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電影製作手記

流浪地球-電影製作手記

《流浪地球-電影製作手記》是由作者朔方編著,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圖書。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1)雨果獎得主劉慈欣同名小說登錄大熒幕,劉慈欣擔任電影監製並為本書作序。

(2)導演郭帆親自設計封面,“戰狼”吳京特別出演。屈楚蕭、李光潔吳孟達、趙今麥領銜主演,雷佳音、寧浩、劉慈欣、郭京飛等客串。

(3)收錄電影創作者的心血結晶,內含採訪展現電影創作細節,既可作為科幻發燒友的案頭珍藏,也能供有心於科幻創作的從業者參考借鑑。

(4)2019年春節檔大熱影片製作手記!

(5)隨書贈送授權電影海報。

本書全面記錄了國產科幻巨製《流浪地球》從開發策劃、建組籌備、開機拍攝,再到後期視效合成的製作全流程。你將看到導演郭帆集結的一支年輕且富有創新精神的專業團隊;將看到中國科幻電影如何從西方敘事語境中破壁而出;高度專業化的工作細節能給你帶來電影製作的直觀感受,使你了解《流浪地球》如何從文字到影像的全過程,以及從手稿到視效合成畫面又是怎樣一步步地誕生。

從《流浪地球》開機的那天起,我們就知道它將會面對多少里程碑式的挑戰——這部電影改編自中國當代科幻文學“第一人”劉慈欣的同名小說,由中國電影企業完全自主製片,其核心主創全部是中國青年電影人。

毫不誇張地說,這是一場中國電影的大冒險,所有有關它創造的“第一次”都指向了在過去四年的時間裡完成的從無到有的拓荒,從0到1的夢想照進現實。這本書就是希望記錄這部電影的這段冒險歷程,不僅因為它創造的那些了不起的第一次,而且更因為它自比“中國電影工業化鋪路石”的愛與誠。

我有幸成了這場從文字到影像的冒險之旅的見證者,現在,又再次成為這段旅程從影像到文字的記錄者——就像回到項目緣起的那一刻。

為什麼要做科幻電影?

科幻電影與航天科技的互動在美國堪稱佳話。電影以流行文化的傳播力量吸引年輕人,並進而鼓勵著年輕人投身航天事業。而航天科技不斷的新發現、新成就又賦予科幻電影新的想像、新的思考,在流行文化的包裝下影響著大眾持續

關注有關人類的終極思考。

1957年10月,蘇聯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4個月後,美國發射了世界上第二顆人造地球衛星,人類從此開始了在地球之外的角逐。

1961年,蘇聯航天員加加林進入太空,人類從此可以在浩瀚的宇宙俯瞰地球。

1968年,一部電影史公認的科幻經典橫空出世——斯坦利·庫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遊》。

1969年,美國的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載著阿姆斯特朗等3名太空人登上月球。同年,美國宇航局(NASA)提出了建造一種可重複使用的航天運載工具的計畫——即今天我們常說的太空梭。《2001太空漫遊》里關於人類在宇宙旅行的未來想像開始照進現實。

1977年,企業號太空梭軌道器研製成功。同年,《星球大戰》問世,好萊塢最經久賣座的系列科幻片誕生。

1979年,《異形》上映,這一披著恐怖外衣卻有著哲學深度的科幻系列電影拉開了帷幕。

兩年後,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成功完成太空飛行54小時、環繞地球飛行36周……

在過去的40多年時間裡,中國的太空探索的步伐也始終向前:

1970年,中國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射成功。

1980年,中國第一枚運載火箭成功發射。

1992年,我國載人飛船正式列入國家計畫進行研製。

1999年,中國第一艘載人航天實驗飛船——神舟一號發射升空,成功完成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次飛行實驗。

2001—2002年,我國成功發射神舟二號神舟三號、神舟四號宇宙飛船。

2003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標誌著中國成為繼蘇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2007年,嫦娥一號繞月探測器發射成功,中國人有了自己的全月球影像圖。

2011年,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發射成功,標誌著中國已經擁有建立初步空間站的能力。

2013年,嫦娥三號繞月探測器成功著陸月球。

但遺憾的是,在中國航天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里,中國科幻電影缺席了。這看似無傷大雅,但其實讓大眾失去了與高精尖科技聯繫的紐帶,也失去了藉助流行文化“仰望星空”的思考路徑。

這一切,在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終於有了轉機。2011年,已問世5年的《三體》獲得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長篇小說金獎,之後的幾年時間裡又連續斬獲國內外多個科幻文學的重要獎項。2015年《三體》獲得世界科幻文學領域裡堪比諾貝爾獎的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媒體的連篇累牘報導,讓劉慈欣和中國科幻文學重新進入大眾視野,劉慈欣的多部科幻小說作品的著作權價格也在2015年前後的網際網路IP熱潮下飛漲,並進入多個導演和電影公司的開發進程。

2015年的中國電影在票房和人次的增幅上雙雙超過50%,這是自2010年以來的最高增速。在市場高速擴容之際,中國電影也在巨觀層面有了新的戰略方向,希冀重工業電影的崛起來調整產業結構的呼喚給整箇中國電影工業變軌的契機。這一年,中國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與美國電影協會關於青年人才交流計畫進行到了第3期。此前在中國電影市場崛起的一批新生代電影人,包括烏爾善、寧浩以及郭帆都已參與過這個“留學計畫”,在好萊塢深度感受了先進電影工業體制的魔力。有趣的是,他們三位從美國歸來後,導演新作的計畫都指向了“高工業水準的電影”,其中的郭帆和寧浩默契地選擇了把劉慈欣的科幻小說搬上大銀幕。

從民間到官方,從題材到人才,中國電影產業自2015年後幾乎是熱切地渴望著國產科幻大片的“創世紀”……

作者簡介

朔方:創意製片人,壹娛觀察專欄作者。2010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影視行業從業十年,參與近百部電影項目開發、製作、宣發工作,專注研究影視行業發展和國產電影項目流程管理。主要電影作品:《流浪地球》《中國合伙人2》等。本書由以朔方為首的編輯團隊執筆,團隊成員具有影視、文學、科幻文化研究等行業背景。採訪了電影出品方、製作方、台前幕後演職人員,展現了電影的創作細節和故事背景的全貌,並由導演郭帆親自設計封面,監製、原著劉慈欣作序,可以說是集結了整個電影創作團隊的力量。

目錄

第一幕:冒險召喚

一支穿雲箭,千軍萬馬來相見002

“世界觀”:一張藍圖創世界025

劇本:不為“科幻”所迷,只向人物用力032

美學風格:蘇聯工業風040

概念設計不止於概念,更是設計044

預見科幻:PreViz動態故事板048

攝影密碼:光影交響詩050

“四大金剛”061

第二幕:跨越極限

導演組:瘋狂成長076

攝影組:質感的代價083

美術組:讓中國式想像成就現實093

工業的挑戰,科幻在召喚106

理想的主演,主演的理想153

第三幕:試煉之路

剪輯:二次創作的斷舍離184

後期視效:技術與美196

聲音音效:喚起聽覺記憶,給中國人的聽覺盛宴211

後期製片:重視效電影的生死考驗224

結語:主創心聲

主創最滿意的部分246

難點與挑戰249

如果能重來251

對於中國科幻電影以及《流浪地球》的期望253

導演對本書的寄語260

電影《流浪地球》“世界觀”概述261

電影《流浪地球》人物部分285

電影《流浪地球》場景部分288

電影《流浪地球》道具部分293

電影《流浪地球》自然現象部分298

電影《流浪地球》特殊名詞部分302

電影《流浪地球》編年史305

主創名單31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