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第斯山系

安第斯山系屬美洲科迪勒拉山系,縱貫南美大陸西部,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

簡介:

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屬美洲科迪勒拉山系。縱貫南美大陸西部,大體上與太平洋岸平行,其北段支脈沿加勒比海岸伸入特立尼達島,南段伸至火地島。跨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秘魯、玻利維亞、智利、阿根廷等國,全長約8900千米。安第斯山區的主要礦藏有有色金屬石油、硝石、硫磺等。有色金屬礦多與第三紀、第四紀火山活動和岩漿侵入有關,特別是以礦脈和岩脈形式侵入到上層的岩漿體

位置:

位於玻利維亞境內的漢科烏馬山海拔7010米,為西半球最高峰。地質上屬年輕的褶皺山系,形成於白堊紀末至第三紀阿爾卑斯運動,歷經多次褶皺、抬升以及斷裂、岩漿侵入和火山活動,地殼活動仍在繼續,為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的一部分。按構造地形特徵,分為北、中、南3段。① 北段( 南緯4°以北):山脈成條狀分支 、隔以廣谷和低地 ,各條山脈多代表背斜構造,通過侵蝕,軸部出露花崗岩、片麻岩等古結晶岩,兩翼則殘留著白堊紀、第三紀砂岩和石灰岩。②中段( 南緯4°~27°):寬度和高度顯著加大,東、西科迪勒拉山脈之間楔入寬闊的山原——玻利維亞高原。③南段(南緯27°以南):高度和寬度逐漸減縮,東、西科迪勒拉合而為一。由於縱橫斷層交錯,加以第四紀冰川和流水的侵蝕作用,山地顯示分割破碎的形態,普遍具有阿爾卑斯型地貌特徵。

氣候:

氣候和植被類型複雜多樣,垂直分帶明顯,隨緯度、高度和坡向而異。北段地處低緯,綜合反映熱帶濕潤的基本特徵。低地和低坡地帶終年高溫,年平均氣溫在27℃以上,年降水量多超過2000毫米,熱帶山地常綠林所占比重很大。由下向上,氣候和植被類型依次更替,直至高山冰雪帶,垂直帶圖譜完整。中段自北向南氣溫年較差增大,降水量減少,主要反映乾旱特徵。南段地處中、高緯,體現溫涼濕潤特徵。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最熱月平均氣溫低於10℃。

考察與勘探

安第斯山脈安地斯山脈已有數千年人類居住史,到1530年代西班牙人征服南美洲時,高地的原住民已對安地斯山脈有了全面的了解,並在其中建成了廣大的城市和道路網。西班牙的早期勘探伴隨著掠奪和搶劫,雖然他們在統治過程中也在安地斯地區建設了許多現代化城市。
歐洲人對安地斯山脈的首次系統考察,以題為《地理錄》(Relaciones geograficas,1579∼1585)的一系列調查報告的形式出現,該書在逐步深入詳盡的問答中記載了有關西班牙海外殖民地的大量地理的和經濟的資料。1735年,由法國博物學家拉孔達明(Charles-Marie de La Condamine)率領的探險隊開始測量安地斯山赤道子午線的弧度,且對厄瓜多爾山脈進行了長達數年的考察。德國博物學家兼探險家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進行了一系列更為重要的考察,他於1799年抵達委內瑞拉的海岸,在5年內對安地斯山脈的地質、氣候、生物(特別是以高度為基礎的生態區)進行了無數次的調查研究。
到19世紀中期,現已獨立的安地斯各國曾發起並資助對山區進行科學的勘探。當時參加這項活動的在厄瓜多有英國登山家溫伯爾(Edward Whymper),在秘魯有秘魯人索爾丹(Mariano Paz Soldan),以及繪製了哥倫比亞和委內瑞拉詳細地圖的義大利地理學家科達齊(Agostino Codazzi)。自19世紀後期以來,對安地斯山脈的研究主要集中於經濟發展,特別是採礦和鐵路建設。

安第斯山脈的精神:

全部的曲目
1 Mystic River
2 Waterfalls
3 Andean Heights
4 Nueva Cancion
5 Cancun
6 Quilluaj
7 Rain Forest
8 Ojos Azules
9 Humawaqueno
10 Shaman
11Llactamanta
12 Purimny
13 Enchanted Land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