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帶乾旱氣候

溫帶乾旱氣候

北半球溫帶乾旱氣候與熱帶乾旱氣候相連線。冬季較冷,溫度一般都降到0℃以下。夏季的極端最高氣溫可升至40℃以上,溫度年較差可達40℃左右,日較差也較顯著,形成早穿棉午穿單的生活習慣。年降水量一般不到200mm。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緯度內陸及其迤東一帶,即中亞細亞、中國西北部、蒙古、北美大平原及西部山間盆地。南半球僅限於阿根廷南部的巴塔哥尼亞。

(圖)溫帶乾旱氣候溫帶乾旱氣候

北半球溫帶乾旱氣候與熱帶乾旱氣候相連線。冬季較冷,溫度一般都降到0℃以下。夏季的極端最高氣溫可升至40℃以上,溫度年較差可達40℃左右,日較差也較顯著,形成早穿棉午穿單的生活習慣。年降水量一般不到200mm。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緯度內陸及其迤東一帶,即中亞細亞、中國西北部、蒙古、北美大平原及西部山間盆地。南半球僅限於阿根廷南部的巴塔哥尼亞。

氣候特徵

(圖)溫帶乾旱氣候溫帶乾旱氣候

冬冷夏熱,降水集中,年雨量較少,大陸性強,所以又稱溫帶大陸性氣候。大陸性氣候的主要特徵冬寒夏熱,春溫高於秋溫,氣溫的日較差和年較差都大,一年中最冷月和最熱月出現時間較早(如北半球溫帶地區最冷月在1月,最熱月在7月);濕度小,雲霧少,降水不多,且集中於夏季。

大陸性季風氣候是中國氣候的主要特點。每年9月至次年4月,乾寒的冬季風從西伯利亞和蒙古高原吹來,寒冷乾燥,南北溫差甚大。每年的4月至9月,暖濕的夏季風從東部和南部海洋吹來,普遍高溫多雨,南北溫差甚小。中國從南至北呈現出赤道帶、熱帶、亞熱帶、暖溫帶、溫帶、寒溫帶六個溫度帶;降水量從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各地年平均降水量差異很大,東南沿海可達1500毫米以上,西北內陸只有200毫米以下。

形成原因

(圖)溫帶乾旱氣候溫帶乾旱氣候

由於遠離海洋濕潤氣候難以到達,因而乾燥少雨,氣溫的日較差和年較差較大。而且,越趨向大陸中心,就越乾旱,氣溫的年、日較差也越大。

亞洲大陸面積廣大,東西向延伸很遠,加上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位於大陸中心地區受不到海風的調節,終年在大陸氣團的控制下,氣候十分乾燥。夏季,在其南部正午太陽高度角比較大,因而大陸劇烈增溫形成了淺熱低壓,成為熱帶大陸氣團的源地。冬季在其北部白晝較短,正午太陽高度角小,大陸急劇冷卻形成冷高壓,是極地大陸氣團的冬季源地。
北美由於大陸面積小,中緯度乾旱氣候只出現在美國西部,包括內華達州、猶他州和加利福尼亞州的東南部。南半球只有南美洲南端溫帶緯度地區出現溫帶乾旱氣候。其成因與北半球不同,也不位於大陸中心,而是處於西風的背風面,在大陸西岸安第斯山脈的阻擋下,背風坡有焚風效應,加之沿岸有寒流的影響,空氣穩定少雨,並且不在氣鏇活動的路徑上,因而形成全年乾燥少雨的乾旱氣候,雖然大陸面積狹小,又濱臨海洋,仍是乾旱氣候。

主要分布

主要分布在40°-60°的亞歐大陸北美大陸內陸地區。冬季在大陸性氣候控制下,最冷月的平均氣溫,南部為0℃以下,北部接近-40℃。最熱月的平均氣溫,南部26--27℃,北部接近20℃。生長季南部約200天,北部僅50-70天。屬於這一氣候區分布範圍:從黑海沿岸往東,橫貫中亞,經蒙古的邊緣地區、中國的準葛爾盆地,內蒙古以及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的西部,東西連成帶狀;西伯利亞大部分、在中美中西部為一南北向的寬頻;在南美南部東海岸也有一狹長地帶。阿拉斯加與加拿大大部分以及美國五大湖附近。

變化規律

(圖)溫帶乾旱氣候溫帶乾旱氣候

溫帶乾旱氣候在世界各大陸的分布也呈現一定的規律。凡受海洋氣團影響的地區,就帶有海洋性氣候特點;凡受大陸氣團影響的地區,就帶有大陸性氣候特點。因此,由海洋走向內陸,氣候的海洋性逐漸減弱,大陸性則逐漸增強。但實際情況還要複雜一些,這特別體現在沿岸氣候差異上。大陸東岸和西岸同是瀕臨海洋,氣候卻截然不同,有的具有大陸性,有的具有海洋性,還有的是海洋性與大陸性氣候的混合型或過渡型。這主要由大氣環流所引起的海風的向、背決定的,同時沿岸洋流性質、地形因素也產生很大影響。其次,就各緯度地帶來說,如前所述,在低緯和高緯地帶,,東、西岸的氣候差異也不大。而中緯地區,冷暖空氣經常處於鬥爭轉化狀態,氣溫、降水等季節變化和非周期變化都十分明顯,加以陸地面積特別寬廣(北半球),因此海洋性氣候與大陸性氣候對比顯著,大陸性氣候尤為明顯,大陸東、西岸氣候有重大差異。

在大陸西岸,40°終年處在信風帶,東北風從大陸吹向海洋,氣候極端乾燥,沙漠直抵海邊。在地球上各大陸西岸的相應緯度內均有分布,並以溫帶海洋性氣候—亞熱帶夏乾氣候—熱帶乾旱氣候的次序更替,在高緯地帶與亞寒帶大陸性氣候相接,在低緯地帶與熱帶乾濕季氣候相連。但由於地形影響,它們分布範圍卻有很大不同。例如在美洲大陸西部,巨大的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南北縱貫,使大陸西岸的氣候類型均成狹長的條帶狀分布,範圍有限。亞歐大陸西部,地勢平坦,海岸曲折,海風可以深入內陸,加之有地中海水體存在,所以西岸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和亞熱帶夏乾氣候分布範圍很廣。在北非和澳大利亞西部也無巨大地形障壁,西岸熱帶乾旱氣候與內陸熱帶乾旱氣候連為一體。

在大陸東岸,冬夏風向和洋流分布與同緯度西岸適成顯明對照,因而氣溫、降水及其季節分配完全不同。40°N以北的B,冬季因為大陸上有高壓存在,吹西北和北風,盛行極地大陸氣團,加以沿岸又有寒流經過,因此寒冷而乾燥,氣候具有大陸性;夏季,大陸上溫度高氣壓低,可攝引海洋的東南風登入,降水較多。由此可見B與同緯度西岸屬溫帶海洋性氣候的A有很大差異。

各大陸由於面積廣狹不一,在大陸東岸海陸因素對氣候的影響有一定差異。亞歐大陸東部地處世界上最大陸地和最大海洋之間,海陸的熱力差異特別大,在季節性高壓和低壓控制下,冬夏風向、風力、氣溫和降水季節變化顯著,形成特殊的季風氣候。亞歐大陸東岸B,F,F的位置相應為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大致分布於55°N地區,冬季來自高緯內陸的西北風吹向海洋,風力強勁,既寒冷又乾燥;夏季東南風從海洋吹向大陸,溫暖多雨;一年中四季分明,天氣多變;落葉闊葉林廣泛分布。

(圖)溫帶乾旱氣候溫帶乾旱氣候

北美大陸面積較亞歐大陸要小得多,因此冬夏海陸熱力差異不如亞歐大陸強烈,海陸間季風環流不如亞歐大陸明顯。北美大陸東岸B,D,F的位置相應為溫帶大陸性氣候。這些氣候類型的基本特徵與亞歐大陸東岸季風氣候類型相似,主要差異在於氣溫、降水等的季節變化要小,並且更濕潤一些。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主要分布在北美大陸100°W以東、 40°—60°N地區,屬於海洋性氣候與大陸性氣候之間的一種過渡類型。冬季寒冷少雨,但並不太乾;夏季溫暖多雨,也不過於集中,水熱條件較北部亞寒帶大陸性氣候優越,植被過渡為針葉闊葉混交林和闊葉林。此外,歐洲東部因距海已較遠,海洋性減弱,大陸性逐漸增加,具有類似氣候特徵,所以也歸入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之類。地處信風帶東岸位置的熱帶海洋性氣候,終年恆定的東北風來自海洋,氣溫的日較差和年較差都小

南半球大陸面積不廣,南美大陸向溫帶緯度緊縮,非洲和澳大利亞大陸沒有伸入到40°S以上,所以大陸東岸不出現季風型氣候,氣候類型構成不完整(只有亞熱帶濕潤氣候和熱帶海洋性氣候),分布也較局限。

在中緯遠離海洋的廣大內陸地區,終年為極地大陸氣團和熱帶大陸氣團所控制,具有典型的大陸性氣候特徵。冬寒夏熱,氣溫變化急劇,日較差和年較差都大;降水少且變率大,以夏雨為主,常具有暴雨性質,冬季還有少量降雪。按所處緯度高低,分屬溫帶大陸性乾旱、半乾旱氣候和亞熱帶大陸性乾旱、半乾旱氣候,兩者的差別主要表現在氣溫、特別是冬季氣溫上,後者顯著高於前者,冬溫一般在0℃以上。這兩種氣候型在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中部有大面積分布,而在南半球大陸分布較局限。半乾旱區年降水量約 250—500 mm,草類尚能生長,常稱草原氣候;乾旱區年降水量不足250mm,已呈現荒漠景色,常稱荒漠氣候。

自然植被

終年受大陸氣團控制,降水從南向北(北美從西向東)增加,年降水量從200mm以下到400mm左右,北部達300~600mm。自然植被由南向北從溫帶荒漠、溫帶草原,過渡到亞寒帶針葉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