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人

海地人

美洲加勒比海地區是海地居民的總稱。海地人在長期獨裁統治下,文化落後,居民識字率僅11%,居拉美末位。居民生活貧困,每年約有3萬人移居鄰國(美國、巴哈馬和多米尼加共和國)。目前散居國外的海地人至少有50萬。

海地人

正文

美洲加勒比海地區海地居民的總稱。 約有520萬人(1982)。絕大多數為黑人。法語為官方語言,但只有10%的居民能使用;通行克里奧爾語,系以法語為基礎,借用西非方言、西班牙語及少量英、葡萄牙語成分而形成的混合語,1969年法律賦予合法地位,除學校外,可在國會、法院使用。信天主教和伏都教(西非傳統信仰和天主教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民間宗教),迷信神靈。
海地所在的伊斯帕尼奧拉島(現稱西班牙島)原為阿拉瓦克印第安人居住地,1502年淪為西班牙殖民地。16世紀末,由於殖民者的屠殺和殘酷剝削,土著居民幾乎被滅絕。1697年法國根據立茲維克條約占有該島的三分之一(西部),即現今海地。隨後西班牙和法國殖民者不斷從非洲運進大批黑奴,種植甘蔗和開採金礦。1718年爆發黑奴反抗種植園主的鬥爭。在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下,廣大黑奴於1791年舉行起義。1803年在民族英雄杜桑·盧維圖爾領導下,推翻法國殖民統治,1804年宣告獨立,建立拉美第一個擺脫殖民統治的共和國,恢復了印第安名稱──海地。1914年被美國武裝占領,1915~1934年海地人進行武裝反美鬥爭,美軍被迫撤出。1957年以來,海地人為反抗獨裁統治進行了不斷鬥爭。目前居民中,黑人占90%,黑白混血種人約占9%以上,白人約為5000人。在海地歷史上,黑人和白人上層的爭權鬥爭,實質上反映了被壓迫階級和壓迫者階級之間的鬥爭。1946年至今一直由黑人掌權。80%以上的居民務農,主要種植咖啡、劍麻、玉米等。工業落後,僅有10萬人從事工業生產。
海地人在長期獨裁統治下,文化落後,居民識字率僅11%,居拉美末位。居民生活貧困,每年約有3萬人移居鄰國(美國、巴哈馬和多米尼加共和國)。目前散居國外的海地人至少有50萬。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