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桫

溪桫

分布於印度、中南半島、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其中溪桫C. paniculatus Hiern 1種,我國廣西和雲南亦產之。

基本信息

命名來源

溪桫Chisochetonpaniculatus(Roxb.)Hiern
來源:中國植物志第43(3)卷||楝科MELIACEAE||鷓鴣花族Trib.2.TRICHILIEAEDC.||溪桫亞族Subtrib.4.CHISOCHETONINAEHarms||溪桫屬ChisochetonBl.||溪桫Chisochetonpaniculatus(Roxb.)Hiern
1.溪桫(植物分類學報)圖版18:1-5
Chisochetonpaniculatus(Roxb.)HierninHook.f.Fl.Brit.Ind.1:552.1875;C.DC.Monogr.Phan.1:531.1878;Pellegr.inLecomte,Fl.Gen.Indo-Chine1:736.1911;CheninSunyatsenia4:237.1940;HarmsinEngl.aPrantl,Nat.Pflanzenfam.ed.2.19b(1):151.1940;侯寬昭、陳德昭,植物分類學報4:18.1955.——GuareapaniculataRoxb.Hort.Beng.28.1814,nom.nud.etFl.Ind.et2,2:242.1832.——ChisochetonchinensisMerr.inPhilip.Journ.Sc.Bot.21:497.1922;雲南植物志1;242.1977;雲南種子植物名錄,上冊829.1984.——C.siamensisauct.nonCraib:雲南植物志1:242,圖版57:1-4.1977;雲南種子植物名錄,上冊829.1984.

植物形態

溪桫(植物分類學報)圖版18:1-5溪桫(植物分類學報)圖版18:1-5
溪桫,喬木,高16米;幼枝和花序被黃褐色粗硬毛。葉長30-100厘米或更長,通常具小葉10-12對,葉軸和葉柄被緊貼粗毛;小葉片紙質至薄革質,長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13-30厘米,寬4-6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寬楔形或圓形,稍偏斜,無毛或沿背面脈上被緊貼柔毛,側脈9-12(-15)對,腹面平坦,背面較明顯突起。圓錐花序腋生,通常與葉等長或過之,疏分枝,平展,被短粗毛,下部分枝長達20厘米,花梗長3-5毫米,被黃褐色短粗毛,萼下具節;萼管狀,長約1.5毫米,截形或不明顯的4齒裂,外被微柔毛或無毛;花瓣4,線狀匙形,長14-18毫米,寬約1.5毫米,先端圓形或有短尖,往下漸狹,除頂端被微柔毛外其餘無毛;雄蕊管長柱狀,外面上部密被微柔毛。內面下面被稀疏柔毛,頂端有7-8裂片,無毛,長圓形,花葯與裂片對生,背部有微柔毛,花盤環狀或淺杯狀,無毛;子房4室,被短粗毛。花柱纖細,下部密被長柔毛,往上稍稀疏,柱頭頭狀。蒴果梨狀球形,幼時被黃褐色微柔毛,熟後無毛,橙紅色。花期6-7月,果期10月。

產地分布

溪桫產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和雲南南部地區;生於山地溝谷密林中。分布於越南、印度。

物種辨別

根據梁向日采自廣西東興的69470號標本,花序和葉的長度基本相同,而且本種葉子長短的變化幅度較大,因此花序長度也會有所變化,中國植物志認為Merrill在1922年發表的Ch.chinensis,對花序長度的描述不一定確切。因此將本植物作Ch.paniculatus處理較為恰當。另外,廣西和雲南二個地區的標本,我們雖未看到雲南的花標本,但從果實的形狀和大小來看,幾乎難以區別,唯有不同的是產廣西的標本在葉脈上的毛稍稀疏,而產雲南西雙版納的標本葉脈上毛稍緻密,但並不足以說明是二種不同植物的根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