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坑村

湖坑村

湖坑村為一地名,在我國福建等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同名村莊,由於受自然條件影響,以及當地政策規劃不同,在發展建設方面,各個村莊存在差別。

基本信息

浙江省景寧縣渤海鎮湖坑村

湖坑村,為浙江省景寧縣渤海鎮湖坑村村民委員會駐地,位於城東北24.5公里,距離渤海村6公里。昔名湖溪。經

北城村湖坑村

縣人民政府批准為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革命老區村。下轄5個村民小組,130戶,490人。耕地面積18.8公頃,林地1010.8公頃,森林資源豐富,環境優美。

坑口等自然村因灘坑水電站涉淹,共有移民111戶338人。其中縣內安置4戶7人;移居龍泉市44戶16人,松陽縣25戶72人,蓮都區4戶11人,遂昌縣2戶11人;移居奉化市5戶16人,東陽市8戶33人;無土安置19戶31人。

福建省龍巖市永定縣湖坑鎮湖坑村

福建省龍巖市永定縣湖坑鎮湖坑村位於湖坑鎮中心,是湖坑鎮鎮政府所在地。

民風民俗
每逢農曆子、午、卯、酉歲次的九月十一至十五,永定縣湖坑村李氏家族都要舉行一次民俗活動,名曰:“作大福”。這個民俗由來很久,並且有個美麗的傳說——

相傳明朝洪武年間,湖坑李氏第八世祖積玉公有一年秋日去山上砍柴,正當他挑著一擔滿滿足有200餘斤的柴禾,路過馬額崗的時候,微風習習,氣候宜人,於是他便停步在一棵大松樹下,坐下來歇息。歇著歇著,竟朦朦朧朧地睡著了。忽然間,一陣香菸撲鼻,有一位古稀老人拄著龍頭鐵杖,來到樹底下四周察看,他一直靜靜地看了一個多時辰,直到太陽下山了,積玉公抬頭一看,“啊”的一聲,嚇得出了一身冷汗,他不由自主地跪在地上,雙手合十,嘴裡喃喃自語,祈求上天保佑,問道:“是哪位神仙駕到,請示大名,小民即厚禮侍奉。”即刻,大樹尾頂端飄著“康太保,劉漢王”6個斗大漢字(據傳:是後漢皇帝劉志遠),積玉公連忙叩頭謝罪。接著,頭戴金冠、身套龍袍、腳裹繡鞋、滿臉鬍鬚的劉漢王,在兩個侍女和左右侍衛護送下,氣宇軒昂地大踏步而過。緊接著,大批將士車馬,浩浩蕩蕩向大路邊走去……

原來是積玉老人在大樹下做了一個美夢。他回家後把夢見的一切,一五一十地向家人訴說,全家人為之驚愕起

北城村湖坑村

來,經村中父老商議,連忙備辦三牲果品和米酒去大樹底下敬天敬地,並邀來全村男女老少,有錢出錢,無錢獻工、獻材料,足足花去3年時間,在當今馬額山里建起一座神廟,取名馬額宮。宮內塑有劉漢王金身,並分別配上左一娘,右二娘;左判官,右押衙四個伴佛。傳說,正當村民聚眾歡慶馬額宮落成大典之時,馬額崗頂,馬嘶鈴響,徹夜不息,第二天有人發現崗前崗後,滿山遍野,蹄印累累,確有千軍萬馬壓境之勢,所以人傍神威,神助人興,一直鬧騰了5天5夜。起初是每年一鬧,後改三年一班,成為風俗,從沒間斷,村中頭人又按人丁派款,請來各地高僧名士,進行“化齋”、“打醮”、“還神”等佛事,並且不惜重金去外地僱請漢戲、木偶戲等戲班,大唱大演,凡李氏外地親戚、眷屬和散居各地的親朋、故舊或有這樣那樣的關係者,無不都在這個時候,雲集湖坑做客。一時之間,人山人海,村中巷道,絡繹不絕,有如趕大集一樣,所以曾有過“湖坑人‘作大福’,‘哭糞缸’”的俗語流傳。意思是說,為了做熱鬧,逼得許多窮人家連廁所都賣掉。

這個民風已經流傳幾百年了。馬額宮內仍然香火繚繞,終年不息,許多善男信女,每遇娶嫁聯姻,生男育女都要來這裡禱問,或備辦香紙蠟燭和豬魚雞等物品,答謝神恩。馬額宮前有條小溪,溪中砌有99個石跳,傳說就是那個時候,為了防止劉漢王所乘白馬走失而特意安置的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