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嶺門山

《游嶺門山》,東晉詩人謝靈運的一首五言古詩。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游嶺門山

西京誰修政?龔汲稱良吏。

君子豈定所,清塵慮不嗣。

早蒞建德鄉,民懷虞芮意。

海岸常寥寥,空館盈清思。

協以上冬月,晨游肆所喜。

千圻邈不同,萬嶺狀皆異。

威摧三山峭,瀄汩兩江駛。

漁舟豈安流,樵拾謝西芘。

人生誰雲樂?貴不屈所志。

作品鑑賞

這首詩從題目看,應是紀游之作。而詩的前半部分卻從治郡的政績寫起,這種閒筆似無關宏旨,實際上正透露了詩人潛結的意緒。公元422年(永初三年)謝靈運出任永嘉郡守。原是劉宋朝廷內部權力之爭的結果,以出身士族名門、“自謂才能宜參權要”的詩人,而今遷謫到一個僻遠的邊郡任職,其憤懣悒鬱的心情不難想見。詩人骨鯁在喉,不得不吐,而驅走其筆端的山水,不過是他用來澆胸中壘塊的酒杯而已。

詩的結構組織頗為均衡:全詩十八句,前八句(首句至“空館”句)賦事,寫郡政;次八句(“協以”句至“樵拾”句)寫景,記游山;末兩句以言志作結。寫郡政本為傾泄自己的鬱塞不平之氣,卻偏從前賢的美政寫起,這在寫法上是以賓襯主,欲收先聲奪人之效。“龔汲”指西漢的龔遂汲黯。龔遂字少卿,宣帝時出任渤海太守,當時渤海的社會秩序正處於混亂之中,他到任後開倉濟民、勸民農桑,境內大治。汲黯字長孺,武帝時為東海太守,他尚黃老之術,以清靜治民,“多病,臥閣不出。歲余,東海大治。”這兩人都以治理邊郡的政績著稱,與大謝此時的身分境遇暗合。“君子”兩句由賓返主,從前賢說到自身,言所思者,非關區區個人的出處去從,唯以傳承前賢的美政德行為念。接著便直陳自己治郡的德政。“建德鄉”語出《莊子·山木篇》:“南越有邑焉,名為建德之國。”這裡只是借用其字面,即指永嘉郡。“虞芮意”則謂此地民風淳樸、禮義相讓。虞和芮本是周文王時兩個毗鄰的諸侯國,因土地糾紛欲請文王裁奪,兩國國君入周后見百姓互諒互讓,深感慚愧,遂自願停訟息爭。下兩句中的“寥寥”、“空館”即由此句而引出,言官府衙署因無訟爭之事而變得清閒和安靜,所謂“禹治天下,朝廷之間可以羅雀矣。”(《鬻子》語)以上幾句,從稱美前賢一轉而為夫子自道,言外頗有以龔、汲等歷史名臣自許的神情。據史書記載,謝靈運在永嘉任上其實是採取消極無為態度的:“民間聽訟,不復關懷。”因此這裡的自得實際上是一種自飾,而在這自飾之中,又不無對朝廷慢待自己的牢騷意味。詩人以自標風操的方式回答政敵的打擊,在失意中仍可見其倔強的個性。第八句中的“清思”,泛指清雅的文思、游思等,由此過渡至下面的出遊。

“協以上冬月”以下八句為紀游部分,這部分組織得次序井然、神固氣完。就時間言,詩以“晨游”發端,而以“西芘”收束,西芘,指夕照中的林蔭山影,其間由朝入暮,包含了完整的一天。就景物言,由綜覽全局漸至局部和細節,步驟分明。先是總寫:“千圻”句言水岸的縱橫交錯,曲折縈迴;“萬嶺”句言峰巒的爭奇斗險,千姿百態,兩句極言山嶺川壑之多,也概括了這一帶山川形勢的奇特風貌。後是特寫,詩人從千圻萬嶺中獨拈出“三山”“兩江”的形勝作具體寫照。按嶺門山在平陽縣城前,登山遠眺,可北望飛雲江,南望鰲江;“三山”或指樓石山,《初學記》載“溫州樓石山,三石並高百丈,杪如劍峰。”《平陽縣誌》云:“山在平陽城西南五十里,周回四十三里,高數十仞,望如樓閣,號‘三山樓’。”三山為孤聳特立迥出嶺表者,兩江為貫串曲岸者,故特將這二者鄭重表出之。“峭”、“駛”二字,已勾勒出三山兩江形貌,詩人意猶未盡,更用“威摧”、“瀄汩”渲染之。威摧,山勢高峻貌,意同“峭”;瀄汩,急流激盪貌,意同“駛”。此處用復筆設色,有意以生僻險澀的用語來加強景觀的崎嶇險巇之感,誠如陳祚明所說:“二語中‘威摧’字山形在目,‘瀄汩’字水聲在耳……大抵此地山水險異,詩亦窮極險異之態。”(《采菽堂古詩選》卷十七)而再往下的“漁舟”、“樵拾”兩句,又可謂是特寫中的特寫、大景中的細景。“漁舟”一作“漁商”,指漁人客商的船隻出沒於風波之中;“樵拾”指日夕時砍柴和採集野菜的村民離山歸家。這兩句是景語又兼含玄理:漁商危而樵拾安,兩者的出處雖然不同,卻都是順性而動的。按魏晉玄學主張物各得其性,人如能“會通萬物之性”、“各安其所安”,“則彼無不當而我無不怡也”(《莊子》郭象注),就能獲得最大的人生自由。因此這兩句不僅是寓目即景,而且也透露了詩人從眼前景物中悟出的玄思。詩的末兩句正由此順流而下,水到渠成:既然以“物暢其性”為生活鵠的,則人生最大的快樂,也在順應自己的志向旨趣而不是屈從於他人或外物。詩人體物悟道,仿佛在游遨眺覽中找到了精神的依託和憑藉,終於發出了守志不屈、身處逆境之中而不向坎壈命運低頭的抗爭之聲。

蕭子顯說謝詩“典正可采”(《南齊書·文學傳論》)。即以此詩的章句組織來看,也體現出嚴整、勻稱、工穩的特色。詩的賦事和紀游兩部分句數相等。直接寫景的有六句,共由三組偶句組成,每一組對仗的工整自不必說,組與組之間的承接方式也齊整如一:每組的出句直承上組的對句,而每組的對句又遙應上組的出句。如“威摧三山峭”承“萬嶺”而來,“瀄汩兩江駛”則遙應“千圻”;“漁舟”承“兩江”而來,“樵拾”則遙應“三山”等。正如劉勰所謂“外文倚交”、“宛轉相騰”(《文心雕龍·章句》),從而形成一種交錯迴環的美。從這首詩對章句對稱美的藝術追求中,也可見六朝崇尚典雅的審美趣味之一斑。

作者簡介

謝靈運像謝靈運像

謝靈運

(385~433)晉宋間詩人。原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生於會稽始寧(今浙江上虞)。東晉名將謝玄之孫,襲爵封康樂公,世稱“謝康樂”。出身名門,兼負才華,但仕途坎坷。為了擺脫政治煩惱,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覽勝。詩歌大部分描繪了他所到之處,如永嘉、會稽、彭蠡等地的山水景物。其中有不少自然清新的佳句,從不同角度刻畫自然景物,給人以美的享受。他的詩文大都是一半寫景,一半談玄,仍帶有玄言詩的尾巴。儘管如此,謝靈運以他的創作豐富和開拓了詩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寫從玄言詩中獨立了出來,從而扭轉了東晉以來的玄言詩風,確立了山水詩的地位。從此山水詩成為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一個流派,他成為山水詩派的創始人。有《謝康樂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