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實驗國小

海淀實驗國小

海淀實驗國小自1965年創辦以來,歷經40餘年,始終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始終堅持為國家、為社會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形成了學校的辦學特色。學校不斷追求卓越,不斷發展,目前為一校三址,有學生4200餘人,教師260名。海淀實驗國小已經成為“管理科學化、育人優質化、教師專業化、校園數位化、環境人文化、社區一體化”的,具有“現代管理理念、現代育人模式、現代設施支持、現代環境特徵”的北京市一流的現代化國小。

基本信息

學校介紹

海淀實驗國小海淀實驗國小

海淀實驗國小自1965年創辦以來,歷經40餘年,始終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始終堅持為國家、為社會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形成了學校的辦學特色。學校不斷追求卓越,不斷發展,目前為一校三址,有學生4200餘人,教師260名。海淀實驗國小已經成為“管理科學化、育人優質化、教師專業化、校園數位化、環境人文化、社區一體化”的,具有“現代管理理念、現代育人模式、現代設施支持、現代環境特徵”的北京市一流的現代化國小。海淀實驗國小努力創建師生共同發展的和諧校園,以建設學校精神文化為核心,形成了一支學習型、研究型團隊,教育、教學、校園文化建設、校園信息化建設等方面在市、區始終處於領先地位,先後獲得“北京市最高辦學水平十佳國小”、“北京市基礎教育科學研究先進國小”、“北京市文明禮儀示範學校”、“北京市教育系統電化教育優類校”、“北京市健康促進校”、“北京市貫徹落實《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優秀校”、“北京市奧林匹克教育示範校”、“北京市中國小藝術教育特色學校”,榮獲“北京市金鵬科技獎”,被評為“海淀區素質教育優質校”、“海淀區教育科研先進學校”、“海淀區中國小體育工作優秀學校”、“海淀區教學管理先進學校”、“海淀區德育管理先進學校”、“海淀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先進學校”等榮譽稱號。

本校目前有50個教學班(三年級11個,四年級12個,五年級14個,六年級13個),教職工餘149人,學生2250名。學校建有體育綜合樓(內有游泳館、桌球館、籃球館),舞蹈、管樂、合唱大廳等一流設施,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目前校園內部正致力於校園文化建設,相信不遠的將來,一座精品化的校園就會展現在世人面前。

阜成分校阜成分校

阜成分校

海淀區實驗國小阜成分校,位於海淀區西三環阜成路10號。學校目前有39個教學班(一年級16個,二年級15個,三年級4個,四年級4個),教職工88人,學生1591名。

學校基礎設施完備,有計算機、美術、音樂等專業教室,每間教室都裝備了多媒體設備,並在各科教學中廣泛運用。分校的學生主要是低年級學生,學校選派有經驗的教師,注重學生序貫的培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地址:海淀區西三環阜成路10號

蘇州街分校蘇州街分校

蘇州街分校

蘇州街分校地處廠窪社區,東側、北側與著名的外國語大學及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相鄰,南側為美麗的昆玉河。校園占地面積8300平方米,有寬敞明亮的教學樓、溫馨舒適的宿舍樓、寬敞的操場。操場上有200米跑道,有標準的足球場,一到春秋兩季,這裡會成為市、區小學生足球比賽的賽場。

校內設有副校長,主管分校全面工作;設有教學、教育、後勤副主任各一人,在主管副校長和本校各行政系統的領導下開展工作。分校目前有走讀、寄宿兩部分學生,每學年在本校統一調配下安排任課教師,有低、中、高年級及科任、體育5個教研組,分別在本校各教研組長的輻射下從事教育教學工作。

學校基礎設施完備,有計算機、美術、音樂、科學等專業教室,每間教室都裝備了多媒體設備,並在各科教學中廣泛運用。

學校創造條件為每一個學生搭建不同的發展平台,努力開設第二課堂。陸續成立了足球、田徑、輪滑、劍橋英語、思維訓練、美術、民樂、圍棋、科學探索、麵塑、西洋棋等興趣小組。興趣班的成立豐富了學生的課餘生活,也使孩子們學在其中,樂在其中。

寄宿部是實驗國小蘇州街分校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十分重視學生的生活管理,以學生髮展為本,注重製度管理。學生宿舍室內有空調,每層設浴室。房屋整潔明亮,舒適溫馨,寬敞的餐廳可容納幾百人進餐。學生在住宿部輕鬆愉快地學習,健康地成長,並能在集體生活中學會做人,學會交流,學會學習,學會生活。

地址:海淀區廠窪街4號

郵編:100048

電話:68472782

郵編:100048

電話:68510860

辦學特色

學校本學期將國學納入校本課程,在各年級中開設《國學》校本課程:一年級《弟子規》、《三字經》,三年級《唐詩》,四年級《宋詞》,五年級《論語》一、二冊,六年級《論語》三、四冊(二年級繼續使用原有的《說唱背古詩》)。學校希望通過國學校本課程的開設,讓中華傳統美德紮根在小學生幼小的心靈之中,既豐富了學校的德育內容,加強小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又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養,孕育了純樸的學風和校風。

工作要不斷創新才有活力,才有魅力,學生才會學得勁頭實足,教師才會教得有滋有味。

1、創辦電子雜誌:

為了激發學生們的寫作興趣,我創辦了以電子雜誌為載體的班刊。文章入選門檻比較低,獵取面儘量廣。班刊的名字定為——《雛菊》,孩子們多像一朵朵見著陽光就越加絢爛的小雛菊,今天也許還是不知名的小花,明天可能就是顯赫天下的牡丹。為了給班刊增添份量,我還請馬校長給孩子們寫了鼓勵性的寄語。同學們初見就非常喜歡,回家後紛紛從信箱里下載下來一遍一遍地看,不僅自己看,還推薦給親朋好友看。就這樣,孩子們不僅喜歡上了班級的電子雜誌《雛菊》。更讓很多同學喜歡上了寫作。

2、創建班級部落格:

為了擁有一個良好的溝通平台,也為讓學生感受到教育的時代感,我班創建了班級部落格。部落格里有孩子們在學校的動態記錄,也有孩子們與我的一些即時感悟。這片沃土為我們師生及同學之間創造了一個和諧的交流樂園。班級部落格也受到了家長的關注與稱讚。他們紛紛在評論中寫到:“今天和女兒一起上部落格,感到這種教育孩子的方式很好,老師謝謝您了!”“老師您把學生和家長帶入了綠草如茵的芳草地,您和您的學生在這裡種下滿園春色,我看到深愛的那朵花兒在您的陽光雨露中茁壯成長,為此,我要獻上對您深深的感激。……”

3、用心感受學生:

班裡有一個女孩,常常EMAIL寫詩給我,對於四年級的學生,她的詩尚很難恭維。為了鼓勵她,我悄悄地在她抽桌里放了一本冰心的詩集《繁星春水》,在扉頁中我這樣寫到:詩是美好的,你是比詩還美好的姑娘。孩子發現詩集後,扒到我耳邊說:“是借給我的嗎?”我堅定地說:“是送給你的!”她快樂地像鳥兒一樣飛開了,她是一個不張揚的孩子,但從她的表現中我看出了,她體會到了我對她的愛。

只要用心去愛、去做,學生就會如同農園禾苗不見其長卻日見其長。

從2008年開始,海淀區實驗國小嘗試開展小課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經驗和做法。為深化這項工作,學校抓住申報市級課題的有利時機,在領導和老師的努力下終於申報成功,課題的名稱為《以小課題研究活動為載體,提高教師科研能力的實踐與研究》。市級課題的成功申報,標誌著小課題研究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同時也為學校教師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平台。

科研成果

近日傳來喜訊,在北京市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實驗2009年優秀論文評比中,我校有7位教師獲獎,其中3人獲一等獎,1人獲二等獎,3人獲三等獎。值得一提的是,全海淀區的中國小共有35人獲市級論文評比一等獎,其中我校有三人獲一等獎,他們是:史建、張文峰、郭軍,獲獎比例較大。

另外在海淀區教育科學研究所組織的海淀區“影響我職業生涯的一本書”徵文活動中我校教師同樣表現優異,有26人獲獎,其中一等獎5人,二等獎9人,三等獎12人

【內容提要】:自主性學習一般是指個體自覺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畫、選擇學習方式、監控學習過程、評價學習結果的學習,她體現了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的一面。在5分鐘的“音樂小舞台”活動中,學生能自主設計講述內容、自主嘗試表現形式、自主質疑判斷認識、自主反思客觀評價、自主調整逐漸完善,實現高效的自我發展。

【關鍵字】:自主性學習能力音樂小舞台

一、問題的提出: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使學習成為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地發展。”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音樂教學以往所採用的單一傳授式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當今學生對音樂素質教育的需求,即使是聽音樂、看錄像這樣的教學手段仍不能擺脫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也很難啟發學生的興趣,更無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究其原因是學生的自主學習地位尚未根本確立,教學過程存在諸多問題,音樂教學如何最佳化教學過程,使學生成為音樂教學的主體,是當今音樂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

二、設計與實施

在五、六年級課堂上我嘗試著開闢了“音樂小舞台”欄目,利用每節課開始的五分鐘,由學生向大家介紹自己最喜愛的音樂作品,說說自己的感受,如:為什麼喜愛這首作品,音樂風格是什麼?有什麼特點?她最打動你的是什麼?學生可以自主地選擇內容(歌曲、樂曲、音樂家、樂器等等)、自主地選擇方式(演唱、演奏、表演、講述),還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輔助,可以個人介紹,也可以自主選擇夥伴合作介紹。我們的口號是:把你的感動告訴我們,讓我們一起感動;把你的快樂告訴我們,讓我們一起分享。

自主性學習一般是指個體自覺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畫、選擇學習方式、監控學習過程、評價學習結果的學習,她體現了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的一面。在“音樂小舞台”上,我們看到了學生自主性學習的興趣非常濃厚,自主性學習的能力在不斷地增強。

1、自主設計講述內容

“音樂小舞台”的表演,第一步就是表演內容的選定與設計,有的孩子喜歡古典樂曲,有的則喜歡流行音樂,有的喜歡民謠,有的喜歡爵士……孩子們選擇的內容非常豐富,包羅萬象,在這五分鐘裡,學生們了解了許多課外優秀的音樂作品,音樂視野大大開闊了,知識面也拓寬了。同時,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逐漸學會獨立地學習音樂、發現音樂、表現音樂了,提高音樂的鑑賞能力,豐富學生的音樂文化修養。學生介紹的內容大概分為以下幾部分:

(1)流行歌曲及歌手。隨著廣播、電視、唱片、CD等傳播音樂信息的設備日新月異,充滿激情與活力、極具時尚感和親和力的流行樂壇受到孩子們的關注和喜愛,有53%的孩子選擇了流行歌曲及歌手。如:港台歌手周杰倫、劉若英、S.H.E、林俊傑,超女張靚穎、青春校園組合水木年華,外國歌星貓王、后街男孩、兄妹二重唱組合TheCarpenters等等,學生們在介紹歌手的同時還會介紹他們的代表歌曲、演唱特點及個人小檔案,讓大家全方位地了解歌手,喜歡他們的歌。

(2)經典名曲。經典是時代潮汐留在歲月沙灘上的痕跡,而孩子們則在音樂沙灘上細心地挑選他們喜愛的作品,有風趣的打擊樂合奏《鴨子拌嘴》,悠揚的廣東音樂《彩雲追月》,有氣勢磅礴的《黃河大合唱》,還有優雅的大提琴獨奏《天鵝》,選擇經典名曲的大約有28%。

(3)中外音樂家。有12%的孩子選擇了音樂家們,孩子們介紹最多的是集古典和現代音樂為一體的“樂聖”貝多芬,但他們選擇的內容卻各不相同。有的喜歡《歡樂頌》,有的彈奏《月光曲》,還有的講述小故事。蕭邦、莫扎特、冼星海等音樂家也是孩子們常常選擇的,有個孩子特別喜歡《音樂之聲》,便給大家介紹了飾演瑪麗亞的朱莉·安德魯斯,很受歡迎。

(4)中西樂器。有的孩子因為自己演奏樂器,喜愛而熟悉樂器,便把樂器的歷史、樂器的結構、特點講得頭頭是道,非常生動。比如中阮、琵琶、薩克斯、古箏等等。只是選擇樂器的同學略少些,只有7%。

2、自主嘗試表現形式

任何一種藝術表現形式,都是作者賴以抒發情感的載體。任何人都會對周圍的事物有許多感悟,要表達內心深處的感觸,將之以藝術的形式表達出來才能引起周圍人的共鳴。“音樂小舞台”為學生提供了創造性表達個人情感的可能性,而這種表現的價值對能力的培養及人格的發展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1)演唱或演奏。這是比較常見的形式,把自己喜愛的歌曲或樂曲表演出來,在介紹同時展示自己的特長。

(2)合作表演。比如有六個同學一起介紹合唱歌曲《大海啊,故鄉》,首先一位同學鋼琴演奏《海之詩》,在優美的旋律中,一位女同學充滿感情地朗誦散文詩《大海睡了》,接著4個孩子深情演唱了《大海啊,故鄉》,在餘音裊繞中,我們都陶醉了。這種富有創意的表現形式,正是孩子們自主學習能力的表現。

(3)講述。介紹阮的傳說,講令人自殺的樂曲《黑色星期天》的傳奇,樂器的特點介紹……,看似簡單,但要講好,講得吸引人,也需要很好地組織語言,安排順序,這就需要學生自信大膽,條理清晰,並運用講述技巧。比如有個學生在介紹網路歌曲《丁香花》時是這樣做的:先給大家看一張丁香花的圖片,然後問:你們知道這是什麼花嗎?你們聽過《丁香花》的歌嗎?你們知道丁香花的故事嗎?一連三個問題一下就抓住了所有人的心,接著在音樂聲中,開始了他的講述:這是一個感人而真實的故事……。毫無疑問,音樂和故事都令人難忘。

(4)藉助多媒體及音像資料。為了讓自己的表演趨於完美,許多學生選擇了藉助多媒體及音像資料,比如把自己的所講的內容做成PPT,不再自己表演,而和大家一起欣賞音像資料中經典片段。在這個準備過程中,學生需要查閱相關的資料,然後進行整合,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無疑得到了提高。

3、自主質疑判斷認識

音樂學科的自主性學習著眼於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能力與習慣,其中既包括音樂藝術學習方面的知識、能力和學習習慣,也包括音樂藝術之外的種種因素,如:不迷信、不盲從、自主自立,自己掌握自己發展的命運的意識、能力和習慣等。這種意識、能力與習慣的最高體現,便是獨立思考判斷、自主規劃選擇、敢於創新又善於創新的個性品質和獨創精神。在“音樂小舞台”上,常有學生的觀點和講述被同學質疑,並提出尖銳的意見。比如有同學介紹新民樂的代表—十二女子樂坊,並興致勃勃地帶來了她們的VCD,卻不想有人喜歡有人煩,遭到了一部分同學的批評,認為那樣民樂太花哨,太鬧,不美,民族音樂這種高雅藝術被褻瀆了;而反方則認為民族音樂如此演奏給人在視聽上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無論從節奏上還是視覺上都更輕鬆、更好看……為了說服對方,各自使出了全身解數,都找了許多音樂資料,甚至上網查了不少文章,以證明自己的觀點,雖然最後誰也沒有說服誰,但是大膽質疑、敢於否定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更上了一個台階。

4、自主反思客觀評價

什麼是自主反思?建構主義認為一切認識最終都必須通過主體的建構活動才得以完成。反思我們的音樂教學,在這個主體的建構過程中,雖不乏“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提法,卻仍然存在諸如雷同的學習模式,預設一致的“目標”的現象,很少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個性差異予以關注。從這個理念上講,是指在教學中,學生能夠主動地對地對教學信息進行判斷、選擇和加工,通過自我監控、自我調整,保證學習的思維靈活性,及時指導後面的學習和套用創新,實現個體最最佳化的學習和創新價值。在“音樂小舞台”的活動開展一學期後,學生已學會自主反思本體、客觀評價他人了。如對於“新民樂”和“傳統民樂”的爭執,到最後有一部分同學能認識到:傳統民樂原汁原味,具有民族性;新民樂流行時尚,娛樂性較強,兩者都有自己的特點。

三、效果與反思:

在學會反思和評價之後,學生會在反思和評價的基礎上調整完善,使學生越學越有靈性,越學越會思考,越學越具獨立性。在“音樂小舞台”上,孩子們的表現越來越精彩,越來越成熟。比如最初的時候,學生的表現內容比較單調,隨著越來越多的表演,開闊了視野,大家逐漸明白:原來有這么多的內容可以表現呀,再比如:原來孩子們做了PPT只會放給大家看,單調地講述,而今已經知道把歌曲作為背景音樂,這樣的講述將更生動。還有,合作表演,取長補短,都是經過多次的自主調整才逐漸完善的。自主調整的能力將對孩子未來的學習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在“音樂小舞台”的展示過程中,是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自主性,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運用水平。在自主性學習中,學生正是通過自我指導,形成具有獨立、具有自制力的學習。自主性學習能力通過“音樂小舞台”這種活動形式還使學生的創造力、合作能力、組織能力、自信心都得到高效的發展。

案例1:六年級(10)班第二小組李菁等10名同學介紹《音樂之聲》,同學A負責多媒體演示,在音樂聲中,一個同學開始講述這個經典的、感人至深的故事,其他同學情境表演:瑪麗亞帶著7個孩子在草坪上做遊戲、上課,當故事結束,講述的同學彈起了歡快的主題曲《多來咪》,瑪麗亞帶著孩子們邊唱邊表演,全班同學情不自禁地跟著唱了起來,課堂氣氛達到高潮。

案例2:五年級(9)班的顧一婧同學介紹民族樂器古箏,她把古箏帶到了學校,她是這么介紹的:“箏是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既善於表現優美抒情的曲調,又能夠抒發氣勢磅礴的樂章。古人曾用“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坐客滿筵都不語,一行哀雁十三聲”的生動詩句,描繪了箏的演奏藝術達到令人神弛的境地。”毫無疑問,這些介紹是網上查詢到的,但為了把這兩句古詩念通順,她一定在課後花了不少時間練習,體現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然後她把資料給一個同學,請他講述古箏的來歷:相傳當地有一個愛彈瑟的人,他有兩個獨生子也都很喜歡音樂,想把瑟占為已有,父親只好把瑟一劈兩半,兩個兒子一人一半。因為這件新的樂器是兩人相爭而產生的,於是就稱它為箏。接下來她讓同學們和古箏零距離接觸,並提出問題,她來解答,最後她還給同學們演奏了一曲《漁舟唱晚》。在這過程中,無論是表演者還是欣賞者包括老師在內,都是學習者,都將受益匪淺。

案例3:六年級(11)班的王班班同學給大家介紹音樂家冼星海,他採用“幸運52”的方法,巧妙地吸引了同學的注意力,他讓大家在他的描述中搶答:“我要給大家介紹一位音樂家,他是廣東人,他曾留學法國,他在抗日戰爭時期回到了延安,他寫了一部經典之作……”在描述中不停地有人搶答,但直到最後說出《黃河大合唱》時,全班才恍然大悟,異口同聲地喊出冼星海的名字。這種講述方式,充分地體現了王班班同學的組織能力,而且在這個熱烈的搶答賽中,他也享受了成功的快樂,獲得了自信。

自主性學習能力的培養確實讓學生得到高效全面的發展,在實施“音樂小舞台”過程中教師也應該注意幾個問題:

1、積極正確的審美導向。

新課標指出:以審美為核心是音樂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音樂教學的各個領域、音樂教學的全過程,都要體現這一基本理念,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音樂教學要“在潛移默化中培養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作為教師,積極正確的審美導向是必要的。比如:有一個同學帶來網上非常流行的flash歌曲《大學自習室》,大家看得樂不可支,這時我便從歌曲的歌詞、旋律、動畫效果、思想內容引導學生進行討論,進一步滲透審美觀念,最後達成共識:歌曲幽默,內容貼近生活,值得肯定,但畫面粗俗,語言不美,音樂單調,沒有欣賞性。教師的審美導向將影響學生對美的認識和品味。

2、離不開教師積極的主導作用。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及時引導學生的學習情況,幫助學生髮現他們所學的內容的個人意義,成為教學的促進者。學生在此過程中居於主體地位,他們在教師的輔導與引導下,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點選擇目標、內容和方法進行自主性學習,真正享受知識探索上的自主歡樂。很多教師把學生自主性學習理解為是一種"學生想乾什麼就乾什麼"、"想學什麼就學什麼"的學習方式。他們忽略了自主性學習方式中教師的主導作用。離開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學活動必然失敗。

3、尊重學生的“不標準”答案。

長期以來,由於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我教你學,我講你聽的傳承式的教學牢牢地禁錮著老師和學生的思路,老師不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與見解,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一個個標準答案。事實上,音樂是一種聽覺藝術,更是一種情感藝術,它的魅力就在於能給人一個弛騁想像的空間,一首作品帶給人們的不是單一的,而是豐富多彩的。在活動中,常有孩子堅持自己的想法,即使是“不標準”的,教師也應該尊重他,然後再循循善誘,以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

值得提醒的是,自主性學習不是學生單方面學習,而是師生高度協調統一的一種新型組合。在以往的應試教育中,教師是課堂的控制者和灌輸者,學生只是一個接受知識的容器,長此以往,學生的創造力在無形中退化了,而在“音樂小舞台”中,每個學生都是一個鮮活的個體,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精彩的畫卷,每個學生都是一篇生動的樂章。“音樂小舞台”成了學生們個性解放、情感交融、想像力與創造力馳騁的場所,也是孩子們成長的舞台。

參考書目:

1、《音樂課程標準解讀》王安國吳斌主編2002年6月

2、《現代音樂教學理論與方法研究》鄭莉著2004年9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習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如果只是在作文課上單純傳授寫作知識和進行習作訓練,就很難“貼近學生實際”,而“讓學生易於動筆”,更是心有餘卻力不足。

陶行知先生指出:“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乃是真學,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真教,學也不成為真學。”在“做”上用功夫,鮮明地體現了素質教育思想,它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認知內驅力,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我們現在使用的的語文教材中所選入的文章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內容上蘊涵著社會美,藝術美,科學美等美質,形式上富有結構美,語言美,音韻美等因素。這樣的好文章,不僅能使學生提高心智,陶冶情操,也是我們用來指導學生學習習作的寶貴的教學資源。

如果能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滲透習作訓練,指導學生從寫作角度理解吸收知識,從中獲得精神的陶冶,就會對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本人一直從事國小高年級語文教學工作,對這個階段的學生習作特點有一些了解。他們經過三四年級的訓練,有一定的習作能力:能夠選擇一些事例作為習作的素材,但選材不精不新;文章有一定的規範意識,但多是總分結構,結尾愛說套話;事情能記敘清楚,可細節描寫不夠生動;對修辭手法的運用與用詞的推敲更是有待提高。學生需要教師引導他們發現現實生活中更多的可寫素材,需要了解更多的寫作知識,需要更多的時間與機會進行習作的實踐。

針對學生的實際水平與需要,我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資源,把習作訓練滲透在其中,由仿到創,一課一得,一課一練,一課一動筆,循序漸進。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習作興趣增強了,習作能力提高了,幾位同學的文章還刊載在報紙上。

如何在國小高年級閱讀教學中滲透習作訓練,本人做了一些有意識的嘗試。

一、仿寫是語言的內化,是創作的基礎。

小學生學寫作文猶如幼兒學走路,引導學生進行模仿習作就如大人攙扶幼兒,牽著學步。著名語言學家張志公先生曾說過:“模仿是學習的必經之路。”模仿優秀作品進行習作不僅可以使人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大家之作靈氣的薰陶,而且可以不斷增加自己的語言積累,更重要的是在依樣畫葫蘆中,感受作者的表情達意、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的精髓,在模仿中鍛鍊自己的表達能力。國小高年級很多文章值得仿寫。因此,本人在實際教學中注意分析文章的特點進行習作知識的傳授。

如:我在教學國小語文第九冊《我喜歡》時,重點分析了下面這段文字中的結構、修辭、用詞等特點,並指導學生仿寫此段。

原文:我喜歡在春風中踏過窄窄的山徑,草莓像個精緻的紅燈籠,一路殷勤地張結著。我喜歡抬頭看樹梢尖尖的小芽兒,極嫩的黃綠色里透著一派天真的粉紅。

學生寫下了令人驚喜的文字:

我喜歡夏日的街景,白天,街上一個個清秀的小姑娘穿著漂亮的衣裙在微風中輕盈漫步;晚上,像彩虹般的霓虹燈在空中“掛”著,整個街道五光十色,使人目不暇接。

我喜歡七色的彩虹,它美麗的顏色時時刻刻吸引著我,赤橙黃綠青藍紫,每種顏色都閃爍著奇異的光彩。它們色彩的搭配更有層次,使得整個世界充滿了神奇和生機。雨後的彩虹更美,朦朧看見七種顏色搭成的彩虹橋。

學生不僅在結構、修辭上模仿,而且注意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達到了語言內化,為創作打下了基礎。

指導學生模仿並不是讓學生簡單地換個時間、地點或人物,機械照搬而已。只有促使學生深刻體會優秀作品的共性與個性,把範文的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發展其個性的模仿,才是有效的模仿。經過有效的指導後,需要老師的點撥,從而切實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

二、感悟中升華,大膽創新,提高學生寫作能力。

模仿只是學生鍛鍊基本功,學習寫作技巧的途徑,並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把體驗和記憶書寫成文字才是真正的可以觸摸得到的收穫。在引導學生模仿的基礎上,還必須加強學生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學中本人嘗試通過多種練筆形式,把閱讀教學和習作有機地結合起來,更能做到有的放矢,循序漸進,感悟中升華,積累中提高。

(一)寫讀後感。

文章本是有情物,學生讀完文章都會或多或少有所感悟,要及時提醒學生把這些隨感表達出來,積累起來,這些都會成為學生無形的財富。學完《凡卡》一課後,學生對凡卡的悲慘命運很同情。我請學生把自己的所思所感寫下來。大部分學生的文字有真情實感,有些學生還能夠聯繫自己的生活談到“珍惜身邊的幸福”。

《遲到》中有一段描寫父親看到作者賴床時的描寫,對父親的言行動作神態描寫非常細緻生動;對作者自己的心理描寫細膩真實;對母親的描寫簡短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側面烘托氣氛的作用。品讀後,我啟發學生聯繫自己的實際寫寫自己犯錯時父母是怎么表現的。同學們有的寫父母怎么嚴厲地批評或怎么和善耐心地教導,還有的寫在父母“冷處理”時,自己內心的矛盾與掙扎。每一篇都是真情的流露,讀起來有滋有味,並且可以看到《遲到》的影子,可又比《遲到》更加貼近時代,更加充滿童趣。

(二)改寫。

升入高年級後,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有所發展,有時會對課文的內容提出質疑。這是學生思維的火花,要鼓勵學生查閱資料,敢於大膽改寫。學生在質疑、解疑、改寫的過程中,也會提高寫作能力。

《黃河象》中有這樣一段話:“黃河象……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化石骨骼安裝的。”學生讀後紛紛質疑:“為什麼這么完整的象的骨骼化石,沒有了那一段小骨頭?”課文中有一段想像黃河象遇難的故事情節,學生也質疑:“難道周圍的大象都不去幫助它嗎?”聯繫這兩個問題,有學生提出了大膽的想像:黃河象在陷入淤泥時,可能周圍有大象來幫忙,用鼻子捲住了它的尾巴使勁拽,最終把它的尾巴給拽了下來,所以這頭黃河象骨骼化石沒了尾椎骨。看到學生對這些問題這么感興趣,我臨時改變了教學設計,讓學生寫下自己想像的故事。

(片斷):……老象邁出去的前腳又來不及收回,掉進了淤泥里,又爛又軟的淤泥怎么可能經得住那么重的老象呢?老象驚恐萬分,用力掙扎,可是越掙扎,陷得就越深。老象側身發出驚天的哀號,可水立刻朝它的嘴裡猛灌進去。跟在後面的一隻大象聽見了老象的號叫聲,急忙用長長的鼻子捲住老象的尾巴,竭盡全力地往後拉。可又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只聽“噗”的一聲,頓時,血流滿地。原來老象的尾巴被拉掉了。由於慣性的緣故,老象向前一栽,陷得更深了。終於周圍的大象無計可施了,只好眼睜睜地看著老象慢慢下沉……

這段情節看似離奇,但有學生合理的推斷與想像。這說明學生已經注意到改寫的合理性。

(三)續寫。

續寫作文,就是寫課文的續篇,是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通過想像,對課文進行創新處理的一種練習。在教材中,有些課文結尾“文盡而意無窮”,留有大量的餘地耐人回味,尤其是一些懸念性的結尾,大都可以進一步推測事物發展的可能性。因而,本人經常根據課文提供的條件,鼓勵學生補充情節,由此鍛鍊學生的想像能力,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

在學完《生死攸關的燭光》後。課文有一道思考題:“當德國軍官走後,母子三人會說些什麼?”我覺得僅僅思考“說些什麼”局限了學生想像,如果改為“當德國軍官走後,母子三人會怎么樣?”更能發揮學生想像力,可以根據情節發展想像他們會有什麼神態,什麼動作,什麼話語等等。這種續寫既可以考查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可鍛鍊學生想像能力與習作能力。有的學生寫一家三口“相視無語”,有的寫“三人擁抱在一起”,還有的寫“三人商量如何應對下一次搜查”等等。這說明學生已經在續寫中注意到了文章內容的延續與情感的延續。

(四)擴寫。

擴寫就是在原文的基礎上進行補充和擴展,進行細緻地描述,使文章的內容得到擴充,變得具體生動。經常做擴寫練習,可以開闊學生的寫作思路,發展想像力,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同時,還可以將學到的語文知識,在寫作中加以實際運用,並在運用中不斷提高寫作技能和技巧。

在《小抄寫員》這篇文章中,敘利奧幾次被爸爸誤解時的心理描寫非常細緻,生動地表現了敘利奧內心的委屈與矛盾。文中對敘利奧父親的心理描寫很少,本人啟發學生思考:“當敘利奧的父親知道真相後,他會想些什麼?”有的寫會回憶以前他對敘利奧的責罵,有的寫他會想怎么向敘利奧道歉……通過擴寫讓學生進行了換位思考,更加深入地揣測人物的內心。

(五)想像與主人公或作者對話。

換位思考是學生入情入境寫作的好方法,是學生與文本真心對話的一條途徑。引導學生想像,用心靈與作者或課文中的主人公對話,換位思考,體味揣摩他人的心理世界,那么,學生的寫作靈感就有可能激發出來。通過換位,學生用文字表達的情感也更貼近於主人公與作者的心聲。

在學習《小英雄雨來》這篇課文後,我們在欣賞小英雄的勇敢機智的同時,還要注意引導學生思考:“假設雨來在你眼前,你會對他說些什麼?”學生不僅表達了對他的敬重與佩服,也對自己提出了希望。這些語言雖有些稚氣,但都是孩子的心裡話。

在學習《夜鶯之歌》時,我們開了“英雄報告會”,學生分別進行角色轉換,可以擔當英雄的角色,也可以當記者。想像自己是英雄人物的學生,對文章的主要內容有了更深的理解;想像自己是記者的學生,對“主人公”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提高了表達能力,也發展了觀察力、想像力和對生活的認識、理解能力,更讓學生體驗到寫作的快樂。

“讀寫結合”是提高學生習作水平的一種有效的方法和途徑。教材中“寫”的訓練內涵豐富,只要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充分地挖掘教材這一資源,進行多種形式的讀寫結合訓練,最終能增強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北京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工作領導小組編《課程教材改革實驗(2004-2005)論文集》,首讀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

2、周一貫,《研究性閱讀教學探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

3、廈門市同安區白交祠國小吳啟智,論文《作文教學三部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