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景寧畲族自治縣渤海鎮

鎮情簡介

渤海鎮,地處浙江省景寧畲族自治縣東部,距縣城27公里,與青田、文成接壤。鎮人民政府駐地渤海村。渤海鎮於1992年建制。全鎮耕地面積5882畝,山林面積126053畝,建鎮11年來,經濟社會取得長足發,工農業總產值突破億元大關。

渤海鎮駐地渤海村海拔120米,鎮域面積108.4平方公里,轄一個居委、96個自然村、118個村民小組。2000年底全鎮人口10113人,其中畲族人口1179人,工農業總產值7123萬元,其中農業產值3573萬元,工業產值3550萬元,人均收入1861元。慶景青公路貫穿八個行政村,交通、通訊方便。郵編:323503。2011年,全鎮實現生產總值3999.2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2522.2萬元,同比增長15.8%,第二三產業產值1477萬元,同比增長4.1%,農民人均純收入6997元,同比增長16.8%。全鎮擁有耕地5316.9畝,人均0.8畝,多以種植水稻、大豆、番薯為主;林地12.69萬畝,其中集體山林0.61萬畝,經濟林0.2萬畝,毛竹林2.08萬餘畝,生態公益林7.9萬畝;移民後植被恢復良好,森林覆蓋率達76%。

產業發展

渤海鎮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致力於發展效益農業,增強工業強鎮意識。工業以閥門和竹木加工為主,農業以種養業為主,適宜種植蔬菜,養殖肉兔、羊等。建立了閥門工業小區,享有民族貿易政策,從投資、稅收等方面給予扶持和優惠,真誠歡迎社會各界朋友前來投資開發辦廠。
發展思路鎮黨委、政府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認真貫徹江澤民總書記“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集思廣益,反覆研討,提出我鎮經濟發展思路是:外向強鎮,即繼續鼓勵勞務輸出;種養活鎮,即以種養業搞活農村經濟;科教興鎮,即加快科技推廣運用,提高教學質量,保障經濟持續發展;旅遊立鎮,即面對灘坑電站即將上馬的時機,規劃生態旅遊新集鎮。並提出結合抓好“四個一”工程,即“一顆菜”,年發展2000畝蔬菜基地;“一隻兔”,形成年10萬隻肉兔養殖基地;“一支竹”,年新開發筍竹兩用林基地1000畝;“一個勞動力”,每戶年輸出一個以上勞動力。

旅遊發展

在縣委、縣府“創畲鄉生態優勢,建風情旅遊名城”發展思路指引下,縣旅遊局會同有關部門組成考察組,對我鎮境內的名勝古蹟、山水景觀和原生的森林生態作了調查,現簡要介紹如下:
爐西坑,畲鄉綠洲中的綠洲。迎著淙淙如琴的水聲,放眼遙望,一大塊綠色的翡翠在閃閃發光,這塊綠色的寶石,就是爐西坑溪流的中心地段,在這周圍約十多平方公里的谷地中,幾乎完整保存著中亞熱帶原生性常綠葉森林生態系統。爐西坑是生物多樣性的寶庫,低海拔深切割而又曲折複雜的地質地貌和小氣候地理環境,使得爐西坑流域盡情享受暖濕的季風和甘露,綠色的生命在這裡盡情繁衍,木本植物種類豐富,並有複雜多樣的地域特點,浙西南山區應有的常綠樹種,這裡都基本存在。草本植物種類更豐富,野生中草藥數百種,是一個百草庫。這一塊畲鄉的綠洲,還是一塊動物樂園。密林中不時見到鳥類飛來飛往,這一帶盛夏時候還是蛇的王國,經常可看到蛇類出沒,。有許多種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猴子成群,經常發現猴子入戶搜尋食物。爐西坑是幽谷剞潭異峰密布的溪流,爐西坑流域溝壑縱橫,谷地密布成網,景觀密集,有橫坪石柱、龍潭、三渡水、鑲灶部、毛窠日出、洞門峽、棺材潭、葛繩源、石落坑洞、石落坑瀑布、石伏洞、橫石潭、寮基藏軍洞、大岩壁、山羊寨大瀑布、山羊寨尖峰、石牆崗、貓兒礱、山羊洞石油柱、珍珠潭、銅鑼潤、橫坑、岩皮潭、布帳潭等諸多景觀密集在10公里左右的河段和沿岸流域。尤其是由岩石崩塌和流水侵蝕形成的奇潭和天然生成的岩洞,在山嵐雲海、原生叢林的映襯中,宛如“神仙洞天”,又給爐西坑披上仙境般的美麗而神秘的色彩。
我們期望,爐西坑溪的豐富資源儘快得到科學合理的開發,明天的爐西坑溪流域,將是一個燦爛輝煌的旅遊勝地名區!
移民工作渤海鎮古建築
渤海鎮開始分四個水平年實施移民動遷,全鎮涉及到移民的有12個行政村,20個自然村,1675戶,5811人,移民結束後,渤海鎮人民政府所在地將遷移到現在的鮑山頭行政村所在地。

旅遊資源

渤海有鍾、鼓、旗、帥四座山,在當地名氣頗響。分別是:
“鐘山”西廳巒,位於鳳山西麓的一座山巒,形如宇宙中的銅鐘。
“鼓山”鮑岸巒,夾在鮑岸渡口與上源渡口中間溪邊的一座小山,酷似一隻大鼓。
“旗山”蘸嶺寨,在渤海村對岸,叢林密集,樹蔭遮日,金字塔形山峰,像一面三角旗。
“帥山”回龍山,地處渤海村尾,對面鮑岸村,回龍庵涼亭邊的懸崖上有四株參天老松樹,其形與傘相似,而方言“傘”與“帥”音近,故名“帥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