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吳長慶墓

同治七年(1868)隨李鴻章鎮壓豫、魯冀一帶捻軍,後調防江北,駐軍徐州。 同治九年(1870)天津教案發生後,中外關係緊張,為加強江南防務,移駐揚州、江浦、江陰。 光緒八年(1882),朝鮮內亂,禁軍犯王宮,殺大臣,王妃失蹤,燒日本使館。

吳長慶墓
吳長慶墓,墓址在安徽廬江在泥河沙崗.
吳長慶,清朝人,歷任正定鎮總兵,浙江提督,廣東水師提督等職.
吳長慶(1833—1884),字筱軒.鹹豐五年(1855)襲雲騎尉世職,率鄉團練參與鎮壓太平軍,先後占廬江、舒城,升任守備。鹹豐十一年創建淮軍,長慶以所部500人組成“慶”字營,次年率部從李鴻章援上海,同治二年(1863)回籍募勇與李秀成部交戰,守廬江,後率新募五營赴滬、浙克楓涇、嘉興等地,以總兵記名。同治七年(1868)隨李鴻章鎮壓豫、魯冀一帶捻軍,後調防江北,駐軍徐州。同治九年(1870)天津教案發生後,中外關係緊張,為加強江南防務,移駐揚州、江浦、江陰。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侵入台灣,他至江陰查看炮台舊基,為防務需要,添募四營趕築鵝鼻嘴、烏龍山、焦山等地炮台。此間,他還率士兵參與興修水利,在揚州疏鹽河,在江浦治理黑水、四泉、玉帶河,奮戰兩年完工。光緒元年(1875)任直隸正定鎮總兵,光緒六年(1880)授浙江提督,旋調任廣東水師提督,均未到位。十月受命幫辦山東海防並節制全國防軍,率所部仍駐登州。
光緒八年(1882),朝鮮內亂,禁軍犯王宮,殺大臣,王妃失蹤,燒日本使館。日本發兵出動七艘軍艦駛至朝鮮,分兵屯漢城南門外,日使要朝鮮政府交出亂兵首領、索賠償、“勢張甚”,使朝鮮受到日本威脅。清政府應邀出兵,命長慶率師東渡,以輪舶濟師直抵其都,日兵遁回仁川。吳長慶命所部據險為營,自率大隊進入漢城,以計擒亂首送中國,後擊散亂黨,迎復王妃。未過旬日,禍亂悉平,人心大定。日本起初想藉故多所要挾,見事已定,又感自己兵少勢孤,深悔出京失計,無可奈何,為之沮喪。長慶平息兵成後,留鎮漢城,幫助朝鮮建立軍隊,鞏固和加強防禦,修治道途,救災恤民,示以恩信,國人感之。當時“朝鮮銀賤錢荒,百物昂貴,士卒艱苦萬狀”。他不私貨財,潔己愛兵,故士卒無怨言。光緒十年(1884)六月四日率三營歸駐金州。
此外,他很關心故鄉,曾慷慨解囊,捐資修廬江城關的捧檄橋、繡溪橋,建萬仞宮牆,置義莊濟危扶貧,倡捐創建廬江試院、南京廬江試館。
吳長慶由朝鮮回國後,不久(是年7月13日)即病逝。清廷詔建專祠,謚武壯;朝鮮在平壤、漢城建祠紀念,並派員助資同清政府在沙湖山建造吳公莊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