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取燈兒

洋取燈兒

也叫“洋火”,火柴——特指現代火柴的俗稱。

詞語解釋

洋取燈兒 yáng qǔ dēngr

火柴——洋取燈兒
也叫“洋火”,火柴——特指現代火柴的俗稱。

“取燈兒”和“洋取燈兒”

中國最原始的火柴叫做“取燈兒”,一般用用刨花製成。一指寬,約20厘長,一端削尖,塗點硫磺。人們用它取火點油燈,取燈兒由此得名。《辭源》記載:“在竹片或松木片上塗硫磺,用來點火。” “華北地區舊時也稱火柴為取燈兒。”
1827年,英國人發明了現代火柴,它是人類在取火方法上的重大突破,給人們勞動生活帶來方便。道光年間,西方國家將火柴作為“貢品”極少量地進入中國,後商家見有利可圖,大量出口輸入我國。從此,火柴進入中國市場,國人稱之為“洋火”。也叫“洋取燈兒”。
中國最原始的火柴——取燈兒

中國最原始的火柴——“取燈兒”

其實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國就出現了最原始的火柴——取燈。取燈,是北方老人對火柴的俗稱。據記載,577年南北朝時期,北周與陳國聯合攻北齊,北齊兩面受敵,缺火種燒飯和取暖。北齊宮女用土製的方法,在木片尖上粘些硫磺,用它在火種處引火,點燃油燈和爐灶,稱取燈或引火奴,亦曰發燭。它利用化學物質,能把“暗火”變成“明火”。歷史文獻和明清小說中多次有“取燈兒”一詞出現,北宋陶谷所著《清異錄·器具》中敘述:“夜中有急,苦於作燈之緩。有智者批杉條,染硫磺,置之待用。一與火遇,得焰穗燃。既神之,呼為引火奴”。明代文學家馮夢龍所著《古今小說》中有這一句:“忘帶個取燈兒去了。”由此可見,“取燈”在歷史上確有其事其物。從形狀和功能來看,取燈可以說是最原始的火柴。 舊時的取燈兒用木籤做成,一頭有淡綠色的硫磺,大約5寸長一指寬,一般放在火灶的旁邊,既可以防潮,使用時也比較方便。點燃取燈兒,必須要用三樣東西,火石、火鐮、火絨。先把一小塊火絨壓在火石上,一手捏住,一手拿著火鐮使勁兒與火石互相磨擦。這樣,火鐮與火石擦出的火星會把火絨點燃,把取燈兒接近火絨後,用嘴不斷地吹火絨,使取燈兒點燃,形成火焰。這些過去在鄉村的集市和供銷社都能買到。汾州以北的偏遠鄉下至今還在使用這種取燈兒。人們將艾草收割後,一把把編成辮子,掛在屋前,既可以防蚊驅蟲,乾透後就是很好的火絨。自從火柴進口並在當地開辦了火柴廠後,便將火柴叫做洋取燈兒或者洋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