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府

淮安府

衙內有房屋50餘幢、600餘間,分東、中、西三路中路有大堂、二堂、六科用房等,東路為迎賓游宴之所,西路為軍捕廳,大門外有石獅,照壁、牌坊等。 大堂、二堂之間有“三槐台”,二堂後為官宅上房,再後為“鎮淮堂”。 淮安府衙距今已有700年歷史,是全國保存下來的兩座府衙之一,面積超過500平方米。

簡介

淮安府淮安府
淮安府為江蘇省面積第一大府二十年(1283),再升淮安總管府為淮安路,將原有的淮安、新城、淮陰三縣並人山陽縣,直轄縣減為四個。增轄臨淮府(領虹、五河、盱眙、天長)、海寧州(即海州,領朐山、沭陽、贛榆)、安東州(不領縣)。是歷史上淮安轄境最大的時代。現存的淮安府衙建於明洪武三年(1370年),由當時的知府姚斌在元代沂郯萬戶府和五通廟的基礎上改建成府衙,距今已有630多年歷史。

正堂

淮安府淮安府
淮安城建縣於漢武帝元狩六年,從晉代建山陽郡到清末的1600多年間,淮安長期是郡、州、路、府的治所,管轄最大範圍為九縣二州,面積3.5萬平方公里。淮安府衙是淮安歷史地位的象徵見證,原規模宏大,歷代均有修葺。衙內有房屋50餘幢、600餘間,分東、中、西三路中路有大堂、二堂、六科用房等,東路為迎賓游宴之所,西路為軍捕廳,大門外有石獅,照壁、牌坊等。大門正對東門大街,對面有七丈長的照壁一座,在大門兩側各有牌坊一座,名曰“表海名邦”、“長淮重鎮”。大門內有二門、大堂、二堂。二門與大堂之間為六科書吏房,東為吏、禮、戶科,西為兵、刑、工科。大堂、二堂之間有“三槐台”,二堂後為官宅上房,再後為“鎮淮堂”。東西兩路對稱展開,東路為迎賓游宴之所,西路為軍捕廳古樸莊重的府衙大堂、二堂等建築仍保存完好,府署的格局未交,這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是少有的。淮安府衙距今已有700年歷史,是全國保存下來的兩座府衙之一,面積超過500平方米。目前大堂、二堂已完成修復並已對外開放;辛亥革命後,該府衙為淮安縣政府所在地,解放後至今一直為工廠占用,其附屬房屋漸漸被毀,但大堂、二堂完好保存下來。現存的大堂長26米、寬18.5米,面積約500平方米,二堂長22米、寬11米,面積約240平方米。

變遷

淮安府即今天的江蘇省淮安市。目前為省級文保單位,即將與漕運總督府一道被批准為全國文保單位。該府衙曾審理過竇娥案、李毓昌(《天下糧倉》)案等著名案件,文化內涵豐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