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傾向

消費傾向

消費傾向是指(1).一定消費者群體(如兒童、婦女、青年、老年人)在不同時期對商品需求的變動趨向。它取決於購買力水平、商品供應品種和社會風尚等。(2).消費開支占收入的比例。

基本信息

簡介

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1936年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中首先使用消費傾向一詞。

消費傾向
他認為消費會隨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消費的增加量一般小於收入的增加量,因而將導致社會消費需求的不足。

消費傾向有兩層含義,一是指一定消費者群體(如兒童、婦女、青年、中年、老年人)在不同時期對商品需求的變動趨向。它取決於購買力水平、商品供應狀況和社會風尚等。二是指消費開支占收入的比例。

消費傾向分類

消費傾向分為邊際消費傾向和平均消費傾向。

平均消費傾向(Averagepropensitytoconsume,APC),又稱消費傾向,是指消費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如用公式表示則是:APC=C/Y
例如,一個社會收入為2萬億元,消費支出為1.5萬億元,平均消費傾向就是0.75(1.5/2)。

邊際消費傾向(Marginalpropensitytoconsume,MPC)是消費曲線的斜率,它的數值通常是大於0而小於1的正數,這表明,消費是隨收入增加而相應增加的,但消費增加的幅度低於收入增加的幅度,即邊際消費傾向是隨著收入的增加而遞減的。

邊際消費傾向:增加的消費和增加的收入之間的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單位的收入中用於增加的消費部分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就是:MPC=ΔC/ΔY。

例如,收入增加到3萬億元(增加了1萬億元),消費增加到2萬億元(增加了0.5萬億元),邊際消費傾向就是0.5(0.5/1)。

邊際消費傾向與平均消費傾向(averagepropensitytoconsume)不同,平均消費傾向是總消費與可支配總收入的比率。

邊際消費傾向和邊際儲蓄傾向(MPS)之和為1,即MPC+MPS=1。

APC和MPC的變化規律

APC和MPC的變化有如下基本規律:
(1)平均消費傾向
消費傾向消費傾向
APC和邊際消費傾向MPC是遞減的,即由於收入增加,消費也增加,但消費增長幅度要小於收入增長幅度(APC遞減),並且越來越小(MPC遞減)。APC和MPC遞減是凱恩斯的重要觀點,是凱恩斯解釋有效需求不足的三大規律之一。

(2)MPC是消費曲線C=C0+bY的斜率,消費曲線上每一點的斜率應相等,但是長期來看,消費曲線的斜率越來越小。

(3)APC>MPC,從表10-1中的APC和MPC數字對比可以看到這一點。這是因為即使收入為零,也會有基本消費C0。MPC應該小於1,但大於零。

(4)消費和收入的關係,可有三種情況:
C>Y,APC>1
C<Y,1>APC>0
C=Y,APC=1消費傾向在當今社會的表現

分析

消費是人們為滿足自身精神或物質需要而產生的一種行為活動。消費是人們為了滿足需求而實施的一種行為方式。理性消費時代——重視品質性能及價格---好、壞為判斷感性消費時代——重視品牌設計及使用性---喜歡、不喜歡為判斷感動消費時代——重視滿足感及喜悅---滿意、不滿意為判斷顧客期望商家能予以購物之外的價值享受:速度:不排隊、送貨快時間:全天候隨時恭候態度:受關注、受尊重解決:遇難處及時化解商家應在交易過程中購物之外的價值享受:節奏:手續簡急客所需確保:以客需求為作息禮儀:熱情而無微不至及時:解決困難當己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