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姓

第一個淵源源於盤古氏,出自上古第一帝渾敦氏,屬於以先祖稱號為氏。 第二個淵源源於古混夷族,出自西周時期西戎族,屬於以國名為氏。 第四個淵源源於古混淪,出自春秋戰國時期混淪山,屬於以地名為氏。

一、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盤古氏,出自上古第一帝渾敦氏,屬於以先祖稱號為氏。
據史籍《三五歷記》記載:“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故天去地九萬里。”。在史籍《五運歷年記》中亦記載:“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理,肌肉為田土,發髡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玉,精髓為珠石,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氓”。
盤古氏,又稱渾敦氏,為上古第一帝,在史籍《莊子》中記載:“南海之帝為脩,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脩、忽乃相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脩與忽欲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莊子》中的渾沌,即渾敦,又曰混沌,字雖有異,但字音相同,這是古漢語中常見的字音相同,字可以互假通用的原理。
渾敦氏在歷史上又稱“帝江”和“帝鴻氏”。在史籍《山海經·西山經》中記載:“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黃,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於湯谷。有神鳥,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為帝江也”。畢沅釋曰:“江讀如鴻”。在史籍《春秋傳》中也記載: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兇匿,天下謂之渾敦是此”。顯然,《莊子》的寓言來源於上述歷史文化背景,而並非其虛構,因此渾敦氏所建的中央之國亦應存在。
盤古氏所建的中央之國,簡稱為“中國”,立於天山湯谷,即今之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藏語譯為“高原上的山”。隨著盤古氏族的遷徙腳步,天山一名亦移植於各地。中國古代時期的唐古拉山、崑崙山、祁連山、仲山、中山、鐘山、湯山、唐山、景山、常山、恆山、齊山、我山、殷山、陰山、白山、長白山、嵩山、商山、太山、泰山、華山等山皆稱“天山”,因此,這些山皆有中央之意,而以上述山名為國名的王國和王朝皆為中央王國或中央王朝。
渾敦氏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稱號為姓氏者,稱渾敦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後省文簡化為渾氏、混氏、敦氏等。

第二個淵源

源於古混夷族,出自西周時期西戎族,屬於以國名為氏。
混夷,氏西周時期對西戎的另一稱呼,亦稱作緄夷,後來通作昆夷。有漢化者按漢俗稱作混氏、緄氏、昆氏者。

第三個淵源

源於古昆邪國,出自漢朝時期屬國公孫昆邪,屬於以國名為氏。
漢朝初期有屬國,名為公孫昆邪,亦作混邪國。在漢景帝滅了作亂七國之後,混邪國亦被撤消,其國民有以其國名為姓氏者,稱混邪氏,後省文簡化為混氏。

第四個淵源

源於古混淪,出自春秋戰國時期混淪山,屬於以地名為氏。
混淪山,即崑崙山。有許多西北民族以其為部落、氏族稱謂,後逐漸成為姓氏。漢化稱混淪氏,省文簡稱為混氏、淪氏等。

第五個淵源

源於古扶南國,出自南亞古扶南國君主混填,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扶南”,是常出現在中國史書上的一個南亞古國名,明朝以後的漢史將它改譯為“高棉”。
公元一世紀末,扶南國正處於部落階段晚期,向早期國家階段轉化。從“激國”來了一個叫混填的人,他率領一支軍隊從海上航行至湄公河口,逆水而上,突然出現在扶南國的腹地。柳葉女王倉促率軍應戰,但混填的軍隊弓箭手英勇強悍,能戰善射,結果,柳葉敗北,被迫投降。降服後的柳葉嫁給了混填為妻,兩人共治扶南國。
柳葉和混填一共生了七個兒子。兒子們長大後,柳葉催促丈夫給他們分封城邑,令其各自稱王,並派遣其第二子、第五子到東漢王朝的都城學習漢禮、政治、軍事和儒學。後來,七個兒子分別領兵擴張作戰,兼併了周邊數國。
經過數代,扶南國再闢土數千里,其疆域大體相當於今日的高棉和越南南部,基本奠定了當代高棉的領土基礎。
混填與柳葉的七個兒子各分封王,治理七邑。後來其中一位邑王叫混盤況,運用計謀離間其餘六位邑王,讓他們互相猜疑,然後起兵逐一將六個邑王消滅,然後派遣自己的幾個子孫來分治各邑,稱為小王。
混盤況年高至九十餘歲逝世,立中子混盤盤繼位為扶南王,將以國事委任大將范蔓管理。混盤盤在位三年逝世,扶南國人共同推舉大將范蔓為王。范蔓勇健有權略,以兵威攻伐鄰國,各鄰國都服屬扶南國,范蔓自號為“扶南大王”。
混氏族人此後遷徙到交趾(今越南)地區和中國西南部地區生息繁衍,按漢俗稱混氏,主要分布在廣西、雲南地區。

二、遷徙分布

混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混氏以及同宗的氏、緄氏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千位,在台灣省則沒有,但其同宗的昆氏在台灣省卻名列第一千一百九十八位,其倱氏、緄氏亦沒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