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青花瓷器

清代青花瓷器

清代青花瓷器是我國古陶瓷中最具代表性的優秀品種之一。起源於唐代,發展於元代,成熟於明、清,並成為主流,一直沿用至今。

基本信息

簡介

中國清代青花瓷器主要採用浙江產的鈷料,大量燒造。由於各朝鑑賞藝術的風尚、所用青花鈷料以及工藝與技術水平等的變化,形成了各朝青花瓷的不同特徵。

順治時期 此期署官窯年款的青花器很少,其造型風格敦厚古樸,胎體厚重,釉面呈卵青色,多以醬黃釉塗口邊,所繪浙料青花紋飾的色調,既有青翠的正藍色,也有深沉、暈散的墨藍色,宛如其後康熙朝前期的作品。這時署乾支紀年款的民窯青花器頗為豐富。造型以香爐、筒瓶、花觚、淨水碗等佛前供器為主。紋飾內容多繪斑片雲龍、麒麟芭蕉、瑞獸、竹林僧人、羅漢、進爵圖等,並常題寫“梧桐一葉生,天下盡皆春”等詩文,時代特徵十分鮮明。此時傳世的“官搭民燒”的青花瓷器有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順治十五年題款的青花人物大盤,其青花人物與景致沿器口鏇轉而繪,滿飾盤心,不留空邊,堪稱順治青花的代表作。

康熙時期 與明代青花迥然不同,別具時代風格。其青花鈷料的來源,沒有確切的文獻記載,但景德鎮工匠中有著康熙青花用雲南珠明料的說法。這時的制瓷工匠不僅掌握了製作青花器的精湛技術,還將中國傳統的水墨畫暈染法運用到瓷畫中,使青花器清新明快,晶瑩透澈,如採用中國水墨畫的“分水法”,可使同一青花呈現濃中有濃、淡中有淡的多種色階,使瓷畫中的山川景致富有層次,花鳥樹木栩栩如生,具有豐滿的立體感,被藝術家們譽為“青花五彩”。

這一時期中,有官窯年款者少於無款器,前者造型、紋飾均呈規格化,後者造型豐富,繪工豪放,畫意灑脫,青花色調艷麗,皴染得富有層次,意境深邃。圖案紋飾除傳統的龍鳳紋外,取材十分廣泛。如小說戲劇類有封神演義、列國故事、三國志、水滸西廂記西遊記等;祈福求祥的有八仙慶壽、海屋添籌、洪福齊天、萬壽無疆、松鶴、鶴鹿同春、四美十六子等;反映文人士大夫風尚的有蘭亭流觴、竹林七賢、飲中八仙、黃山九老、王羲之愛鵝、陶淵明愛菊等;表達民俗的有耕織圖、漁家樂等;樹木花草類則以雙猗牡丹、荷葉蓮花、月影玉蘭、冰裂梅、博古插花、竹蘭梅菊四君子等為多見。此時,新興並盛行的裝飾是以行草或隸楷在瓷器上書寫長篇詩詞歌賦,內容有聖主得賢臣頌、出師表、臨懷素帖、秋聲賦、四景讀書樂等。這一時期創新與流行的主要器形有棒槌瓶、油槌瓶、荸薺扁瓶、觀音尊、鳳尾尊、琵琶尊、將軍罐及魚缸等大小器皿。造型質樸凝重,淘煉精細,質白縝密的胎骨與細潤平靜的釉面渾然一體,宛如玉石一般。康熙青花器釉面分為堅白釉、粉白釉與亮青釉等數種,以其襯托著青翠明艷的青花,顯示出絢麗多姿的不同藝術效果。此時還有刻意追摹明成化薄胎青花器淡雅色調的品種,雖終不及成化青花潤澤,卻也顯得深沉而無漂浮感。由康熙青花瓷派生繁衍的品種還有豆青釉青花、天藍釉青花、灑藍釉青花、黃釉青花、綠釉青花、漿胎青花、青花礬紅彩和青花五彩等,雖色釉地各異,但青花紋飾均青翠明快。

康熙青花官窯器中,盤、碗、杯、碟、壺、琢器瓶、尊、罐、缸、盆及文房四寶洗、硯、筆架、筆擱等,通常都不署年款,而大量使用花押、圖記,或仿寫明代洪武、永樂、宣德、成化、嘉靖、萬曆等年款,其中以宣德、成化二朝仿款最多,少數署“大清康熙年制”的官窯器,多為楷體,篆書極為罕見。

雍正時期 此時青花原料有多種來源,青花瓷也是多色並存。早期的青花色澤淡而深沉,略有暈散,與康熙五十年(1711)前後的色澤大抵相同。此外還有灰藍與深藍色。中期以後,出現了最富時代特色的仿宣德青花瓷,典型器有梅瓶、玉壺春瓶、寶月瓶、雞心碗及大盤等,造型、胎釉、青花乃至紋飾均以原件為規範。色澤清新幽菁,發色暈散外溢,紋飾用筆纖細。為追摹明永樂、宣德青花蘇尼勃青料的自然暈散斑點,特意由工匠於紋飾線條中用筆刻意點染,但這些大大小小的點痕卻不能象蘇尼勃青自然暈散斑那樣滲入胎骨,意趣天然,留下了人為修飾的痕跡。

雍正青花器除仿宣德青花外,還有仿明代各朝不同風格的品種。其中,仿成化的青花,色調灰青淡雅,釉面乳白瑩潤。如青花八寶高足杯,除部分署“大清雍正年制”款外,其款識、器型乃至紋飾均與成化器一樣,庶幾亂真。而仿嘉靖、萬曆時的青花瓷則風格又迥然不同,為追摹其時的回青色而使青花呈色濃深泛紫。

雍正青花器的裝飾技法有: 淡描、雙勾輪廓線填色、重染等,同時有些還進一步加施黃、綠彩釉或金、銀彩釉為地襯托,顯得雍容華貴。其青花與釉里紅並用構圖者,青、紅兩色均艷麗非凡。紋飾內容以龍鳳為主,並多用碧桃、牽牛花、團菊、菊花、束蓮、天竺、靈芝水仙、纏枝蓮、寶相花、松竹梅、葫蘆、三果、石榴福山壽海、人物故事、梵文、八寶等圖案。其畫面布局疏朗,筆觸纖細,加上明麗的青色,堪為典雅的藝術佳品。

青花瓷的造型有大量的創新之作,如橄欖瓶、蓮蓬口瓶、瓜棱瓶、海棠式瓶、四方倭角瓶、雙陸尊、如意尊、觶及各式新穎的花澆、盤、碗、杯、碟等,器型雋秀,線條優美。一些仿青銅器的大器,如罍、投壺、雙螭尊、蒜頭尊等,器身高大卻不拙笨,給人雍容典雅之感。

青花瓷的胎體堅緻、潔白、細膩,釉面呈色青白,並以表面呈現桔皮紋為其時代特色。其款識,楷篆並用,但以宋槧體為主,字型工整,清秀有力。

乾隆時期 這一時期的青花瓷造型精美,圖案新穎,華縟多姿,令人嘆為觀止。青花用料以浙料為主,經精心泡製,呈色比雍正青花穩定、渾厚、鮮亮,紋飾清晰沉重,採用重色者藍中泛黑。但初期的青花仍保留雍正時期呈色不穩定和線條暈散出廓的現象。

青花瓷的圖案裝飾,嚴謹拘泥,講究對稱、規矩。內容以團龍、團鳳、團螭、夔龍、夔鳳、松鹿、八駿、洋蓮、纏枝蓮加雲蝠壽字吉磬、松竹梅、荷蓮、八寶、梵文等為主,寓以壽意的“山高水長”、“萬壽無疆”等文字,也開始在紋飾中出現。

以青花淡描紋飾輪廓填彩的鬥彩和粉彩品種,邊飾用硃色礬紅彩,或胭脂紫料彩,或粉彩,裝飾以青花題詩填詞為多,最常見的是真、草、隸、篆體的乾隆御題詩句。此時,青花與釉里紅並用構圖的作品,較康熙、雍正兩朝為多,青、紅兩色呈色穩定,深淺濃淡,合諧統一。

青花瓷的造型,端莊規整,風格華麗,新創器型不可勝數,除傳統的圓形,四、六、八方、扁六方、長方、方形倭角等造型外,又興起橢圓雙連、三連至七連、天地交泰鏤孔等百餘種新穎多姿的器形。同時,作陳設用的仿青銅大器增多,如豆、爵、高足盤、盉、壺、天球、鹿頭尊、漢壺尊、貫耳尊等,器形穩重大方。仿古的器形和一般琢器類,承襲了前朝的貼塑耳裝飾並有所創新,最盛行的是象耳、鋪首、夔龍、夔鳳、花果等耳飾。

除傳統的青白釉青花與漿白釉青花瓷外,此時還發展了各種色釉地的青花瓷品種,如天藍釉青花、東青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霽藍釉青花、哥釉青花等等,頗為別致。乾隆年款有定製,多篆書“大清乾隆年制” 6字的圖章式款識,少見楷書款。

嘉慶至宣統時期嘉慶朝的青花瓷、風格、造型、紋飾、色彩與乾隆朝基本相同,因襲前朝舊制,不敢僭越,但青花瓷的品種和數量卻遠遠不及乾隆盛世。嘉慶初期,青花色澤與乾隆時類同,深沉穩定;其後,部分器物出現了暗淡漂浮的色調並延續至道光、鹹豐時。

同治以迄宣統時期,景德鎮瓷業明顯萎縮,工藝低下,但官窯、民窯的青花瓷器仍不斷燒造。這一時期的青花瓷,由於青料不純,色澤或俗艷泛紫,或淺藍、黑褐,均漂浮而不潛於釉下。由於制瓷工藝粗糙,胎體厚重見拙,施釉稀薄,紋飾線條含混,筆觸呆板平庸,較之清前期的青花作品,有天壤之別。

清代嘉慶至宣統的青花瓷款識,多採用楷書而罕見篆體,道光以後均以側鋒書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