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背村

洋背村

洋背村位於東石鎮東石圩北部,離東石鎮駐地8公里。洋背村西部與河頭鎮毗鄰,東部山林和靈水村鰱鯉塘山林相連,南面是錫水村,北面與上舉鎮畲腦村相鄰。轄岌腳下、營盤子、新店子、大畲尾、石子額、上儒、下儒、黃泥丘、田心、竹園、新洋背、坪上、沙背、石輝坑、洋背崗、馬路下、高橋、上壩、下壩共19個村民小組。有丘、曾、李、吳、林五姓人共居,485戶,2105人。漢族,講客家話。相傳林姓人進入該村時房屋建在一座羊形山背部,稱羊背崗,至今仍是林姓人聚居之地。後人把“羊背”演變成“洋背”,洋背村名由此由來。

基本信息

廣東省平遠縣東石鎮洋背村

洋背村有耕地1665畝,農產水稻、花生、黃豆、玉米等。該村水果面積1300多畝,其中三華李1000畝,年產80萬斤以上。洋背三華李已成品牌,外銷湖南等地。農民人均收入3977元。

縣道東石――仁居、上舉線經過洋背村,交通方便,近年建有2公里水泥路面村道和縣道相通。

洋背村地下礦藏有石灰石、褐鐵礦、鉛鋅礦,其中石灰石儲量大、品位高,有3個石灰石採石場規模較大,所採石灰石供縣內幾家水泥廠生產水泥。

洋背村尊師重教,辦有國小一間。洋背村人吳倚滄,民國16年任南京政府代理中央執委組織部長,其弟吳任滄曾任國民政府中央信託局長。

洋背天主教學始建於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後由法國神甫賴加祿、美國神甫樂德充逐年增加建築,教堂占地1138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念經堂、祖父樓、姑娘樓,念經堂為古羅馬建築。文化大革命期間原教堂被毀。1988年後由部分教友集資在原址重修了簡易教堂。

洋背村信息通道

【岌腳下】全名“三斷岌腳下”三斷岌全長1.5公里,是舊時通往縣城的官道,岌下道旁有一天然的三級石階,定名為“三斷石”,三斷岌因而得名,村委會北,距3公里,曾姓22戶103人,清初從外地遷來,已18代了,以農業為主,耕山種果為副。

【營盤子】村委會北,距3公里,地處半山腰一平坦地,形如盤子,據說清初曾有軍隊在這裡紮營後而得名,住曾姓13戶57人,已傳至第18代,以耕田管山為業。

【新店子】通往縣城的老路上,1910年左右,糶米崗林錫爾在這裡建店鋪開一伙食店,在當地為新開店鋪而得名,住林姓14戶57人,已傳至4代,以耕田種果為主。

【大畲屋】地名來歷不詳,村委會北,距3公里住曾姓14戶59人,至今已傳至24代,何處遷來不詳,乾旱,村民以種田耕山種果為業。

【石子額】村委會西北,距3公里,地處半山腰,土地沙石多而得名,丘姓30戶129人,祖先從蕉嶺遷至仁居,第十五世祖再遷到此定居,現已是25代了,水資源較缺,村民以耕田管山種果為業。

【儒者樹】村委會北1.5公里,原名鋪下,後有一棵大樹被雷擊死,後來稱為雷打樹下,解放初期為文雅起見,更名儒者樹,丘姓42戶114人,始祖蕉嶺,後遷仁居,再遷至這裡定居已25代了,以農業為主,地乾旱,舊有民謠:“雷打樹下系閒衰,三荒四月燥泥灰,早番兩造禾割,馬牲生仔公乳吮”。在鄉間傳頌。

【黃泥】村委會北1.5公里處,土質為純黃泥故名,住曾姓40戶200多人,明末清初遷來已是18代了,地下有石灰石,築窯燒石灰已近百年歷史,今已辦有採石場,供縣內水泥廠制水泥原料,村民以耕田、種果為生。

【田心】村委會北距1.5公里,住房居田塅中間而得名,吳姓25戶105人,明末清初從江西遷來,已傳到20代,村民以農業為主,兼種三華李,沙田柚等為副業。

【竹園下】村委會北1.5公里,這裡過去綠竹成林而得名,李姓22戶95人,舊為劉姓所居,後劉氏遷往上舉小畲定居,此處為李代所代,村民以種田、種果為生。

【新洋背】村委會北1公里,有多間店鋪,現有李姓25戶112人,分竹園下同一祖宗,以耕田種果為業,這裡是通縣城古道,是繼洋背崗街之後建成的小街道,故稱“新洋背”。

【沙背】村委會東北1公里,地處白沙壩旁而得名,吳姓25戶120多人,清代開居,已傳至16代,以農業為主。

【坪上】村委會西北距1公里,吳姓22戶110人,清代開居,已傳至16代,以耕田為主,兼種沙田柚、三華李、茶葉等。

【石灰坑】別名石輝坑,村委會西1公,林姓45戶180人,明末從福建上杭遷來,已傳至25代,這裡盛藏石灰石,歷代在這裡建廠燒石灰,故名石灰坑,村民以農業主,這裡過去有建造精美的天主教堂一座,美國、德國傳教神傅曾在這裡居住過。解放後驅逐出境,教堂於六0年前後被拆,近年復建小型簡單教堂於此。

【洋背崗】地名由來不詳,村委會南0.5公里,這裡過去是通往縣城古道,有多間店鋪,又名“洋背街”住林、吳兩姓32戶119人,皆於明末清初遷來,村民以農業為主,地下多石灰岩,現仍在開採運往縣內各水泥廠為制水泥原料。

【高橋】村委會東南方距1公里,地處洋背河東,過去此處跨河建橋,故名高橋。這裡住吳姓55戶278人,清朝初從外地遷來定居,已傳至16代,以農業為主。

【壩子裡】村委會東南1.5公里,明末清初吳姓遷來定居,已是第十八代開居前是一片沙壩,故名壩子裡,以農業為主。

【馬頭山】村南1.5公里,地形如馬頭而得名,五十年代前無人居住,六0年左右,潮汕遷移戶歐克威在這裡搭棚種菜為生。繼建房,後由壩子裡吳姓逐步遷來,形成新的居住點,現已有12戶66人,以農業為主[1]。

浙江省雲和縣崇頭鎮洋背村

村容村貌

洋背村位於雲和縣西部,是崇頭鎮東大門.全村於1964年因建造新安江水電站移遷而來,是個純移民村.現有125戶,406人.40多年來,洋背人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精神,使一個土地貧瘠,生活窮困的村莊變成花果山莊.通過村莊整治,村容村貌喚然一新.是省村莊整治示範村.由於村莊整潔,環境優美,是開辦農家樂的好地方,十幾家農家樂相繼開辦營業。

村容村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