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粉

海南粉

海南粉是海南最具特色的風味小吃,流傳歷史久遠,在海南島北部的海口市、瓊山市、定安縣和澄邁縣的市鎮居民中食用比較普遍,而且是節日喜慶必備的象徵吉祥長壽的珍品。海南粉有兩種:一種是粗粉,一種是細粉。粗粉的配料比較簡單,只在粗粉中與進滾熱的酸菜牛肉湯,撤少許蝦醬,嫩椒、蔥花、爆花生米等即成,叫做“粗粉湯”,而細粉則比較講究,要用多種配料、味料和芡汁加以攪拌醃著吃,叫做“醃粉”。海南粉通常指的就是這類“醃粉”。

基本信息

概述

海南粉海南粉
海南粉其白如雪,其細如絲(與馳名的桂林米粉、雲南過橋米線相比,其纖細的程度是上述米粉所不能比擬)。其食法,北方人叫“涼拌”,海南人叫“醃粉”,即在制好的米粉上加上油炸花生米炒芝麻豆芽蔥花肉絲香油酸菜香菜等。正因為海南粉的細,所拌的料才能入味,經拌均後其味醇香撲鼻,餘味無窮。吃後再加上一勺用海螺煮的海螺清湯,更是鮮香無比。以往,海南粉是海府地區傳統小吃。當地人將海南粉當早餐吃,當正餐吃;平常吃,過節吃;自己吃,待客吃。就象廣州人請朋友上自家時常說:“到我家飲湯!”一樣,海府人說的是:“上我家吃粉!”。如今,海南粉已風靡全島,成為名副其實的“海南粉”。

製作方法

海南粉製作原料
將大米(不限量)用沸水燙過,再用清水浸泡30小時後磨成米漿,裝入布袋擠壓成含水量50%的乾漿,用沸水煮至半熟,放進粉碎機中加水磨打爛成稀漿,再裝入布袋中加重壓,濾出純淨米漿,去除米渣、雜質,加入少量番茨粉,攪拌後裝入下端有篩眼的布袋中,慢慢壓迫布袋,使米漿通過篩孔成細條狀擠出,徐徐落入沸水鍋中燙熟,撈起用冷水冷卻後瀝乾,即成粉條。食用時,抓適量淨粉條於碗(碟)中,依次加入適量的老抽(摻有味素的紅醬油)、蒜泥、用蒜頭爆香過的花生油或芝麻油,煮熟的黑豆芽,用肉絲、筍絲、蝦仁、生粉配製成的熱芡汁,牛肉於絲,炸尤魚絲、油炸花生米、炒芝 麻仁末、脆炸面片及碎香菜, 用筷子夾著粉條攪拌調勻後便可進食。
另註:現在的米粉一般都是去店裡買的,然後直接煮熟就可以了。

風味特色

海南粉風味特色

多味濃香,柔潤爽滑,刺激食慾,故多吃而不膩,愛吃辣的加一點辣椒醬則更起味,吃到末尾剩下少量粉時,加進一小碗熱騰騰的海蚌湯摻和著吃,更是滿口噴香,回味無窮。

歷史由來

海南粉是海南米粉大家族中的鼻祖。它是米粉與十幾種色味獨特的佐料醃製而成的。海南粉源始於福建閩南。相傳明末有一位陳姓的住戶遷居澄邁老城,以加工米粉為業。由於生意好,拜師學藝者眾多,海南粉便遍布全島。《正德瓊台志》記載,當時全島共有121個較大的墟市,都設有海南粉加工作坊和小攤。歲月悠悠,遍布各地的海南粉也換上了當地名字,唯有海口仍保留舊稱。

名店

現在的海南粉,在繼承傳統的醃製方法的基礎上,吸收了外來文化,其味比原來的鮮美得多。上市吃海南粉成了海口市人夜生活中的一大樂趣。經營海南粉生意的攤檔在海口星羅棋布,頗具名氣的有海秀大道、西門市場、南門市場、義龍街、大同理、月朗新村,等等。

文化

海南粉海南粉

入夜,酒店、食店及臨時設檔的大排檔組成一條頗為壯觀的食街。沿路爐火熊熊,鑊氣蒸熏,吸引著一批一批來宵夜的食客。他們三三五五圍桌而坐,或家人,或朋友,邊侃邊吃。形成海口市的一大人文景觀。臨街攤檔獨具特色,讓人在品嘗海南粉的同時,領略街頭風景。酒店“食街”乾淨、幽雅、熱情而周到的服務,令你感到和諧舒適。年輕情侶攜手到酒店“食街”里吃海南粉,邊品嘗邊細語,情意綿綿。

百聞不如一嘗,海南粉名不虛傳,細細咀嚼,異香撲鼻,醇香滿腹,餘味無窮。吃後嘴邊留香,越吃越愛吃,越吃越想吃。海南粉之所以頗受人們歡迎,不僅僅是它的醇香可口,更主要是它具有一種獨特的氛圍,這是一種食文化的核心。人們在品嘗它的同時,去尋覓先人的足跡,弘揚中華民族文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