形,邊緣上部有鋸齒,下部全緣聚傘花序頂生,花黃色,氣微、味微澀。
3、姜三七
姜三七又名姜葉三七、竹葉三七。來源於姜科植物的乾燥根莖。多年生草本,高達30厘米,葉基生,通常2~3片;葉柄長,基部鞘狀,葉片紙質,披針形或長橢圓形,長10~20厘米,寬2~4厘米,先端短尖,基部狹形,上面綠色,下略帶紫紅色,兩面均無毛;羽狀平行脈密,斜生;夏日開白花,花葉同時出生,花葶與葉叢分離,高6~8厘米,無毛,基部具鱗葉,總包片筒狀,具棕色斑點,先端二齒裂;花10~15朵生於筒狀總包內,花萼細管狀,向上漸擴大,具三角形鈍齒,花冠細管狀,長約1厘米,裂片長圓形,後面帽狀,先端短尖頭;雄蕊近無花絲,花葯線形,基部具小的耳狀突生物,退化雄蕊瓣狀,倒卵形,基部具短爪,較唇瓣短約一倍;唇瓣圓形,先端二裂,子房下位,花柱線形,柱頭有毛,漏頭狀。根狀莖球形或不規則圓形,直徑約1厘米,外表面棕褐色,有環紋,頂部通常具葉鞘殘留物,內面棕黃色,多數橫連,粉質,氣芳香有辛辣味。
4、綿三七
綿三七來源於豆科植物的乾燥塊根。多年生草本,高15~50厘米,莖直立或基部平臥,密生鏽色長柔毛;單葉互生,披針形、倒卵狀披針形或窄橢圓形,長1.5~4厘米,寬約6~7毫米,先端鈍或急尖,有小突尖,基部近圓或楔形,上面疏生白色柔毛,下面灰白色,密生白色長柔毛,沿脈有銹色長柔毛,花單生葉腋,花梗短,密生鏽色長柔毛;萼杯狀,萼齒披針形,密生鏽色長柔毛;花冠黃色背疏生叢狀短毛。夾果矩圓形,先端有短緣,密生鏽色長柔毛。長於山坡草叢中,石縫或林下。分布於雲南、西藏等省區。 塊根肥大,肉質,近球形或短紡錘形。外表面褐色,有緻密的縱皺紋和支根痕。質堅硬,斷面較平坦,黃白色,氣微,味苦澀。
5、藤子三七
藤子三七又名藤三七。來源於落葵笠植物的乾燥瘤塊狀珠芽。肉質小藤本。葉互生,肉質,卵圓形長4~6厘米,寬4~5厘米,光滑無毛;葉短柄,葉腋生瘤塊狀珠芽,表面呈瘤狀綠色,直徑約3~4厘米;長穗狀花序腋生,長達20厘米,下垂;花小,綠色,花冠5瓣。多為栽培。
6、水三七
水三七又名水田七。來源於箭根薯科植物的乾燥塊莖。多年生草本,塊莖粗而彎曲;葉根生,無毛,橢圓狀披針形,長12~22厘米,寬3.5~7厘米,先端漸尖,基部下延,全緣,具長柄。花莖由葉叢抽出,頂生傘形花序,花10餘朵,總苞4枚,外面2枚闊卵形,內面2枚較小,卵形,苞片線形,長達7厘米,花被鍾狀,外面淡綠以,內面淡紫色;裂片6,2輪,外輪3,長三角形,內輪3,寬卵形,雄蕊6,著生於花被管內面,5裂;花絲扁寬,基部擴大,上部呈倒生的袋狀,花葯淡紫色;子房下位,1室,柱頭3枚,花瓣狀,2裂,蒴果;種子多數,呈橢圓形,彎曲,有10餘條縱棱;花期5~6月,果期7~8。
7、莪術
莪術為姜科植物莪術的乾燥根莖。其外形呈卵圓形或圓紡錘形,表面呈灰黃色或黃棕色,有明顯環節,節上有圓形凹陷的鬚根痕或殘存鬚根,質堅而重。斷面角質化,呈黃綠色或棕褐色,散布許多黃棕色的點狀維管束,並有一黃白色環(內皮層),中心無放射紋理。有姜香氣,味微苦而辣。功能行氣祛瘀,消積止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