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岩群

泰山岩群(Taishan Gr.)的時代屬新太古代。為廣泛出露于山東泰山及沂蒙山區中的深變質岩系。自下而上分為雁翎關組、山草峪組和柳杭組。本岩群厚度巨大,主要由黑雲斜長片麻岩組成,含角閃(斜長)片麻岩、斜長角閃岩和黑雲變粒岩等,某些層位有一定厚度的沉積變質鐵礦。

地層名稱:泰山岩群

地層名稱(英文): Taishan Gr

階代碼: Ar3

地區代碼: 15

命名:

李希霍芬(F.V.Richthofen)經粗略地質調查,1872年將泰山一帶的片麻岩命名為泰山系。

沿革:

1872年李希霍芬(F.V.Richthofen)稱泰山一帶的片麻岩稱為泰山系。1903年威利斯和布萊克韋爾德(B.Willis & E.Blackwelder) 認為泰山一帶變質岩以火成變質為主夾部分變沉積岩,命名為泰山雜岩。1936年,馮景蘭、王植第一次提出泰山岩漿旋迴的劃分,並指出變沉積岩的存在。1941年和1943年富田達先後對歷城桃科銅鎳礦和泰山地質進行路線觀察,他在《泰山變成史》一文中提出泰山地區前震旦紀可分為泰山期和桃科期兩個岩漿旋迴。1961年山東地質廳和北京地質學院區測一大隊將全區變質岩系命名為泰山群;按岩性和地層的疊置層序,由下而上劃分為萬山莊組、太平頂組、雁翎關組和山草峪組等4個岩組,時代定為太古宙。此次命名的泰山群包括了大量的變質沉積岩,與最早命名的泰山系有明顯區別。1962年程裕淇等將雁翎關地區的太平頂組改稱為任家莊組,在山草峪組之上建立了傅家莊-單家峪角閃岩帶。1962—1965年山東地質局805隊將泰山地區的變質岩系仍稱為泰山雜岩, 並由下而上劃分出望府山組、掃帚嶼組、唐家莊組、孟家莊組和馮家峪組等6個岩組。1982—1986年鄭良峙、王世進等認為原太平頂組、萬山莊組和任家莊組的主體均屬英雲閃長岩和奧長花崗岩等的變質深成片麻岩,從原地層層序中剔除,將泰山群自下而上分為雁翎關組、山草峪組和柳杭組。1988年江博明等通過地球化學和同位素年代學研究,認為該地變質岩以變質深成岩為主,其中部分表殼岩捕虜體包於這些變質深成岩中, 分布零亂, 難以建立系統的地層層序。1984—1989年王致本等將泰山群的原太平頂組和萬山莊組中的表殼岩置於雁翎關組之下,新建一個化馬灣組。1989年董一傑等認為雁嶺翎關組和柳杭組同屬一個向斜的兩翼,層位可以對比。1990—1993年,張連峰等在新墳縣和放城兩幅1∶5萬地質圖連測中發現萬山莊組中有一套石榴石英岩、石榴黑雲石英岩等組成的表殼岩殘留體,稱之謂孟家屯岩組,先劃為前泰山岩群,後併入泰山岩群,置於雁翎關組之下。最近山東地礦局前寒武紀地層清理小組①採納了他們的意見,因而以4分方案劃分泰山岩群。由於孟家屯岩組與雁翎關岩組岩性差別較大,二者未發現上、下疊置層序,關係尚不清楚,又缺乏準確的同位素年齡數據,所以本條目仍按目前大多數地質工作者的意見,暫將泰山岩群由下而上分為雁翎關組、山草峪組和柳杭組。

特徵:

本岩群主要分布於郯廬斷裂以西的魯西地區,常組成層狀、條帶狀和不規則狀地質體,散布在花崗質岩石中。出露較好,地層層序較完整的主要見於新泰市李家莊、柳杭、雁翎關—山草峪和盤車溝一帶,其次是沂源的韓旺,泰安市的西南峪和界首一帶,東平附近和沂水的崔家峪以及棗莊市的桌子山一帶也有出露。1.雁翎關組它分為下部和上部二個亞組:下亞組下部主要為角閃黑雲變粒岩、陽起透閃片岩(科馬提岩)和斜長角閃岩組合,底部未全出露並被奧長花崗質岩石侵入。在部分斜長角閃岩中見有較穩定的已受構造擠壓拉長的似枕狀構造殘餘,本亞組全厚近600m—700m。原岩主要由科馬提岩、拉斑玄武岩和火山沉積岩組成。下亞組上部主要為角閃黑雲變粒岩和斜長角閃岩組合。原岩主要為基性火山凝灰質沉積岩,其頂部有變質泥質岩。上亞組主要由斜長角閃岩和角閃黑雲變粒岩,以及透閃(陽起)綠泥片岩組成,其頂部有厚達80—90m的變質礫狀岩石,在斜長角閃岩中見有規則而均一的杏仁構造殘餘,原岩為拉斑玄武岩間夾科馬提岩和中-基性火山凝灰質沉積岩。本組的總厚度隨地區而異, 在新泰的桃花峪和石河莊以及雁翎關一帶厚度1200—1400m,往北而逐漸變薄,在單家峪一帶厚僅900m。按岩相學分析, 本岩組劃分為兩個火山-沉積旋迴:第一旋迴以拉斑玄武岩和科馬提岩噴發為主,其上部出現分選差的復成分凝灰質岩;第二旋迴原岩岩性與第一旋迴相似,但底部只有較厚礫狀凝灰質岩,而且科馬提岩含量較少,每個大旋迴的早期曾經處於較深的淺水環境,晚期則為淺水環境。2.山草峪組整合於雁翎關組之上,以新泰羊流北5km 處的山草峪一帶最為發育,是該組的命名地。岩性主要有黑雲變粒岩、二雲石英片岩、二雲變粒岩、角閃(黑雲)變粒岩、黑雲斜長片麻岩和斜長角閃岩等,而以黑雲變粒岩為主。 在最下部的黑雲變粒岩層中常以含有石英豆狀結集體和細粒石榴石為特徵。向上含有多層石英斜長角閃岩和角閃變粒岩;中部至上部,以黑雲變粒岩為主間夾二雲變粒岩和淺粒岩,具有粒級層和多旋迴的韻律層。本組最大厚度為2000—4000m②。本岩組的原岩建造主要為含有火山碎屑的泥砂質建造,相當濁流沉積,下部夾有基性火山岩建造。3.柳杭組位於山草峪組之上③,與上覆的寒武系呈斷層接觸。根據岩性,本組可分為三個亞組:下亞組包括1—2大層, 主要為斜長角閃岩和滑石透閃陽起片岩組合,下部見有變質礫岩層,厚230餘米;中亞組包括3—6層,為黑雲變粒岩、二雲片岩、變礫岩組合,厚700m左右;上亞組包括7—10層,為斜長角閃岩、黑雲變粒岩組合,間夾綠泥陽起片岩,總厚度達1230餘米。原岩層序從基性熔岩-凝灰岩開始,繼之有較厚的科馬提岩噴溢和拉斑玄武岩呈互層,往上以拉斑玄武岩為主,常見火山噴發韻律和變余杏仁構造。中亞組具典型的中酸性火山沉積和沉積岩並以沉積岩為主。上部從拉斑玄武岩間夾較薄層科馬提岩到中基性凝灰沉積岩,總的看來,也存在二個火山沉積旋迴,與雁翎關組有一定相似之處,但在岩石組合、變質礫岩成分及層序等方面都有一定差異,不可能屬同一層位。上述3個岩組基本上形成於深海—淺海頻繁交替的動盪環境中,根據岩石地球化學特徵判斷,很可能形成於島弧或大陸邊緣環境。本岩群主要經歷了中—中高溫區域變質作用,變質相為高綠片岩相至低角閃岩相,局部伴有弱至強的區域混合岩化作用。稍後局部又遭受接觸變質作用的疊加。變形作用達中等強度,柳杭組中部分變形強烈。在雁翎關組和山草峪組部分岩段和地區產有大、中、小型條帶狀貧鐵礦(BIF)和金礦化帶。多期次(新太古—古元古代)侵入於雁翎關組中的偉晶岩脈十分發育,有的脈中富含長石和石英,已被當地小規模開採利用。有的脈中含有鈮鐵礦、綠柱石、鋰電氣石、鋰輝石、矽鈹石和鐵鋰雲母等稀有金屬礦物。本岩群已測得雁翎關組斜長角閃岩全岩Sm-Nd等時線年齡為2692 ± 178Ma(張宗清,1986),泰山地區斜長角閃岩和角閃石岩全岩Sm-Nd等時線年齡為2740±74Ma(江博明等,1986)。侵入於雁翎關組中的閃長岩中鋯石U-Pb一致線年齡為2699+30-28Ma (劉敦一等)。柳杭組中殘斑斜長黑雲變粒岩中鋯石U-Pb一致線年齡為2788+62-56Ma(山東區調隊,1993)。本岩群最大年齡值為2740—2788Ma,均不超過2800Ma,故其時代相當於新太古代。

備考:

孟家屯組的歸屬尚待研究。 1.山東省地質礦產局,1994,山東省地層多重劃分對比研究報告。 2.由於對構造的認識不同,故厚度的估算出現較大的差別。 3.在西南峪剖面中,山草峪組之上柳杭組底部見有礫岩層,山草峪頂部又為倒轉地層,故有人認為可能存在不整合。

編撰者: 沈其韓

作者1: 江博明

年份1: 1988

系名: 太古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