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地貌學

海岸地貌學

海岸地貌學是研究各種海岸的特點、成因、發展規律與開發利用的科學。很早的時候人們就對海岸發生廣泛的興趣,專門性的研究是從18世紀末開始的。

概述

海岸地貌海岸地貌

地貌學(geomorphology)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態及其成因、形成年代、分布和演變規律的學科。又稱地形學。地貌學與很多關於自然作用過程的學科密切相關。河流地貌與海岸地貌學著重依賴於流體力學與沉積學;1919年,D.W.約翰孫的《海岸過程和海岸線發育》一書問世,使海岸地貌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海岸地貌學是研究不同類型海岸形成、發生和發展及其演變規律的科學。課程包括海岸動力、海岸地質地貌概況,泥沙運動和海岸剖面、海岸地貌類型、海平面變化與海岸升降、淤泥質平原海岸、海岸地貌研究方法和理論問題等內容,重點介紹了一般海岸、基岩港灣、淤泥質海岸、珊瑚海岸和紅樹林海岸的地質地貌特徵,分析了泥沙的縱向橫向運動與海岸剖面變化之間的關係和由於海面長期和短期變化引起的海岸升降等問題,加深了對海岸、海島及其周圍海域的環境、資源特點、分布與演變規律的理解。

發展

海岸地貌海岸地貌
地貌學的分支學科。研究不同類型海岸形成、發生和發展及其演變規律的科學。較早的著述是1919年詹森(D.WJohnson)的《海濱過程和海濱發育》一書。20世紀50年代前為靜態描述階段,著重於海岸發育歷史和海岸形態研究。1931~1937年劉易斯(W. V. Lewis)和1946年曾科維奇(V.P. Zenkovich)先後提出波浪在淺海區的不對稱與變形現象,及波浪運動對海底作用的特性。
50年代後,因引進動力學內容而加深了海岸過程的研究,迅速形成海岸動力地貌學,並套用波浪理論闡明海岸泥沙橫向和縱向的變化規律,揭示海岸各類堆積地貌形成的動力機理,使海岸研究進入動態描述階段,研究內容更加廣泛。
海岸均衡剖面、海岸分類、潮汐通道演變、海平面變化及海岸生態環境系統演變等方面的研究,都得到加強和發展。研究方法和測驗技術的進步,使海岸地貌的研究水平不斷提高。如測年技術的出現,對海岸發育歷史過程,尤其為海平面變化、海岸線變遷和海岸構造變形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據;定位站的建立及其觀測結果,為理論和套用研究提供了系統資料;數學模型和物理模型的套用,為走向定量化和動態預測開拓了新的途徑;70年代以來廣泛套用地球資源技術衛星所取得的信息,擴大了海岸變化、海岸環流、海岸水下地形和岸灘等巨觀研究領域。中國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由海岸動力入手,重點開展了三角洲海岸、淤泥質海岸、紅樹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的發育規律研究,為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海岸科學體系和海岸研究理論奠定基礎。
隨著海岸帶資源開發、海岸工程建設和環境變化所帶來的災害影響,涉及許多生產、國防建設和環境保護、生態環境系統管理等實際問題。故需要研究的海岸科學理論更加廣泛。特別是引起人們十分關注的海面變化及其所造成的環境影響,是當今海岸科學研究的中心課題。人類活動引起的大氣二氧化碳含量劇增,促使全球氣候趨暖,可能導致海平面升高。這種變化,將直接造成全球平原海岸海浸的嚴重後果。預測海平面上升與海岸環境變化趨向及其環境保護和管理,是今後世界海岸科學研究的共同目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