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鄉

活水鄉

活水鄉為一地名,在我國河北省、湖南省以及雲南省都有同名鄉鎮,由於受自然條件影響,以及當地政策規劃不同,在發展建設方面,各個鄉鎮存在差別。

基本信息

1、河北省武安市活水鄉

概況

活水鄉(HuoshuiXiang)位於市境西北部山區。鄉政府駐活水村。面積224平方千米,人口2.33萬人(2002年)。轄36個行政村。

活水鄉活水鄉

沿革

1953年建活水鄉,1958年改公社。武安縣改礦區時劃歸涉縣,1960年劃歸武安礦區,1984年復置鄉。1996年廟上、陽鄄、馬店頭3鄉併入。1997年,面積224平方千米,人口2.2萬人。

區劃

活水鄉轄活上、口上、白王莊、宅清溝、閻莊、陳家坪、石河灣、綠樹溝、井峪、廟上、後掌、大屯、常楊莊、天陽鄄、常王莊、後仙靈、前仙靈、馬店頭、達衣岩、李家莊、台上、樓上、崑崙峪、七步溝、禁坡、大會莊、門王莊、前渠村、陽鄄、後渠、前柏山、賀家村、牛心山、秋樹坪、上店、後柏山36個行政村。

2、湖南省中方縣活水鄉鄉情概況

活水鄉位於中方縣最東部,素有中方縣“東大門”之稱,處於中方、漵浦洪江三縣(市)交界之地,東與漵浦縣黃茅園鎮相連,西與鐵坡鎮毗鄰,南與洪江市灣溪鄉接壤,北與錦溪鄉交界。境內轄霞井、王家、龍星、龍盤、蘇村、中寶山6個村,62個村民小組,共1609戶,6065人。全鄉總面積22.0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700米以上,境內以山地為主,耕地面積僅5835畝。氣候以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為主,季風性氣候顯著,夏季較涼爽,冬季寒冷。全年降雨量充沛,平均降水量為1849.8毫米,極利於農作物的生長。

活水鄉活水鄉

基礎建設

境內交通、通訊便利,312省道穿境而過,橫貫東西,村村通電話、組組通公路,並於2003年10月耗資21萬元在王家村建成移動通訊基站,鄉內大部分區域都已通手機信號,結束了以往訊息不暢通的歷史。

經濟發展

該鄉國內生產總值達7420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772萬元,工業總產值6648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426元。

雜交稻制種是該鄉農民的一項傳統產業,也是該鄉農業收入的主要來源,現已建200餘畝的雜交稻制種基地。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方面,該鄉加大力度,不斷深化山地開發,建成了以龍盤村、蘇村村為主的2500餘畝的金秋梨生產基地和以霞景村、寶山村為主的1500餘畝的大葉金銀花生產基地。

自然資源

活水鄉境內花崗石資源豐富,出產的花崗石硬度大,色澤均勻,深受客戶好評,享有“中國活水石”之美譽。現已建成兩個採石場和四個加工廠,成為中方縣四大工業小區之一,並有三家加工廠正在建設之中。另外,該鄉還蘊藏著豐富的高嶺土資源,到目前為止,勘測工作已經完成,正在著手開採的前期準備工作。

3、雲南省陸良縣活水鄉

一、自然環境

1.地理位置

活水鄉位於陸良縣東部,地處東經103°52′23″—104°1′47″,北緯25°0′56″—25°11′8″之間,跨經度9′24″,緯度10′12″。是陸良縣的邊遠山區。東與羅平相連,南與師宗相望,北與麒麟毗鄰,西分別與本縣龍海鄉、三岔河鎮、板橋鎮相接。全鄉國土面積202.35平方公里,東西最大橫距18公里,南北縱距15公里,鄉政府所在地距縣城43公里。

2.地形地貌 

活水鄉活水鄉

全鄉地勢高低不平,境內海拔相差較大,最高海拔2345.17米,最低海拔1856米,平均海拔1985米。境內山脈南北走向,形成岩溶丘原峰叢和較大陸地,為喀斯特地貌。全鄉土壤以紅壤、褐土、沙土為主,適宜種植烤菸、玉米、洋芋、蘿蔔、魔芋、小雜糧等。全鄉主要種植烤菸、玉米、洋芋,屬典型的農業鄉鎮。

3.水文及水資源

境內雨量充沛,但溶斗、溶洞較多,蓄水困難,地表水缺乏。河流有流經沙鍋村、石槽河村長10公里的小河和流經活水村、黑木村的篆長河,但水位較低,且距離村莊較遠,人民生產生活用水主要依靠小水窖、小壩塘,水資源總體匱乏

4.氣象條件 

全鄉屬溫帶季風氣候,全年日照1929.3小時,太陽總輻射124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氣溫12.5℃,年平均降雨量1200—1500毫米,無霜期230天,具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日照較長、熱量充足,雨量充沛、降水集中,雨熱同季、乾濕分明的特點。自然災害主要為霜凍、低溫、乾旱、冰雹等。

5.資源概況

(1)土地資源

全鄉土地總面積20235公頃(303525畝),人均0.9公頃(13.5畝)。有耕地面積52670.45畝,占土地總面積的17%,人均耕地2.4畝。基本農田保護面積26939畝,占土地總面積的8.9%;林地面積203361.75畝,占土地總面積的67%;鄉村村莊用地5463.5畝,占土地總面積的1.8%;交通用地2640.7畝,占土地總面積的0.87%;水域水利設施占地1214.1畝,占土地總面積的4%;其它用地38174.5畝,占土地總面積的12.6%。

(2)森林資源

境內林地分布均勻,林地203361.75畝,占土地總面積的67%。其中有林地90497.98畝,占林地總面積的44.5%;疏林地62025畝,占林地總面積的30.5%;宜林地5088.77畝,占林地總面積的25%。

(3)礦產資源

境內石槽河、沙鍋村村委會有豐富的煤炭資源,探明儲量為4100萬噸。有豐富的石料建築用材,現有採石場1個。

(4)文物古蹟、風景名勝旅遊資源

文物古蹟、風景名勝旅遊資源主要有滇、桂、黔邊縱三支隊後方醫院遺址、紀念碑,陸良縣臨時人民政府舊址。(5)人文資源有獨具魅力的“回族”、“彝族”等民族民間節日,能歌善舞身著盛裝的少數民族的廣泛參與所營造的獨有的民族文化氛圍,不僅品位高,而且壟斷性強,堪稱人間瑰寶。陸良縣活水鄉活水村文體活動中心

二、人口與社會經濟概況

活水鄉轄7個村委會、47個自然村、63個村民小組,設黨總支7個,黨支部39個,現有黨員540名。全鄉總戶數6165戶,其中農業戶5733戶,非農業戶432戶。總人口22524人,其中農業人口21511人,占總人口的95.5%;非農業人口1013人,占總人口的4.5%。18歲以下人口7433人,占總人口的33%;18歲至65歲的人口有13740人,占總人口的61%;65歲以上的有1351人,占總人口的6%。全鄉有農村勞動力13515人,其中國小及以下文化程度8109人,國中文化程度4460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946人。在農村勞動力人口中,從事農業生產12299人,占91%;從事交通運輸業68人,占0.5%;從事工業建築41人,占0.3%;從事商業貿易320人,占2.4%;勞務輸出513人,占3.8%;其他274人,占2%。人口密度111.3人/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長率6.5‰。

2005年,全鄉實現經濟總收入12208萬元,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2558元,經濟收入主要來源種植業、畜牧業。種植業中烤菸生產種植面積29590畝,實現產值3670萬元,占總收入的30%;蔬菜生產種植面積2955畝,實現產值183萬元,占總收入的1.5%。全年糧食播種面積45484畝,平均單產229公斤,糧食總產1040萬公斤,共實現收入1352萬元,占總收入的11%;人均有糧462公斤。畜牧業收入3456萬元,占總收入的28%;林業收入151萬元,占總收入的1.2%;其他產業實現產值3396萬元,占總收入的28.3%。
三、基礎設施狀況
近幾年來,鄉黨委、政府堅持“圍繞增收調結構、突出特色求發展、依靠科技增效益”的原則,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完成6000畝菸農田水澆地建設,中低產田改造10000畝。興建、修復蓄水壩塘、灌溉設施56個。狠抓山區小水窖和沼氣池建設,累計建成小水窖1300個,沼氣池1800個,極大地改善了廣大民眾生產生活條件。加強交通、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在實現村村通公路的基礎上,對鄉村公路進行改造和修復,鄉、村交通狀況得到了較大改善。積極協調啟動農村電網改造,切實有效減輕了農民電費負擔。通信網路覆蓋全鄉,程控電話用戶達到了360戶,行動電話2400戶,電話普及率達6%。全鄉有線電視網路基本形成,廣播覆蓋率達100%,電視總人口覆蓋率達60%。有初級中學1所,完全國小7所,自然村國小31所,共有111個班級,在校學生2930名,教職工178人,學齡兒童入學率98%。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