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貝彝族鄉

浦貝彝族鄉

浦貝鄉位於滇中高原易門縣中南部,北、西、南三面分別與本縣的方屯鄉、銅廠彝族鄉、十街彝族鄉相連;東部與安寧、晉寧兩縣接壤。鄉政府駐地中浦貝村,北離縣城8公里,距省會昆明106公里,東隔玉溪市政府130公里,區域最大橫距19.25公里,最大縱距14.35公里,總面積178.9平方公里。

基本信息

簡介

全鄉轄七個村委會、68個村民小組、99個自然村、分別居住著漢、彝、苗、哈尼等8個民族,總人口17697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9140人,占51.6%。全鄉總面積178.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4770畝,森林面積130000多畝,森林覆蓋率41%。最高海拔2522米,在水塘象山頂。最低海拔1510米,在驛馬坡。地勢北高南低,高山峽谷相間,過境河流扒河由北向南流經境內。

自然資源

全鄉主導風向為西面風,平均降雨量800—900毫米,年平均氣溫1

5.8℃,平均日照2000小時,年無霜期230多天,呈立體氣候。主產稻穀、玉米、小麥、蠶豆、烤菸、豆豉,林果產業有板栗、泡核桃、優質梨等。境內礦產資源豐富,現已探明並開發利用的有鐵、鎢、鉛鋅、瓷土、花崗石、石灰石和粘土等金屬、非金屬礦產資源。待開發利用的還有硫鐵礦、鈾礦等金屬礦產資源。旅遊資源有易門8大景點的馬頭山仙人洞、石蓮寺和苗茂地下溫泉等。鄉境內主要企業有易門瓷廠、易門陶瓷廠,私營企業有東力白鵝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山里香食品廠等。改革開放以來,鄉鎮企業固定資產投資達7000多萬元。主要以礦業開發和建築建材業為主帶動交通運輸業和商飲業的發展。其主要產品有日用陶瓷、鍍鋅鐵絲、白鎢精礦等,暢銷省內外,轉口東南亞國家和地區。

發展狀況

在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下,浦貝鄉的農村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在鞏固、發展糧、煙生產的同時,正致力於經濟結構的調整,形成了以烤菸為主導產業,適銷對路的蔬菜產業,板栗、泡核桃、優質梨為主的經濟林果,大白鵝、生豬為主的規模化畜牧產業齊發展的經濟格局。2001年,全鄉農村社會經濟總收入12275萬元,實現地方財政收入396.55萬元;實現烤菸經濟收入1301.6萬元,以春洋芋、早蠶豆、青黃豆、淺水藕、大白菜等蔬菜產業形成規模發展,建成了易門縣最大的板栗生產基地,面積達10300畝,種植泡核桃800畝,實現畜牧業產值1188萬元,規模化發展穩步推進,扶持發展了覆蓋全鄉的大白鵝養殖,建成了綜合養殖場1個,養豬專業村3個,30頭以上養殖大戶8戶,50頭以上大戶2戶。農業產業化穩步發展,建成了以農產品速凍、白鵝加工為一體的雲南易門東力白鵝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以生產豆豉、竹蟲等農特產品的“山里香”食品廠。為加快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浦貝鄉2002年實施了“11123”工程,即種植烤菸10000畝,種植蔬菜10000畝,做好10000畝板栗的增效管理,生豬和仔豬出欄各20000頭,養殖出欄大白鵝30000隻。

在今後的農業發展中,要在確保糧食自求平衡的基礎上,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基礎,以增加農民收入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按照“調新、調特、調優、調強”的方針,不斷最佳化農業種養結構和農村產業結構,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再上新台階。在種植業上,繼續穩定烤菸支柱地位,加大早蠶豆、春洋芋、淺水藕、青黃豆、大白菜等蔬菜和除蟲菊種植面積,走出具有地方特色蔬菜產業發展路子;林果產業要以鞏固現有的板栗、泡核桃、優質梨等林果基地,並不斷最佳化品種結構,每年新發展板栗2000畝,泡核桃1000畝;在畜牧業發展上,以“東力綜合養殖場”為龍頭,積極扶持發展生豬為主的規模養殖大戶,做強做大大白鵝養殖產業;在農業產業化發展方面,要重點扶持“山里香”食品廠和雲南易門東力白鵝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使之做強做大,創建特色,樹立品牌,走農戶種植養殖、企業加工銷售的發展路子,不斷推進全鄉農村經濟的發展。

人口衛生

全鄉總人口18368人,總戶數5423戶,其中:男9446人,女8922人,少數民族人口9368人,占總人口的51%;農業人口17157人,農業戶數4715戶,農村勞動力10474人,從事第二、三產業的有2419人,占總勞動力的23%,人口自然增長率0.7‰,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03人。

浦貝鄉投入8.8萬元建成阿姑、水塘村衛生所;全面啟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鄉參合農戶4511戶,參合率達97.6%,年內減免參合農民醫療費用6.3萬元。強化食品藥品、衛生監督,圍繞學校、醫療機構、副食、餐飲店等重點部門,監督監測食品和生活飲用水安全;積極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和衛生防疫工作。

浦貝鄉衛生院於1998年8月開工建蓋業務綜合樓及職工住宿樓各一幢,占地面積3.18畝,2003年7月竣工,2005年1月正式投入使用。2004年11月市衛生局為浦貝衛生院配置了黑白B超、半自動生化分析儀、雙導心電圖機、母嬰監護儀等一批常用醫療設備,同時玉溪市第二人民醫院醫生到浦貝衛生院下鄉支援,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浦貝衛生院的診療質量。浦貝衛生院共有在職職工10人,退休職工5人,設有門診部、住院部、中醫科、防保科、財務科5個科室,院內多次派人到市縣兩級進修,培養了B超、化驗、心電圖人員,能開展內科、外科、婦科、兒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治療及B超、化驗、心電圖輔助科室的診療,更好地為當地民眾服務。下設7個村衛生所,有20個鄉村醫生,開展著村級防疫、婦幼、醫療工作,為紮實穩定推進我鄉的衛生事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浦貝鄉計畫生育服務所,有2名醫生,先後配備了黑白B超、紅外線治療儀、電磁波治療儀、顯微鏡等設備,主要開展計畫生育技術服務指導、諮詢和隨訪,避孕藥具服務,避孕和節育的醫學檢查及其它生殖保健服務,計生法律法規和生殖保健宣傳教育。下設計畫生育服務室,全鄉共配備村級服務室人員7名,宣傳員8名,信息員68人,主要協助鄉級做好本村計畫生育技術服務,避孕藥具知情選擇,計生法律法規宣傳教育,做好本村計生信息採集。計畫生育“村民自治”工作全面推行,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7‰;完成農業人口獨生子女家庭“獎、優、免、補”58戶;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普遍開展,截止2006年底共有2704人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將農村困難戶771戶1295人納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

歷史文化

李忠碗窯遺址

據考證,李忠為第一個在浦貝辦碗窯的人。史稱“李忠碗窯”。“李忠為李自成部下,江西人,明末清初隨義軍餘部來滇。後流落易門,路過外大坡時,發現其地有制陶沙泥,即設窯燒陶,以為生計”。(《易門縣概況》)。在李忠創辦碗窯的同時,當地的楊延寶、楊明鳳、楊明宏等楊氐先輩;趙之先、趙之運、趙之璽等趙氐先輩;李子會、李祥、李德志等李氐先輩共十二、三戶人家也偕同一齊開辦了碗窯。

從現存遺址考證,初創時期只有三條燒碗的“階級窯”。一條在外大坡(今下浦貝對面右側一里處),這條窯有9倉,長20.7米,寬1.7米,自然坡度為10比2.6,窯內有鑽火孔7個,鑽火孔的截面積為0.16×0.30平方米。另一條窯在以白坡(今楊家大墳對面),此窯有12倉,長度27.6米,寬度、火孔、坡度、火門規格均同外大坡的窯一樣。另一條窯在窯上(今華盛瓷業廠址),規格均同以白坡的窯一樣。

文革前,李忠碗窯遺址清晰可見,旁邊有大堆的陶瓷碎片,堆積面積約600平方米。從碗窯遺址殘存的碎片分析,李忠碗窯的主要產品是青花瓷器、青釉瓷器、綠釉瓷器和醬色釉瓷器,主要是碗、盤、罐、盆、杯、碟等日常生活用具,胎質細密、堅硬,呈青灰色,胎釉結合較好,裝飾花紋紋樣簡樸,大多在盤、碗的內心繪製蓮紋、弧紋、牡丹紋、古錢紋、梅花點彩紋和小鳥紋等,有的碗心還有流暢自然的楷書大字“元”。有專家指出,李忠碗窯的發現,為古代滇中地區和雲南青花瓷器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從文飾圖案和畫法、燒制工藝上極大地豐富了雲南青花瓷器的內涵,極具研究價值。

草箐國小

草箐是易門縣的一個山區彝族村委會,包括法家村、施李村、塘子邊、阿奴者、松樹林、雨者頂等22個自然村。隨著民族教育在雲南的興起,草箐幾家富戶,幾經商議確認,改變草箐落後面貌,興辦教育至關重要。徵得縣勸學所長吳禎祥的同意,從本縣乾元鎮請來了李德彰、楊培義兩位老師,於光緒三年(公元1911年),在草箐法氏祖祠開辦第一所村小,以《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經》等為教學內容。

民國13年(1924年),矣如善、矣如祥、施崇旺等受本村學董的聘請,又相繼在法家村、施李村、塘子邊、雨者頂、松樹林等村辦起了村小,直到1950年。其間,1944年,矣如祥之子矣存偉(畢業於縣中一班),因施教有法,倍受學生歡迎。

1951年9月,縣文教科派法增善、王開志、施兆龍三位老師,把法家村、施李村、塘子邊、雨者頂、松樹林、阿奴者等村小進行合併,在草箐法氏祖祠辦起了初級國小。法增善擔任校長。有一至四年級4個班,學生152人。

草箐彝族聚居,辦學歷史悠久,師資力量較強,學生來源廣,發展民族教育大有可為。據省政府、省文教廳指示,1952年9月,縣文教科任命法增善為校長,張榜向草箐、山腳、金田、阿姑、馬頭等民族地區招生60人,連同原來的兩個班,共4個教學班、學生135人,在法氏祖祠舊址,辦起了“雲南省易門國小”(以下簡稱省小),教職工共有5人。

同年10月,省教育廳撥給“省小”建校基金三億元(現在的3000元)。在縣文教科長高秉文的關心和督促下,及時劃出土地,作出了建校規劃。但因當時無建築對,加之其它原因,故此款用作購置領袖像和課桌椅,以及解決部分經濟困難學生膳食之用,剩餘部分後來交回省教育廳。

1953年,省教育廳為加強“省小”師資力量,特派大學生羅佩偉(四川人)到省小任腳。羅老師到校後,設計出紅白相間的校旗、校徽,製作了“雲南省易門國小”的校牌,譜寫了“太陽出來了,共產黨來了……”的校歌。同年,省教育廳還發給了“省小”三箱圖書。

1954年上學期,在團縣委和縣文教科的領導和幫助下,“省小”成立了少年先鋒隊,組織了大隊部,普之才任大隊長,普長富老師任總輔導員。當年發展兩批隊員,100餘人,併購買了開展少先隊活動的鼓、鑔等。

同年10月,教職工到縣上整改學習後,法增善老師調阿姑,“省小”校長由施崇琨老師擔任。

1955年上學期,為適應教育事業的發展,儘快為民族地區培養出一些人才,根據縣文教科指示,“省小”通過考試,招收了第一班五年級學生42人,並進行五年一貫制教育。教學改革隨之開展:講課採用教師製作的直觀教具,複習鞏固採用生字箱;用紙條寫生活用具之名教學生識字;結合民族特點採取先漢後彝的雙語教學方法,進行家訪,與家長交換學生思想學習情況;開展社會活動,發動學生揀糧,進行增產節約教育;配合黨的中心工作,開展掃盲、徵兵、互助合作的宣傳。課外活動蓬勃開展;班與班之間進行“小紅花”競賽,書法比賽,野外活動有登山、打野仗、探寶、講故事等;體育活動有籃球、桌球、康樂、轉秋等。

1956年上學期,伴隨農業合作化運動的發展,學校教學工作的深化,要求進步、奮發向上的學生以日俱增,僅少先隊這樣的組織形式,難於滿足要求進步學生的需要。在團縣委的領導和幫助下,學校發展了蘇學金等5名團員,由鄉團支部領導,普長富老師擔任團小組長。

同年底,省教育廳停止向“省小”撥經費,縣人民政府及縣文教科也作出“省小”停止向山腳、阿姑、金田、馬頭等地招生的決定,“省小”與草箐初級國小合併,改名草箐國小,歷時5年的“雲南省易門國小”由此結束。“省小”頭三年實行“四·二”制,後兩年實行“五年一貫制”。此間任教的職工先後15人,“省小”結束的1956年,學生人數為318人,其中少先隊員142人,團員5人。這所學校培養出來的民族生遍布於全縣、甚至省城。這些學生有的初高中畢業,有的大學畢業,其職務有黨政領導、人民教師、科技人員等。“省小”堪稱易門縣民族教育的一面旗幟。

火燒浦貝戲台

1937年的易門革命武裝鬥爭,是由陳茂吉(易門城關人)、楊家貴(羅茨人)組織領導,在省委的支持下開展起來的。1936年冬,陳茂吉、楊家貴在楚雄三街暴動失敗後撤回易門,開展串聯發動工作,組織革命武裝鬥爭,經過半年多的時間,已串聯發動起300多人。這支隊伍由陳茂吉任大隊長,楊家貴任第一大隊副隊長,當時的工作重點是在二、三兩個區,陳茂吉負責全盤工作,楊家貴負責二區的木柞、朋多到峨山的甸中一帶。

1937年4月下旬的一天,大隊副隊長楊家貴帶領游擊隊到二區朋多一帶去活動。敵人知道後,派縣常備隊小隊長孫天祥帶領的一個分隊去追剿,在驛馬坡發生戰鬥,激戰中游擊隊員彭海雲不幸中彈負傷被捕,後被押到浦貝審訊,常備隊對彭施用各種酷刑,其壯慘烈,他堅強不屈,怒斥敵人:“你們這幫魔鬼!老子今天是英雄,到九泉之下還是英雄,你們記住,血債定要血來還!”常備隊將彭殺害,並割下頭掛到縣城上閘樓好幾天。

對此,激起游擊隊的刻骨仇恨,籌劃要狠殺一下敵人的囂張氣焰。經過仔細偵察,摸清了孫天祥、史大麻子所帶領常備隊的情況。5月上旬的一天,保全二中隊柳家發率領七、八十人到浦貝“進剿”,未見到游擊隊就在浦貝關聖宮宿營,部分住在戲台上。戲台是木架結構,下層空間還堆放著很多的木料和稻草。楊家貴把了解到的情況向陳茂吉大隊長作了匯報,陳大隊長說:“不要用槍打,要用火攻。”游擊隊派人到一家私人商店裡買了一桶煤油,給所有參加去放火的每人發了一盒火柴,由楊家貴和省工委派來的王儀兩個帶隊指揮。到浦貝後又經過深夜的最後一次偵查,當看到戲台口坐著的一個常備隊員睡著了時,楊家貴就帶領著幾個人,提著煤油桶輕腳輕手地靠近了戲台,把煤油桶打開,迅速把煤油全澆到木頭和稻草上,隨去的人馬上劃著名火柴,向草垛丟去,霎時,烈火熊熊燃燒,青煙瀰漫,把整個戲台吞沒在煙火之中。等放哨的常備隊兵從夢中驚醒時,縱身從戲台上跳下來,妄圖逃命,只見楊家貴跨前一步,手起刀落,結果了這個常備隊兵的小命。這時,戲台上向下打了幾槍,王儀同志中彈負傷,楊家貴立即派賀長福背起王儀到一個安全地方去包紮,因傷勢過重,流血又多,當時缺少醫療條件,不得不轉到昆明治療,後因治療無效而犧牲。駐守在戲台上的幾十個常備隊兵,從戲台上跳下,被游擊隊打死了七、八人。火燒戲台給敵人一次沉重的打擊,鼓舞著革命隊伍的鬥志。游擊隊英勇鬥爭的事跡廣為人民傳頌。

馬頭山色

馬頭山,是易門縣八景之一,地處浦貝至草箐7.5公里處,離縣城18公里。馬頭山海拔2364米,山的東面絕壁千仞,巍巍聳立,放眼瞭望,縣城美景盡收眼底,易峨公路如蜿蜒如蟒,山頂狂風咆嘯,奇險壯觀;山北腳下的“仙人洞”,洞口狹小,而越入越深,越深越幽奇。洞中分樓上樓下,能容千餘人。洞內石乳垂懸,擊聲如鐘鼓,各其不一、悅耳動聽,洞內自然生成石戲台、石床、石房、石天窗等,其形狀外觀獨具神韻。沙河、清泉滴水,清澈幽涼,沁人陶醉。馬頭山不僅自然外景清新秀麗,內觀栩栩如生,而且還是明嘉慶三十年前後彝族首領李向陽領導彝族人民起義的大本營,留下許多遺蹟,使人遐想無際。

石蓮寺

座落在上浦貝易門益興瓷業有限責任公司西側,距縣城8公里。石蓮寺山巒疊翠,古樹參天,鬱鬱蔥蔥,四季清新。石蓮清泉、石蓮奇壁、石蓮溶洞構成了石蓮寺三絕。石蓮泉水是浦貝村及益興瓷業、華盛瓷業兩廠主要的生活、生產用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