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中心人民醫院

湛江市中心人民醫院

湛江中心人民醫院座落在美麗的寸金橋畔,始建於1938年,歷經70多年的光輝歷程,發展到今天,已成為粵西地區醫療急救、教學科研、預防保健的中心,是一家學科齊全、技術力量雄厚、醫療設備先進、服務質量上乘,開放床位1400張的綜合性現代化三級醫院。

基本信息

簡介

湛江中心人民醫院坐落在美麗的寸金橋畔,始建於1938年,歷經70多年的光輝歷程,發展到今天,已成為粵西地區醫療急救、教學科研、預防保健的中心,是一家學科齊全、技術力量雄厚、醫療設備先進、服務質量上乘,開放床位1400張的綜合性現代化三級醫院。曾先後榮獲全國醫院(衛生)文化建設先進單位、中國百強品牌醫院、廣東省文明醫院、百家文明醫院、企業文化建設創新優秀單位、優秀護理集體、志願者服務銀獎、南粵女職工文明崗、巾幗文明示範崗,湛江市文明單位標兵、白求恩式先進單位、愛嬰醫院等光榮稱號,是湛江市第一批醫保定點醫院。湛江市醫療急救指揮中心、湛江市新生兒篩查中心、湛江市臨床醫學研究所都設在該院。
醫院注重專科建設,實施重點專科建設帶動全院專科發展的戰略,積極引進開展新技術、新項目,整體醫療水平不斷提高,心血管、腦血管、骨科等專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優勢和特色。成功開展肝移植、腎移植、骨髓移植、幹細胞移植、冠狀動脈搭橋術、套用經皮等離子刀低溫髓核消融術治療頸椎病等高難技術項目。
醫院堅持貫徹“科教興醫”戰略,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近年來,共獲得市級以上的科研成果達400多項,承擔各級政府和醫學院校的科研課題700多項,每年完成上百名高校實習生的教學任務。肝膽外科疾病、急救醫療等專業是廣東醫學院的碩士研究生培養點。
醫院十分注重醫院文化的建設,強化了一系列的內涵建設,倡導和實踐了具有該院特色的領導文化、服務文化、營作文化、品牌文化、活動文化、表徵文化,全方位開展了人性化服務活動。醫院領導班子成員用現代醫院管理理論和方法管理醫院,不斷創新,與時俱進,以“團結、博愛、敬業、精進”的醫院精神,以“性命為上,健康為本、誠信為事、勤作為民”的服務理念為廣大人民民眾提供方便、誠信、有效、快捷、安全的人性化優質服務,塑造了醫院良好的社會形象,從而使醫院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

規模

醫院現有在職員工1600多人,副教授職稱以上人員300多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0人,湛江市特殊貢獻專家4人。設有13大疾病診療中心共51個臨床醫技科室,三個外設門診部,一個保健中心,還有心血管、肝膽、耳鼻喉、骨科四個研究室。醫院堅持以人為本,注重人才培養,與中山大學醫學院聯合培養研究生。作為廣東醫學院的附屬醫院,承擔著廣東醫學院、湛江衛校、湛江中醫學校等院校的臨床醫療、護理等專業的教學實習任務。

器械

醫院堅持高起點、高科技裝備科室,率先在粵西地區引進了西門子全身CT、大型X光機、準分子雷射治療儀、彩色超聲診斷儀、美國貝克曼全自動生化分析儀、 硬質膽鏡、腹腔鏡、電子胃鏡、腸鏡等,近年又購置了GE公司的多層螺旋CT、核磁共振(MRI)、ECT、C臂血管造影機、飛利浦雙板DR機、飛利浦Sonos7500彩色都卜勒超聲心動圖儀、配備了現代化的百級層流病房、綜合ICU多功能監護系統、CCU監護系統等高精尖設備。萬元以上的大型醫療設備多達315台件。

特色

醫院積極引進開展新技術、新項目,整體醫療水平不斷提高,肝膽外科、心血管內科、耳鼻喉科、骨科等科室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優勢。肝膽外科作為該院的重點專科,在著名外科專家、白求恩式先進工作者、廣東省“五個一”工程學科帶頭人高焱明教授的帶領下,開展的各種肝葉手術、門脈高壓分流術、套用硬質膽鏡進行肝膽手術均處於省內領先地位,達到國內先進水平。該院對大面積心梗,大面積燒傷搶救成功率較高,能施行各類心臟直視手術及治療技術,耳鼻喉器官再造及重建術、人工晶體置換、超聲乳化治療白內障、斷肢(指、趾)再植、人工關節置換、各種介入治療、超高劑量化療、骨髓移植、肝癌的綜合治療等,是該院的強項。
近年來,該院大力倡導務實進取、開拓創新的精神,堅持以病人為中心、以質量為核心,改造美化服務環境,改善服務設施,自籌資金建設了1.5萬平方米的外科大樓,3.1萬平方米的內科綜合大樓,極大改善了醫療條件。
醫院積極探索人事制度改革的路子,實行全員聘任制,技術人員評聘分開,管理人員競爭上崗,人員精簡最佳化,部門定編定崗,公開招聘優秀人才,這些措施都有力地促進了醫院建設和發展。近年來,醫院承擔國家、省、市級各類科研課題93項,獲科研成果188項,每年在國家、省級刊物發表論文都有400多篇。

沿革

湛江中心人民醫院,座落在南國港城湛江的風景名勝寸金橋畔。它門連金橋,路通八方,樓映碧水,人行綠蔭,院前鳳凰擁,院內紫荊紅。是一個環境優雅怡人的現代化區域醫療中心,是湛江市政府直屬的承擔區域性重大急救、醫療康復、預防保健、教學培訓和臨床科研的綜合大型現代化醫院。
她的原始之身——寸金橋公共醫院,在發展進程中,伴隨湛江的歷史演變經歷過廣東省高雷區中心衛生院、粵西人民醫院、湛江專區人民醫院、湛江地區人民醫院、湛江市第一人民醫院、湛江中心人民醫院和廣東醫學院附屬湛江中心醫院等七次更名和一次增名。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前的湛江稱廣州灣,還在法國人的占領中,衛生條件差,是鼠疫、霍亂、天花、瘧疾等惡性流行病的高發區,疫情流行時,染病者無處求醫,民眾恐慌,到處逃難避疫。
在社會缺醫少藥多病的情況下,廣州灣與遂溪縣的紳商從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開始籌劃創辦 “寸金橋公共醫院”。為做好人才準備,於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先開辦“寸金橋公共醫院護士學校”培訓護理人員。“寸金橋公共醫院”於民國三十年二月(1941年2月)落成開業,開業時,只設門診室。
剛過兩歲、還在搖籃中的寸金橋公共醫院,厄運降臨:民國三十二年2月(1943年2月),日本侵略軍占領廣州灣,醫院亦被日軍侵占,被迫停業。日本投降後,經多方協商籌劃,至民國三十五年七月一日(1946年7月1日),醫院重新恢復門診。
1949年12月19日,湛江解放並成立軍事管理委員會,隨即派員接管“寸金橋公共醫院”,接管時醫院床位30張,員工17名。從此,醫院由民辦轉為公立。
新中國誕生後,行政區域的劃分和名稱經歷多次變革,醫院的名稱也隨著湛江的變革而更新,規模隨湛江的發展而擴大。
1950年9月,廣東省政府派出的行政管理機構“高雷區專員公署”成立,“寸金橋公共醫院”被劃歸高雷區管轄,並於1951年3月更名為“廣東省高雷區中心衛生院”,年末床位50張,職工47人。
1952年11月,省政府將“高雷專員公署”與“粵中專員公署”合併成立“粵西行政專員公署”。12月,又將高雷中心衛生院與在江門市的“粵中區中心衛生院”和在陽江縣的“解放軍七一醫院”的部分醫務人員合併,在高雷中心衛生院院址成立“粵西人民醫院”。同時,省衛生廳從省人民醫院調派多名醫療護理專家支持粵西人民醫院建設,醫院全面發展快速起步。粵西人民醫院至1955年12月,床位增至200張,另有24張為新生兒床位,員工增至211人。
1956年2月,粵西行政專員公署改為“湛江專員公署”,同月,粵西人民醫院隨之改為“湛江專區人民醫院”。在這一時期,醫院一方面通過各種方式全力支持幫助縣級醫院提高醫療技術水平,另一方面大力加強自身建設。從1962年開始貫徹《廣東省醫院工作條例(草案)》,使醫院在管理制度和技術操作規範上與國家統一標準接軌。在臨床專業配置上,已設立了9個建制科室,內科原來只有內兒科和傳染科,到1963年增設了循環、呼吸、消化、神經、血液等六個專業,外科系統開展專業技術已達12個。
1966年,醫院開始投入文化大革命運動,發展進入停滯時期。湛江專區人民醫院至1970年,床位280張,員工248人。
1970年10月,湛江專區專員公署改為湛江地區專員公署,醫院跟隨更名為“湛江地區人民醫院”。在這一時期,醫院致力於消除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影響,加強自身的建設,專業技術水平迅速提高。1971年,一患者的斷腕已埋入土裡30分鐘,後送到醫院外科進行斷肢再植取得成功,在粵西屬第一,在全國為第十例。1974年,又二例斷肢再植取得成功。心血管內科從1974年開始承擔衛生部歷時11年的湛江漁區心血管病流行學及人群防治的科研任務,結題後獲得省科研成果二等獎。1976年,在中西結合對腐植酸臨床套用的研究中,取得對多種疾病的良好療效,全國有177個醫療單位到醫院參觀學習。1978年由何炳貴、陳家璇、黃元熹等主持完成的“湛江蛇藥”醫療科研項目獲全國醫藥衛生科學大會獎。教學能力增強,除培訓赤腳醫生外,接受七間大中專院校臨床實習生,受省衛生廳委託承辦了七期具備大專學歷的專科醫師進修班。1981年8月,根據醫院黨組織發展情況和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湛江地委組織部批准將醫院黨總支建成基層黨委,並批准經全體黨員大會選舉產生的第一屆中共湛江地區人民醫院委員會成員。湛江地區人民醫院至1983年10月床位490張,職工714人。
1983年9月,行政區域建制改革,撤銷地區建制,實行地、市合併,市領縣體制。11月,市政府將湛江地區人民醫院更名為“湛江市第一人民醫院”。但這一次變更對醫院的任務、服務範圍定位不夠明確,也給粵西地區人民與醫院的聯繫造成一定程度的不便和誤解。鑒此,湛江市委、市政府於1986年8月決定,將“湛江市第一人民醫院”重新更名為“湛江中心人民醫院”,並確定為正處級事業單位。醫院進入改革開放時期,快速穩定發展,開始走上科技興醫之路,1990年經市政府批准成立湛江中心人民醫院臨床醫學研究所(1995年11月改為湛江市臨床醫學研究所)。從1994年開始,相繼與一軍大、廣州醫學院、省藥物所、省細胞工程研究會等單位聯合成立“生物技術臨床研究基地”、“蛇傷防治中心”、“藥物研究基地”、“生物技術協作中心”等機構,開展對分子生物學、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的分析研究,為臨床醫療提供支持。1995年建成粵西首間百級層流病房,並成功進行了骨髓移植。1996年廣東省衛生系統在“九.五”期間實施“五個一科教興醫工程”中,高焱明被列為學術與技術帶頭人,耳鼻喉科列為重點專科,肖桂元承擔的GM—CSF單克降抗體的研究列為重點項目。1997年湛江市新生兒篩查中心在醫院成立,為新生兒的先天缺陷早治療開闢了途徑。1998年湛江市急救指揮中心在醫院掛牌運作,使湛江市急救醫療上了一個新台階。醫院根據自身發展和廣東醫學院根據其臨床教學的需求,經雙方協商和市政府批准,湛江中心人民醫院成為 “廣東醫學院附屬湛江中心醫院”(非直屬),簽字持牌儀式與內科綜合大樓落成啟用儀式於2000年9月29日同時舉行。
2001年,湛江市120急救指揮中心在醫院建成並開始運作。2002年,醫院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北京安貞醫院共同建立“心血管病診療協作中心”,為提高醫院的心血管疾病診療水平提供有力的支持。醫院沿著“院有重點、科有特色、人有專長”的強院戰略,發揚“團結、博愛、敬業、精進”的醫院精神,實踐“性命為上、健康為本、誠信為事、勤作為民”的服務理念。根據醫院的發展水平和社會要求,不斷增加和調整專業配置。建立系統的健康體檢中心,為集體和個體體檢提供一條龍的良好服務。2004年將相關專業組成心血管疾病、腦系疾病、心血管檢查、介入診療、骨科疾病、肝膽胃腸疾病、泌尿系疾病等七個診療中心。是年,與中山大學研究生院研究生課程進修班聯辦湛江教學點,為在職人員攻讀研究生課程創造便利。2005年,又相繼組成醫學影像、臨床檢驗、骨髓移植、產前篩查、內窺鏡診療等中心。國際AO學會(中國·湛江)培訓中心在醫院掛牌成立。2006年,在繼續開展全國醫院管理年活動中(2005年開始),醫院被列為廣東省三級醫院管理評價試點單位,經過兩年的全面規範化管理創建活動,於是年11月順利通過廣東省衛生廳、省醫師協會專家組的考評。
經歷60多年數代人的接力發展,至2006年底,醫院編制床位1000張,開放床位1299張。在職職工1415人,衛生技術人員占80%,護理人員占衛技人員的52%。在職工中,有博士1人,研究生9人,正高職稱43人,副高職稱229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9人,省市突出貢獻專家4 人。專業配置齊全,集醫、防、教、研於一體。專業分科精細,組合合理,臨床、醫技按專業歸類設定15個診療中心共48個專業科室(內科17個,外科18個,門技、藥13個)和兩個外設門診。擁有雙排螺旋CT、ECT、MRI、DSA、準分子雷射、彩色B超成像儀等先進設備132台,其中10萬元以上176台,50萬元以上32台,100萬元以上10台。擁有心血管內、外科、骨科、肝膽胃腸、神經系統、耳鼻喉、泌尿系和燒傷整形等強勢專業。
2006年,腦系疾病診療中心開展A型肉毒毒素治療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腦中風、腦外科手術後遺症肢體痙攣性損害等綜合症,單鼻孔經蝶鞍腦垂體瘤切除等新技術,填補了粵西空白。心血管病診療中心套用心衰診斷儀早期診斷心衰、三腔起搏器安裝、低溫體外循環心內直視右心房腔靜脈口巨大粘液瘤摘除新技術。骨科疾病診療中心在粵西率先開展經皮等離子刀低溫髓核消融術治療頸椎病,脊椎AO椎弓根內固定術、斷腕再植、股前外側皮瓣游離移植修復前足皮膚較組織缺損等新技術,填補醫院空白。肝膽胃腸疾病診療中心的無痛胃腸鏡診療、小兒胃腸鏡治療新技術和對PPH技術進行改良。婦產生殖疾病診療中心的乙狀直腸陰道成形術效果良好。泌尿系疾病診療中心在粵西地區率先開展經皮腎鏡手術300多例。耳鼻喉頭頸口腔診療中心開展晚期喉癌保留喉功能的環狀軟骨上部分切除、頭頸部腫瘤切除、胸大肌皮瓣轉移修復、下咽癌切除+半喉、全喉切除術在粵西領先。腫瘤科開展鼻咽癌三維造形放射治療項目達到省內領先水平。眼科新一代眼電生理檢查項目填補粵西空白。臨床檢驗中心開展環孢素普可福濃度檢測為肝腎移植手術提供了技術協助。篩查中心在粵西率先開展產前篩查。非中心科室均有新技術項目。是年全院新技術、新項目共41項,申報各級科研課題41項,獲批立項30項,(其中省科技廳2項、衛生廳3項、省中醫藥局1項、市科技局22項、廣東醫學院2項)科研經費12萬元。各級各類刊物雜誌、發表學術論文355篇(國家級58篇、省級297篇),專著、編著2部。

院長

劉珍才:
職務:湛江中心人民醫院院長、黨委書記
行政分工:負責醫院的全面管理工作

地址

地址:廣東省湛江市赤坎寸金路2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