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陸變遷

水平運動指組成地殼的岩層,沿平行於地球表面方向的運動。 地殼運動按運動的速度可分為兩類:地殼運動。 但是傳統地質學否認地球表層曾有過大尺度的水平運動。

簡介

按運動方向可分為水平運動垂直運動。水平運動指組成地殼的岩層,沿平行於地球表面方向的運動。也稱為造山運動褶皺運動。該種運動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以及巨形凹陷、島弧、海溝等。垂直運動,又稱為升降運動、造陸運動,它使岩層表現為隆起和相鄰區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斷塊山及拗陷、盆地和平原,還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陸變遷。地殼運動控制著地球表面的海陸分布,影響各種地質作用的發生和發展,形成各種構造形態,改變岩層的原始狀態,所以有人也把地殼運動稱構造運動。按運動規律來講,地殼運動以水平運動為主,有些升降運動是水平運動派生出來的一種現象。

地殼運動

地殼運動按運動的速度可分為兩類:地殼運動。1、海平面升降。2、人類的活動。

①長期緩慢的構造運動

例如大陸和海洋的形成,古大陸的分裂和漂移,形成山脈和盆地的造山運動,以及地球自轉速率和地球扁率的長期變化等,它們經歷的時間尺度以百萬年計。另如冰期消失、地面冰塊融化引起的地面升降,也屬以萬年計的緩慢運動。

②較快速的運動

這種運動以年或小時為計算單位,如地極的張德勒擺動,能引起地殼的微小變形;日、月引潮力不但造成海水漲落,也使固體地球部分形成固體潮,一晝夜地面最大可有幾十厘米的起伏;較大的地震可引起地球自由振盪,它既有徑向的振動,也有切向的扭轉振動。
傳統地質學最早發現了地球表層的垂直升降運動,證據是在高山上發現海相的沉積岩,並且有海中特有的貝類化石。這表明某些大陸地區的地殼在過去的地質年代中曾經是海洋。地質學中有所謂海進和海退之說,表明局部地殼是有升降變化的。但是傳統地質學否認地球表層曾有過大尺度的水平運動。
20世紀60年代以後總結了一系列的地學研究成果,證明地球表層在地球的歷史中曾經有過大規模的水平位移,各大陸的相對位置曾有過顯著的變化。最主要的證據是:①全球地震帶勾畫出6大板塊的輪廓,證明地球表層的岩石圈不是完整的一塊。②古地磁學的研究表明,由各大陸岩石磁性所得到的古地磁極位置不相重合,而根據各大陸不同地質年代的岩石磁性所繪製的極移曲線,在近代趨向重合於今地磁極位置。③大洋中脊兩側的磁異常條帶,表明海底地殼在不斷從中脊向兩側擴張,各板塊所負載的大陸岩石圈隨之發生水平漂移。
板塊的運動
20世紀60年代,在大陸漂移說的基礎上,科學家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板塊構造學說認為,有岩石組成的地球表層並不是整體一塊,而是有板塊拼合而成。

相關典籍

海陸變遷

予奉使河北,遵太行而北,山崖之間往往銜螺蚌殼及石子如鳥卵者,橫亘石壁如帶。此乃昔之海濱,今東距海已近千里。所謂大陸者,皆濁泥所湮(1)耳。堯殛鯀於羽山(2),舊說在東海中,今乃在平陸。凡大河、漳水、滹沱、涿水、桑乾之類,悉是濁流。今關陝以西,水行地中,不減百餘尺,其泥歲東流,皆為大陸之土,此理必然。選自《沈括·夢溪筆談·雜誌一》

注釋

(1)湮:通“堙”,壅塞、埋沒,亦猶今言積澱。
(2)堯殛(jí)鯀(ɡǔn)於羽山:相傳鯀治水不成,被堯誅殺(一說流放)於羽山。古地理上的羽山,學者多謂在今山東郯城東北,或又相傳在蓬萊。

原文翻譯

我奉命出使河北察訪,沿著太行山北行,山崖的岩石間往往夾雜著螺蚌殼及像鳥卵的石子(鵝卵石),橫亘在石壁上像帶子。這裡應是昔日的海濱,而現在東距大海已有近千里。所謂大陸,看來都是由重濁的泥沙積澱而成的。古史記載堯殺鯀於羽山,舊說羽山在東海中,而現在卻在陸地上。凡黃河、漳水、滹沱、涿水、桑乾等河流,全都是混濁的水流。現在關陝以西,水在低於地面的峽谷中流動,最深處不下百餘尺,所攜帶的泥沙每年向東流,都成為造大陸的泥土,大陸由此造成也就是必然之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