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縣皮影戲

洋縣皮影戲

作為陝西的一種地方影戲,其個性非常鮮明,與眾不同。它的語音完全為洋縣地方語音,未受任何外來文化的浸淫,它的唱腔呈現出漢水文化獨有的特點,和陝西其它地域的影戲相比,它的表演則更顯得靈活自如,惟妙惟肖。它有著傑出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科學價值,它為研究漢水上遊歷史沿革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並為研究這一地域地方戲曲的發展史和演變規律提供了途徑。洋縣皮影的音調、板式結構,不雷同任何一種民間戲曲。

簡介

陝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二批省級保護項目名錄

洋縣皮影陝西省地方碗碗腔燈影戲之一,其分布於洋縣城鄉。

..

洋縣皮影由陝西關中傳入,清代乾隆元年(1763)形成,乾隆之後進入流行期,清末民初為鼎盛時期,上世紀六十年代衰落,八十年代恢復。從形成至今已有270多年歷史,傳承者57人。
作為陝西的一種地方影戲,其個性非常鮮明,與眾不同。它的語音完全為洋縣地方語音,未受任何外來文化的浸淫,它的唱腔呈現出漢水文化獨有的特點,和陝西其它地域的影戲相比,它的表演則更顯得靈活自如,惟妙惟肖。它有著傑出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科學價值,它為研究漢水上遊歷史沿革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並為研究這一地域地方戲曲的發展史和演變規律提供了途徑。洋縣皮影的音調、板式結構,不雷同任何一種民間戲曲。其道白吐字清楚,行腔圓潤,能夠滿足不同層面觀眾的文化需求,能使人們得到較多的藝術審美享受。洋縣皮影樂器的不同的定弦方法使洋縣碗碗腔音樂和諧悅耳;洋縣皮影底子(影戲人物)和道具做工精細,便於操作,充滿了科學元素。所有這些都為其他戲曲藝術的
發展提供了借鑑。
洋縣皮影社會認可度高,民眾喜聞樂見,它表現了人民民眾很強的文化創造力,它在整個陝西民間藝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陝西優秀的民間文化遺產。

歷史淵源

洋縣皮影屬地方民間戲曲藝術形式之一,自清乾隆(公元1736)元年從關中傳入洋縣境內,清末民初已達鼎盛時期,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逐漸衰落,八十年代開始恢復,直至二十一世紀步入搶救、保護、振興階段,從形成至今已有270多年歷史。
清乾隆(公元1736)初年,洋縣白石人劉氏從關中逃難皮影藝人綽號“攔盤”手中學得民間皮影演唱藝術,並依附其家庭班社開始演出活動,數年後,洋縣貫溪華、王、何、吳四家皮影班社相繼問世。
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陝西著名戲劇家李芳柱(李十三),任洋縣儒學訓導時將關中碗碗腔皮影劇目帶入洋縣,在貫溪華家皮影戲班演出改良並注入洋縣方言,隨後,華生新班社先後同石槽王文興班社和萬家嶺雍朝傑班社聯手到漢中,關中等地演出,取外地弦板燈碗腔以及地方
..

民間音樂之長,完善自身曲調,其唱、白吐字歸韻以洋縣方言為主,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詳縣皮影戲這一劇種.
清道光(公元1817)年間,洋縣華家與石槽王家、萬家嶺雍家以及黑峽張家和小江李家等皮影戲班相互傳遞唱本,經鹹豐,同治時期的不斷發展,到光緒年間,洋縣民間皮影藝術的發展已是最盛時期。全縣有皮影戲班48個,分布於洋縣30多個鄉村,每逢節日會戲,多家班社匯集一起,演出規模空前,他們相互竟技賽藝,使這一民間藝術形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提高。 清末民初,本劇種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和創新,洋縣皮影戲班最佳化組合為28家。農事稍閒,班主們就開始接“把式"出外唱戲。其活動範圍多在漢個、南鄭、西鄉、城固、佛坪、寧陝等地,偶爾也去關中一帶演出。
解放前夕,兵荒馬亂,拉兵拉夫,物價暴漲,民不聊生,致使洋縣皮影班社紛紛解體,箱主和藝人逐年減少。
新中國成立之後,於1956年成立了洋縣燈影腔皮影專業劇團,使這一瀕危劇種將以延續。
二十世紀60年代,洋縣皮影劇社成立。待到80年代初,健在的皮影老藝人已廖無幾。為了拯救這一古老民間戲曲劇種,洋縣文化館在搶救挖掘有關資料的同時,於1984年特意招收了6名青年演員,組建起洋縣燈影(皮影)腔劇團,並聘請僅存老藝人帶徒傳藝,使其後繼有人。
1986年後,燈影(皮影)腔劇團青年班主何寶安及部分青年皮影演職人員赴漢中地區民眾藝術館匯報演出之後,應邀漢台區武鄉鎮演出,分別兩次應邀漢中民俗園參與展演活動。在此期間,多次到四川成都、城固、西鄉及佛坪等地參加廟會、節日慶典演出活動。
1990年,洋縣皮影劇團則以龍亭、貫溪為基地,聯絡石槽等皮影班社演員,依據市場演出信息,或獨立或聯合或以“搭班子”的形式參與各種演出活動,年演出場次200餘場。
1995年秋,日本出雲市作家同漢中友協及市縣文化部門有關領導來洋縣觀看皮影戲演出,併合影留念。
2003年,西安皮影社社長楊飛夫夕刁和日本稻田大學戲劇系研究員“稻葉明子”小姐專程前來洋縣觀看皮影戲演出。
2004年冬,陝西電視台“農家大院”拍攝組,以洋縣民間皮影藝術為背景,拍攝春節專題電視節目。同年,洋縣皮影藝術被陝西省文化廳命名為“洋縣皮影藝術之鄉”。
2006年,洋縣民間皮影列入洋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進行蒐集整理、登記造冊,收入洋縣文化館民間藝術檔案,我們正在為爭創省市級品牌而不懈努力。

基本內容

洋縣民間皮影(燈影)戲是民眾喜聞樂見的綜合性民間戲曲藝術形式之一。其表演形式與木偶相似而不相同,它有戲箱輕巧人員少的特點,每個班社5—6人即可演出一本戲。藝人分王為四大類:一、簽手,二、攔門,三、笛手,四、坐槽,以上稱其為“四柱”。他們大都一專多能,吹、敲、拉、彈、唱,門門精通。操作影人的簽手兼唱,敲鼓的攔門兼胡琴伴奏或碗、板敲擊;吹笛子的兼嗩吶、海笛;坐槽的兼伴奏胡琴等。被簽手所操作的影人為牛皮或驢皮製作,影人角色分生、醜、淨旦四大行當,雕刻精緻,造型逼真。影人肩部用一竹籤支撐其全身,雙手處各有一根簽子,簽手通過這三根簽子操作,使其影人表演走馬乘船,戰地斯殺,以及行走坐臥等動作。另有用牛皮雕刻的宮殿、帳營、亭台樓樓閣、車馬轎船以及花鳥蟲魚和飛禽走獸等布景道具點綴其中,色彩鮮艷,情景交融,引人入勝。
..

演出形式簡單,所到之處就地取材。一張方桌上放置一台拌桶,四角用竹桿或栓子搭建一個小舞台,台口張起生絲製成的“亮子”(紗幕),後麵點燃油燈,通過光線投影原理,將其近貼於“亮子”上的影人呈現給觀眾。簽手根據不同角色操作其動作,加至優美地鏇律和婉轉纏綿的唱腔,高台教化,寓教於樂,很受民眾歡迎。
洋縣皮影戲的音樂屬板式變化體。它包括唱腔、呤誦調、擊板和曲牌四部分,它的唱腔有規整的一板三眼的“慢板”,有一板一眼的“二六板”,又有板無眼的“緊二六”,還有無板無眼的“滾白”等。唱腔中的數板和部分韻白屬吟誦調;擊樂有鬧台鑼鼓、板頭擊樂和動作擊樂。曲牌音樂包括嗩吶曲牌和絲弦曲牌。從音樂本身規律看,它與關中道情、戶縣燈碗腔以及商洛道情在板腔骨架結構、鏇律音型等方面有著內在的血緣關係,同時也吸納了漢中音樂音調以及漢調桄桄戲中的某些擊樂鼓點和民間樂曲中的個別嗩吶曲牌,然後按自己的語言特點和戲曲需要加工改制。洋縣皮影腔集各家之長,融會貫通,經過200多年的發展演變,進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音調和板式,使其具有濃郁地地方特色。洋縣民間皮影戲的傳統劇目有《花柳林》、《竹林會》、《葵花鏡》、《蛟龍駒》、《九連珠》、《誅妖劍》、《洞庭源》、《紅蓮燈》等,大都是人物眾多,故事情節曲折的傳統戲,以敘述故事見長。歷史題材方面的劇目也占一定比例,如《昭君和番》、《秦段爭親》等,同時也上演一些反映舊時代生活的小戲,如《當櫃箱》、《女賢良》等。
洋縣民間皮影戲所演劇本與流行於漢中區域的漢調桄桄,漢調二簧等劇本幾乎無一相同,即是劇目名稱相同,其內容和唱調卻有很大的區別。尤其是唱腔的板式和鏇律。因此,洋縣皮影戲不僅有它的地域性亦有它的獨特性。
洋縣民間皮影演出劇目內容有漢代以前的劇目26本,漢至晉41本,唐至五代39本,宋代27本,元代16本,明代44本,清代24本,總計217本(折)。

基本特徵

洋縣民間皮影戲,經過近300年的傳承和發展,已形成下列主要特:①歷史承傳久,普及面廣,不論從內容到形式尚具廣泛性特徵;②它伴隨著民俗活動產生和發展而形成對民間藝術的依存性特徵;③長期參與民間慶歲、節日慶典和廟會活動,且具參與民間活動的程式化特徵;④其音調清新明快,雅俗共賞,鏇律優美,唱腔婉轉纏綿,不僅繼承於該藝術形式之特點,又有道情、民歌曲調之滲透,既有民間桄桄、二簧戲、音樂之吸收,亦有民間嗩吶曲牌和絲弦曲牌之借鑑,且具民間藝術多元化之特徵;⑤人員少,戲箱輕便,舞台小巧,就地取材,演出形式簡單,具有靈便性之特徵;⑥劇目內容豐富多彩,故事情節曲折離奇,影人造型逼真,具有觀賞性之特徵;⑦演出態度嚴謹,配合默契,操作影人嫻熟,技藝精湛,影中情舞鑼鼓聲,燈下演繹千古情,天籟之韻聲聲婉,雙簽對舞百萬兵。具有詩情畫意的藝術性之特徵;⑧其音韻、道白以及音樂板式的變化等地方特色濃郁,具有獨特的地域性之特徵;⑨高台教化,古為今用,倡導文明,寓教於樂,因此,具有時代性之特徵。

相關器具與製品

影人(即劇中角色)系牛皮或驢皮炮製雕刻而成,通高33厘米。製作工序:
(1)把選擇好的牛皮用水浸泡後,將皮內油膩刮淨。
(2)按其雕刻內容裁好牛皮,將裁好的牛皮攤在圖譜上用鉛筆描畫。然後用熱毛巾裹住敷軟,即用刀具精雕細刻。
(3)刻完放在竹笆上蒸15分鐘後,再將牛皮用木板壓平整,用砂紙擦光,塗色。
(4)塗色後用雞蛋清罩面,再將零部件組裝成形,用牛皮線串連,晾乾即可。布景道具製作亦同。
製作工具:園、方、半月、斜刀、平口刻刀、銼、鑿等80餘件。
簽子:長20厘米,細竹子製成。
亮子:高80厘米,寬200厘米,質地為生絲。
管弦樂器:笛子、嗩吶、海笛、板胡、二胡、三弦。
敲擊樂器:暴鼓、戰鼓、小鑼、勾鑼、馬鑼、板、鈸、燈碗、梆子。

演出劇目有:

《花柳林》《九連珠》《聚魂瓶》《蛇蠍洞》《洞庭湖》《雙鳳釵》《紅蓮燈》《審明閣》《誅妖劍》《竹林會》《二度梅》《清江渡》《鸞鳳橋》《忠烈會》《萬福連》削嗣荒洲》《西遊記》《月霄劍》《葵花鏡》《九松亭》《福壽圖》《九蓮燈》《飛龍策》《百官圖》《玉墜梅》《花田錯》《秋風扇》《會風扇》(下本)《苦節圖》(上下
..

本)《雙龍扇》(上下本)《大鵬山》(上下本)《蛟龍駒》(上下本)《烏雲咋》(上下本)《孟麗君》(上中下本)《劉金進瓜》《秦段爭親》《安安送米》《四花玩燈》《鸚鵡搬兵》嵌香山還願》《唐王游月宮》《陳香劈華山》《康熙征北塔》《王昭君和番》《呂成龍訪方山》《花蛇鬧長安》等。

傳承譜系

劉培榮(1883—1963年),男,陝西洋縣白石鄉人,兒時家貧,不識字,青年時代刻苦自學已達到能讀會寫。後師從當地秀才劉元吉之父學唱皮影戲,很快成為攔門,捉簽的能手,吹、拉、彈、唱樣樣精通的“全把式”。他舞台作風嚴謹,對待觀眾熱情,所領班社演出時,演職人員不足六人不開戲,深得觀眾信賴和愛戴,是最有成就的老藝人之一,授業弟子劉培基、何俊賢等人,其兒子劉金貴也從他學藝,繼承皮影藝術行業。
華振乾(工884—1958年),男,陝西洋縣華家村人,出身燈影世家,自幼從父學藝,主攻文武場面,笛子、嗩吶、胡琴等樣樣精通。最擅長攔門,還兼唱木偶漢調桄桄戲,授業弟子劉金貴、黃成善,其子華生新也跟他學藝,深得門內家傳。
1956年,他首批加入洋縣專業皮影劇團,成為本劇種承前啟後做出重要貢獻的老藝人之一。
雍建元(1982——1976),男,陝西洋縣石槽萬家嶺人。自幼耳聞目濡,隨叔父雍可景學藝,基本功紮實,主攻唱手,吐字清晰,聲腔嘹亮。曾領戲班活動於關中地區各縣,授業弟子黃正理和兒子雍居中等,是皮影著名老藝人之一。
雍建邦1894—1977年),男,陝西洋縣石槽萬家嶺人。雍建元之堂弟。該雍出身皮影世家,自幼跟祖父雍朝傑,父親雍可景學藝,深得祖傳絕技,主攻簽手。由他操作的影人騎馬征戰生龍活虎,栩栩如生。晚年雖雙目失輝,仍能憑多年之經驗操作影人,參與演出,其簽手技藝之高,無人倫比。其孫雍文秀、雍文才繼其遺志,後繼有人。
王維鑫(1903-1986年),男,陝西洋縣石槽王灣人,藝名誠誠,該王七歲隨父王國順學藝,十歲捉簽演出,專攻簽手技藝,諸如武將征戰,提槍跨馬等高難技藝動作,左右逢源,動作自如。操作文旦影人,更是其特長,頭、手、身、段、行、走、坐、臥動作細膩,且有獨到之功夫。對各大本戲眾多影頭非常熟悉,“揀頭”又準又快。年過八旬仍翻山越嶺鋤口演出活動,深受農民民眾愛戴。
何俊賢(1910-1984年),男,陝西洋縣白石鄉王莊人,他自幼家境頗好,在外祖父家念過十年私塾,古文功底紮實。20歲師從當地藝人劉培榮學藝,尤其對劇中人物思想感情理解、體驗深刻,把握人物性格準確。其唱腔、道白處理的恰到好處,觀眾愛看愛聽他的戲文,頗受民眾歡迎。
該何一生酷愛皮影藝術,臨終時仍念念不記對這門古老藝術的振興。
..

黃正理(1919-1990年)男,陝西石槽三里河人。青年時師從宋克東學刻影人技藝,刻得影人,刀工精緻,著色明快。是洋縣唯一的皮影雕刻老藝人。20歲時,又師從雍建元學唱皮影戲,由於他刻苦勤奮,技藝進步很快。他舞台動作嚴謹,一絲不苟,聲腔圓潤宏亮,深得觀眾好評。
1956年,加入洋縣專業皮影劇團,為培養棚種專業演員做出了極大貢獻,屬承前啟後皮影藝人之一。
黃成善(1917—1988年),男,陝西洋縣石槽三里河人。自幼家境貧寒,酷愛器樂演奏,通曉漢調桄桄、秦腔文場伴奏。
1956年,加入洋縣專業皮影劇團,從師蘇忠德、華振乾深造伴奏技藝,由於業餘功底較深,經師點化後如虎添翼,不但文場伴奏功夫過硬,嗓音也很出色,聲情並佳,是較有影響的皮影老藝人之一。
劉金貴(1914-1986年),男,陝西洋縣白石鄉人。自幼隨父劉培榮學藝,主攻擊樂,攔門、坐槽、簽手和唱手,門門精通,尤以敲擊燈碗為最,節奏變化多端,生動明快,優美動聽。後來隨洋縣八里關鄉木偶劇才團演出,對漢調桄桄各種擊樂鼓點也較為精通。
該劉為人誠實,民眾稱他“劉老貴”。
華生新(19312006年),男,陝西貫溪華家村人,出身燈影世家。自幼隨父華振乾學司鼓技藝,也對攔門技藝精深。60年代任村黨支部書記多年。通曉鼓點多種套路。
雍居中(1935——),男,陝西洋縣石槽萬嶺村人。生於皮影世家,八歲隨父雍建元學藝,主攻文場笛子、嗩吶、胡琴,兼武場攔門、坐槽。任村會計多年,仍不忘記祖傳技藝,經常參與皮影演出活動。為搶救和繼承洋縣皮影藝術,精心培養青年學員,貢獻較大。亦為本劇種承前啟後的老藝人之一。
雍念德(1944——),男,陝西洋縣石槽萬嶺村人。14歲從雍建元學藝,後又隨兄雍念生學文場樂器伴奏。該雍戲路寬,擅長演唱各類不同行當角色的戲文,音色富於變化,嗓音清越嘹亮,聲情並生。在搶救皮影藝術、培養青年演員方面,做出了一定貢獻。
雍文秀(1943——),男,陝西洋縣石槽萬嶺村人。出身燈影世家。從小隨祖父雍建邦學藝,文武場面兼通。尤擅長簽手技藝,操作影人得心應手,功底深厚。
該雍在搶救、保護皮影藝術、培養後備力量方面熱心積極,貢獻較為突出。
洋縣龍亭杜村皮影劇社箱主:蔡善存
蔡善存,男,漢族,現年60歲,國小文化程度,出生於1947年5月25日,籍貫陝西洋縣。家住洋縣龍亭杜村六組,現為洋縣龍亭杜村皮影劇社班主。
該蔡皮影世家出身,其祖父蔡金魁在清鹹豐木年就從事民間皮影藝術,並置皮影戲箱,死後將其遺留後人。1964年蔡從師皮影老藝人王維鑫學藝,同時,又拜皮影老藝人黃正理學刻影人技術。1979年,蔡陸續增添簽子50把,影頭300多頂,以及樂器等,組建了洋縣龍亭杜村皮影劇社,對外開始皮影演出活動。
該蔡生於農村,以半農半藝為生,農忙季節務農,農閒出外唱戲。演出區域較為廣泛,除在本縣各鄉村巡迴演出外,還到西鄉、寧陝、佛坪、城固、南鄭、勉縣、太白、關中等地參演,由於技藝精湛,深受觀眾好評。他吹、拉、彈、唱門門不擋,人稱“全把式”。不僅自己喜愛,還教會了兩個兒子。他說,皮影這門藝術絕不會在他手裡失傳。
蔡家皮影劇社平時演出歷史劇目60餘本(折),有晉朝戲《葵花鏡》、漢代戲《昭君和番》、唐代戲《劉全進瓜》、宋朝戲《花柳林》、明朝戲《四花觀燈》、清朝戲《征北塔》等。
洋縣燈影腔劇團箱主何寶安:
..

何寶安,男,現年45歲,漢族,國中文化程度,出生於1965年12月,箱貫陝西洋縣。家住洋縣貫溪鎮平溪村三組,系洋縣燈影腔劇團箱。
該何1974年到1978年在於溪國小讀書,1982年畢業於洋縣貫溪中學。年秋到洋縣建築公司拜師學習木工技術。
1984年秋,考入洋縣文化館組建的洋縣燈影腔劇團培訓學習。隨後,一行6名青年學員被送往洋縣石槽鄉萬嶺村皮影劇團拜師學習皮影表演藝術及樂器演奏技能。1985年春隨班學習演出參與笛子伴奏。年底,在老藝人雍居中師傅的指導下,該劇團單獨正式對外開展演出活動。
隨著市場經濟不斷推進,該團以個人承包方式走向市場,何寶安擔任箱主。1986年,何帶領洋縣燈影腔劇團青年演職人員到漢中市民眾藝術館匯報演出,還分別去漢中市武鄉鎮以及漢中市民俗園參與節日慶典活動。
1995年至2007年之間,他繃分別接待省、市縣有關部門領導以及文化同仁和日本出雲市作家“原隆利”先生、日本稻田大學戲劇系研究員“稻葉明子”小姐,同時還接待了西安德慶皮影社社長楊飛夫婦一行,相互交談民間皮影藝術傳承和發展情況,併合影留念。
何寶安年輕好學,吃苦耐勞,紮根民間,面向社會,帶領劇團先後到城固、漢中、西鄉、勉縣、佛坪以及四川成都等地巡迴演出,參與節日慶典和廟會演出活動。十多年來,為人民民眾演出4000餘場,客群面10萬人次。內容豐富多彩,深受民眾喜愛。

主要價值

洋縣民間皮影藝術,在整個陝西民間藝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漢中乃至陝西民間優秀文化藝術中的寶貴財富,它有著傑出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科學價值:
①歷史價值:洋縣皮影從清乾隆年間承傳發展至今,歷史悠久它為研究漢水上遊歷史沿革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並為研究這一地域地方戲曲的發展和演變提供了研究的途徑。
②文化價值:洋縣皮影形式獨特,內容豐富,尤其該劇種的音調、板式結構,不雷同任何一種民間戲曲藝術形式,藝術感染力強烈,音調扣人心弦,酣暢淋漓,使人賞心悅目。其道白吐字清楚,字字入耳,聲情並生,行腔圓潤。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它能夠滿足不同層面觀眾的文化需求,使他們得到藝術審美享受。
③科學價值:洋縣皮影樂器的不同的定弦方法使洋縣碗碗腔音樂和諧悅耳;洋縣皮影底子(影戲人物)和道具做工精細,便於操作,充滿了科技元素。所有這些都為其它戲曲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借鑑。

瀕危狀況

多年來,洋縣民間皮影藝術雖受到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文化部門也做了大量挖掘、搶救和保護工作,但仍存在下列具體問題:
一、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大量高科技現代化藝術商品走進千家萬戶,傳統的藝術形式在人們心目中日趨淡化,其欣賞水平的提高和欣賞觀念的轉移,搞民間文化藝術的對自己所從事的傳統藝術行業失去了信心,加至設施老化,藝不養生,資金匱乏,該藝術門類處於自生自滅狀態;
二、民間皮影老藝人相繼謝世,現存者已年過古稀,加之青年人不僅對此門藝術不感興趣,且不願承傳,後繼乏人;
三、受多元化藝術的衝擊,觀眾面逐年減少;
四、該門藝術缺乏投資,再生功能受制,導致觀念陳舊,設備陳舊,缺乏品牌意識,不能與時俱進,造成傳統藝術資源浪費。
上述種種原因,使洋縣皮影瀕危。

保護計畫

已採取的保護措施
一、早在上世紀80年代,洋縣文化主管部門及縣文化館就組織人力、物力對洋縣民間皮影藝術進行了摸底調查整理王作,初步了解了洋縣皮影藝術的歷史淵源及發展狀況;
二、1984年,洋縣文化館組織成立了洋縣燈影腔劇團,並招收青年演員6名,集中培訓,聘請皮影老藝人王維鑫、雍居中等對其傳授有關技能,解決後繼乏人的問題;
三、1989年,由縣文化館音樂於部專門下鄉走訪、調查民間藝人,並蒐集整理相關資料,將民間皮影音樂部分編撰成稿,收入《洋縣戲曲音樂集成》一書;
四、每逢春節期間,洋縣文化館都要組織一次洋縣皮影戲展演活動。並利用媒體加強對其宣傳力度;
..

五、洋縣文化館每年召集一至三次民間皮影藝人座談會,掌握演出情況和人員更迭情況,座談了解皮影藝術承傳、發展狀況以及所存在的問題;
六、市縣文化部門為洋縣民間皮影班社,提供演出信息,溝通演出渠道,聯繫演出場所,拓展演出市場。多次推薦參與社會演出活動,提高洋縣民間皮影藝術的知名度。
資金投入情況
一、1998年洋縣文化館投入3萬元資金蒐集、整理有關資料,組織專人編寫刊印洋縣民間皮影音樂集成;組織成立了洋縣燈影腔劇團,招收學員,聘請老藝人,集中培訓;購置戲箱以及舞台設備等。
二、為了洋縣民間皮影戲的生存、發展,上世紀80年代初,洋縣龍亭杜村蔡善存,自籌資金2000餘元,添置戲箱,購買牛皮自做影人頭200多頂,簽子28把,管弦及打擊樂器兩付,招聘名老藝人,培養學徒,成立了皮影班社。
三;何藻安承包劇團之後,籌資8000元,添置舞台設施,購買相關樂器和一輛三輪摩托,基本解決了出外演出運輸問題。
四、縣上有關部門提供演出信息等,使其增加收入。

保護內容

為了保護洋縣民間皮影藝術,制訂其保護方案和實施細則以及五年保護計畫,提交縣政府辦公會議研究批准,由縣委、縣政府發文,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和廣電、文化部門督導執行,漢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及有關部門檢查督促。
..

(一)靜態保護:①進一步全面細緻地開展普查工作,徹底摸清其形成發展的歷史沿革以及皮影藝術現狀和老藝人生
活、生存狀況;②把普查所有資料,認真篩選後歸類存檔,建立電子文本檔案;③對其資料深入研究,將研究成果編撰成文,匯集成冊;④尤其對具有歷史、科學、藝術價值較高的資料,如:傳統劇目、影人雕刻、音樂板式等,要重點加以保護。(二)動態保護:①大力扶持貫溪、龍亭兩個皮影班社,幫助他們積極籌措資金,更新演出設備,拓展演出市場,增力口演出收入;②加大資金投入,積極培養民間皮影藝術綜合性人才;③編寫民間皮影藝術教材,培養青年一代對洋縣民間皮影藝術的興趣和愛好,使其成為皮影藝術表演的熱心觀眾;④在旅遊景點開闢洋縣皮影戲展演廳,同時出刊洋縣民間皮影藝術叢書,將影人製作成旅遊紀念品,擴大對外宣傳;⑤組建洋縣民間皮影藝術培訓基地,定期培訓,力爭恢復洋縣原有的民間皮影藝術隊伍;⑥強化品牌意識,營造保護氛圍,廣泛開闢洋縣民間皮影藝術表演市場,以此帶動洋縣旅遊和文化產業規模化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