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游

]

“出國旅遊”一詞“lǚyóu(Tour)”來源於拉丁語的“tornare”和希臘語的“tornos”,其含義是“車床或圓圈;圍繞一個中心點或軸的運動。”這個含義在現代英語中演變為“順序”。旅遊指一種往復的行程,即指離開後再回到起點的活動;完成這個行程的人也就被稱為旅遊者(Tourist)。旅遊本身就有三重含義,旅遊活動,旅遊學,旅遊者。旅遊三要素——出遊的目的、旅行的距離、逗留的時間。
目錄[隱藏]
1來源和含義
2國際定義
3國內定義
4其他定義
5三要素
6類型
長城旅遊就是旅行遊覽活動,是一種複雜的社會現象,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地理、法律等各個社會領域。旅遊也是一種休閒娛樂活動,具有異地性和暫時性等特徵。一般而言,旅遊具有觀光和遊歷兩個不同的層次,前者歷時短,體驗較淺;後者反之。麗江納西淨地客棧是典型的自助遊客棧。《韋伯斯特大學詞典》中對旅遊是:“以娛樂為目的的旅行;為旅遊者提供旅程和服務的行業”。
旅遊-來源和含義
湖泊與群山旅遊,lǚyóu(Tour)來源於拉丁語的tornare和希臘語的tornos,其含義是“車床或圓圈;圍繞一個中心點或軸的運動。”這個含義在現代英語中演變為“順序”。後綴—ism被定義為“一個行動或過程;以及特定行為或特性”,而後綴—ist則意指“從事特定活動的人”。詞根tour與後綴—ism和—ist連在一起,指按照圓形軌跡的移動,所以旅遊指一種往復的行程,即指離開後再回到起點的活動;完成這個行程的人也就被稱為旅遊者(Tourist)。
旅遊本身就有三重含義,旅遊活動,旅遊學,旅遊者,所以對旅遊進行定義首先要區分這三種不同的含義。不能用旅遊活動的定義來代替旅遊的定義。當然用旅遊學或者旅遊者的定義來代替旅遊的定義更是不可行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是將旅遊和旅遊活動等同起來。但是在旅遊研究中,我們一定要嚴格區分開來,不然容易造成概念混淆,研究對象不確定,不利於旅遊學旅遊活動的發展。

旅遊-國際定義
“旅遊”有兩種不同角度的定義:
概念定義(ConceptualDefinition):旨在提供一個理論框架,用以確定旅遊的基本特點以及將它與其他類似的、有時是相關的,但是又不相同的活動區別開來。
技術定義(TechnicalDefinitjon):用它來為統計和立法提供旅遊信息。各種旅遊技術定義所提供的含義或限定在國內和國際範疇上都得到了廣泛的套用。後一種方法,即技術定義的採用有助於實現可比性國際旅遊數據收集工作的標準化。
(1)1936年,第一次定義國際旅遊者
在兩次世界大戰的間歇期間,世界國際旅遊收入增長迅速,因此在統計上迫切需要有一個更準確的定義。1936年舉行的一個國際論壇,國家聯盟統計專家委員會首次提出,“外國旅遊者是指離開其慣常居住地到其他國家旅行至少24小時以上的人”。1945年,聯合國(取代了原來的國家聯盟)認可了這一定義,但是增加了“最長停留時間不超過6個月”的限定。
世界旅遊組織(2)世界旅遊組織的定義
1963年,聯合國國際旅遊大會在羅馬召開。這次大會是當時的國際官方旅遊組織聯盟(英文名字的縮寫為IUOTO,即現在的世界旅遊組織,英文縮寫為WTO)發起的。
大會提出應採用“遊客”(Visitor)這個新辭彙。遊客是指離開其慣常居住地所在國到其他國家去,且主要目的不是在所訪問的國家內獲取收入的旅行者。遊客包括兩類不同的旅行者:
——旅遊者(Tourist):在所訪問的國家逗留時間超過24小時且以休閒、商務、家事、使命或會議為目的的臨時性遊客;
——短期旅遊者(Excursionists):在所訪問的目的地停留時間在24小時以內,且不過夜的臨時性遊客(包括遊船旅遊者)。
從1963年開始,絕大多數國家接受了這次聯合國大會所提出的遊客、旅遊者和短期旅遊者的定義以及以後所作的多次修改。
在1967年的日內瓦會議上,聯合國統計委員會提議,應該建立一個單獨的遊客類別。旅遊者至少要逗留24小時,然而,有些遊客外出遊覽但於當日返回了居住地,這些人被稱為“短期旅行者(Excursionists)”、這類遊客包括了不以就業為目的的一日游者、遊船乘客和過境遊客。短期旅行者很容易與其他遊客區分開來,因為他們不在目的地過夜。
旅遊-國內定義
1963年提出的遊客(Visitor)術語的定義僅僅是針對國際旅遊而言,它也適用於國民(國內)旅遊。
2011年各省旅遊總收入排行榜1980年,世界旅遊組織(WTO)《馬尼拉宣言》:將該定義引申到所有旅遊。巴昂(BarOn,1989)指出,世界旅遊組織(WTO)歐洲委員會旅遊統計工作組同意,儘管國內旅遊比國際旅遊的範圍窄一些,但這一術語的使用還是相容的。
四、關於定義的採納效果
世界旅遊組織和聯合國對旅遊的定義產生如下效果:
——創造了一個收集標準化旅遊數據的統一基礎。
——大多數國家採用了這些定義,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國家都遵守關於它們的限定。
旅遊-其他定義

1、交往定義:1927年,德國的蒙根·羅德對旅遊的定義:旅遊從"狹義的理解是那些暫時離開自己的住地,為了滿足生活和文化的需要,或各種各樣的願望,而作為經濟和文化商品的消費者逗留在異地的人的交往。"注意:這個定義強調的是:旅遊是一種社會交往活動。
2、為國際上普遍接受的國際定義:1942年,瑞士學者漢沃克爾和克拉普夫對旅遊的定義:"旅遊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暫時居留而引起的一種現象及關係的總和。這些人不會因而永久居留,並且主要不從事賺錢的活動。"注意:這個定義犟調的是:旅遊活動中必將產生經濟關係和社會關係,即強調了旅遊的綜合性內涵。由於這個定義於70年代為"旅遊科學專家國際聯合會(AIEST)"所採用,因此稱為"艾斯特(AIEST)定義"。
3、目的定義:50年代,奧地利維也納經濟大學旅遊研究所對旅遊的定義:"旅遊可以理解為是暫時在異地的人的空餘時間的活動,主要是出於修養;其次是出於受教育、擴大知識和交際的原因的旅行;再是參加這樣或那樣的組織活動,以及改變有關的關係和作用。"
4、時間定義:1979年,美國通用大西洋有限公司的馬丁·普雷博士在中國講學時,對旅遊的定義為:"旅遊是為了消遣而進行旅行,在某一個國家逗留的時間至少超過24小時。"注意:這個定義強調的是:各個國家在進行國際旅遊者統計時的統計標準之一:逗留的時間。
5、相互關係定義:1980年,美國密執安大學的伯特·麥金托什和夏西肯特·格波特對旅遊的定義:"旅遊可以定義為在吸引和接待旅遊及其訪問者的過程中,由於遊客、旅遊企業、東道政府及東道地區的居民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的一切現象和關係的總和。"注意:這個定義強調的是:旅遊引發的各種現象和關係,即旅遊的綜合性。
6、生活方式定義:我國經濟學家于光遠1984年對旅遊的定義為:"旅遊是現代社會中居民的一種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的特點是:異地性、業餘性和享受性。"
旅遊-三要素
旅遊風景圖(1)定義旅遊的三要素

儘管上文中所提及的技術定義應當適用於國際旅遊和國內旅遊這兩個領域,但是在涉及國內旅遊時,這些定義並沒有為所有的國家所採用。不過,大多數國家都採用了國際通用的定義中的三個方面的要素:
——出遊的目的
——旅行的距離
——逗留的時間
(2)對出遊的目的定義
以該尺度為基礎的定義旨在涵蓋現代旅遊的主要內容。
——一般消遣性旅遊,非強制性的或自主決定的旅遊活動。他們只把消遣旅遊者視為旅遊者,並且有意把商務旅遊單列出去。
——商務和會議旅遊,往往是和一定量的消遣旅遊結合在一起的。參加會議公務旅遊也被視為旅遊。
——宗教旅遊,以宗教活動為目的的出行活動。
——體育旅遊,與重大體育活動聯繫在一起的旅遊。
(3)對旅行距離的定義
異地旅遊(Non—10calTravel):許多國家、區域和機構採用居住地和目的地之間的往返距離作為重要的統計尺度。
旅行距離:確定的標準差別很大,從0到160公里)不等。低於所規定的最短行程的旅遊在官方旅遊估算中不包括在內,標準具有人為和任意性。
(4)對逗留時間的定義
過夜遊客:為了符合限定“旅遊者”的文字標準,大多數有關旅遊者和遊客的定義中,都包含有在目的地必須至少逗留l夜的規定。
“過夜”的規定就把許多消遣型的“一日游”排除在外了,而事實上,“一日游”往往是旅遊景點、餐館和其他的旅遊設施收入的重要來源。
(5)其他方面
旅遊者的居住:在進行市場定位和制定相關市場戰略時,了解旅遊者的居住地要比確定其他的人口統計方面的因素,如民族和國籍等更為重要。
交通方式:主要是為了更好地進行規劃,一些目的地通過收集遊客交通方式(航空、火車、輪船、長途汽車、轎車或其他工具)的信息來獲得有關遊客旅行模式的信息。
旅遊-類型
旅遊按照旅行遊覽活動的不同動機可以分為:
觀光旅遊
休假旅遊
紅色旅遊
生態旅遊
畢業旅遊
蜜月旅遊
保健旅遊
會議旅遊
商務旅遊
宗教旅遊
獵奇旅遊
娛樂旅遊
學生旅遊
購物旅遊
科學考察旅遊
互助旅遊(交換旅遊)
按照旅遊時間分類如下:
短期旅遊
為了消閒或公幹,到其居住地及工作外的地方進行遊覽活動。(至少逗留24小時)(但不包括過境旅客)
跨國旅遊
A國的人到B國進行遊覽活動。
出境旅遊
對某國來說,其國民到其他國家旅遊,稱為出境旅遊
入境旅遊
對某國來說,其他國家國民到其國家旅遊,稱為入境旅遊
本地/本土旅遊
離開居住地,到國內其他地方旅遊(例子:香港人北上購物

盤點國人海外旅遊十大陋習

陋習之一:隨地亂扔垃圾
這是國人海外旅遊最普遍的一種陋習,大概是在國內旅遊被慣壞了,國人不管去哪兒旅遊,亂扔垃圾幾乎成為中國遊客的標誌。相比於國內,國外對亂扔垃圾的行為懲罰更為嚴格,除了罰款之外,甚至會處以監禁。針對中國遊客亂扔垃圾的現象,日本政府就曾在景區專門設定中文提醒:“中國遊客請勿亂扔垃圾”。
陋習之二:不守公共場所秩序
搶座、占座、插隊、大聲喧譁,這是典型的中國遊客作風。中國人喜歡熱鬧,所以出行的時候呼朋喚友,有說有笑,浩浩蕩蕩幾十人,仿若鬼子進村一樣,不顧其他遊客的不滿。在國外,保持公共場所安靜是各國遊客默認的一件事情,可是中國遊客通常很難遵守這個規矩。
陋習之三:亂塗亂畫
“某某到此一游”,這幾乎是讓各個旅遊景點管理者最頭疼的問題,而中國遊客更是重點關注對象。中國人在古代就喜歡到處旅遊留下筆墨,可是那些都是墨寶,而中國遊客刻下拙劣的“某某到此一游”,在衝鋒耗看來,簡直是丟人丟到國外去了。去年媒體曝光埃及神廟壁畫上有中國遊客刻下“到此一游”,更是將中國遊客的素質問題推到風口浪尖之上。
陋習之四:不懂禮儀
在很多國家,有很多行為是被禁止的,比如在某些寺廟內拍照,或者在禁菸區吸菸,又或者給景區內的動物偷食。中國遊客似乎永遠也看不到“STOP”的標誌,依舊我行我素,直到工作人員阻止或者其他外國遊客提醒,才會老實一點,而就是這些行為,讓中國遊客的素質在外國人的眼中變差。
陋習之五:不修邊幅
在很多中國遊客看來,花了錢就是來享受的,想幹嘛就幹嘛,顧客就是上帝。所以出現了很多以下的情況:在五星級酒店裡穿著拖鞋T恤到處亂逛;在藝術博物館穿著隨意,變身摳腳大漢;在高檔自助餐廳里吃飽喝足還要用餐盒裝些食物回去當宵夜。而這些行為,無疑又讓中國遊客在外國遊客的眼裡減了很多分。
陋習之六:一路牌局
說句公道話,無聊的漫長旅途,打打牌是打發時間的最好方式,可是中國遊客對於牌局的熱愛,遠遠高於其他的娛樂活動。所以經常可以看到中國遊客在等人、坐車、休息的時候,興致勃勃地玩起撲克,甚至還有人會帶麻將。雖然國外不禁賭,可是在這么多外國遊客面前,就不要把中國的“國粹”帶到國外了吧?
陋習之七:瘋狂搶購
中國遊客到國外旅遊,除了看看四處的風景之外,還有一項最主要的任務,那就是到當地的品牌商店瘋狂搶購。不管是七大姑八大姨委託帶回來的包包,還是同事朋友拜託要買的手機、化妝品,還有自己心儀已久的東西,中國遊客如同蝗蟲過境一般,見什麼買什麼,把外國店員跟遊客嚇得動彈不得。雖然不是說買東西不對,可是沒必要好像今天不買這家店明天就倒閉了吧?
陋習之八:貪小便宜
中國人愛還價,這是外國商家一致同意的事實。中國遊客不管到哪兒,操著蹩腳的英語,就那么兩三句話,還能跟外國商家砍價砍得昏天黑地,就算便宜1美元,中國遊客也像撿到了大便宜一樣,而一旦商家堅決不打折,中國遊客就顯得十分憤怒,就好像去菜市場買菜的大媽因為小販堅決不願意抹掉幾毛錢的零頭一樣。
陋習之九:暴發戶心態
能去國外旅遊的,一般都不會太窮,而暴發戶心態,是中國遊客的一個普遍心理。中國遊客是在外國旅遊最捨得花錢的一個群體,同時也是最難伺候的群體。財大氣粗的中國遊客覺得錢能夠解決一切問題,可是有時候,有錢也未必能解決問題。
陋習之十:只愛自拍
這幾乎是所有中國遊客的一個通病,不僅僅是在國外旅遊,就算在國內,遊客們也愛自拍勝過拍風景,就算拍風景,也非得把自己給塞進去,似乎不這么做,就不能不證明自己到過這個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