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堂

改革開放後,“泰和堂”進入北京,並於1996年先後成立針對中醫基本理論研究的機構“北京泰一和中醫藥研究所”。針對中藥研發與重大疾病的預防治療,成立了“三生萬醫藥科技有限公司”。泰和堂,是王氏家族祖傳堂號。泰和堂第6代傳人王文奎先生,自幼受醫道的薰陶,60年初,年逾八旬的曾祖父以絕食的方式嚴命他辭官還鄉,專習醫業,以續祖脈。後代人就在中醫原創理論的基礎上,創新的提出了“萬病歸宗”的理論,“三維守恆調控法則”,“五臟陰陽辯證的總綱”和“雙合治療原則”整體調理與對症治療相結合,內服與外用相結合的中藥製劑,有效的防止了疾病的發生髮展演變與惡變。

基本內容

三族入泰和、歷世已八代

改革開放後,“泰和堂” 進入北京,並於1996年先後成立針對中醫基本理論研究的機構“北京泰一和中醫藥研究所”。針對中藥研發與重大疾病的預防治療,成立了“三生萬醫藥科技有限公司”。

280多年來,“泰和堂”代代相傳,醫業從未間斷。“泰和堂”的傳承堅守“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的信條,必從後代中挑選天性淳厚而聰慧的男性來承續醫脈。迄今,泰和堂已傳至第8代。

泰和堂,是王氏家族祖傳堂號。“泰和堂”為王氏家族自立名號,始建於清代中晚期,歷經二百多年,主要行醫在河南、河北中原大地,曾享有盛譽。家族治醫嚴謹,崇尚醫道,博採眾長,獨尊藥王孫思邈。此大醫精誠之心可昭,大慈悲憫之情可見。

改革開放後,“泰和堂” 進入北京,並於1996年先後成立針對中醫基本理論研究的機構“北京泰一和中醫藥研究所”。針對中藥研發與重大疾病的預防治療,成立了“三生萬醫藥科技有限公司”。

“泰和堂”傳承制度嚴格,家規戒律嚴明:“凡習醫者,必當遵之,若有一失,必當逐之。”要求:“精習醫業,誠專醫事,勤求醫理,謹遵醫訓;一絲不知,寧可不治,慈悲為懷,寬宏為本。”主張不以經營為目的,只求濟世為己任。由於要求極其嚴格,使得所傳承之醫道日益完臻,倍加精深。

家族代代相承,醫業從未間斷,而且其間經歷兩次較大變革,對王氏家族影響頗深。由於家族的影響以及先祖濟世活人無數、大醫精誠之心感召,使本來秘而不宣、不願外傳的當地名醫蔡氏和屠氏兩家將自己多年珍藏秘籍,經方驗方,拱手相讓“泰和堂”,在汲取這兩家技術力量補充之後,“泰和堂”三流相匯,三家合參,精秘薈萃,取長補短,不論在醫理、醫論、診療水平或是中藥配方、藥物製備技術方面,都大加拓展,大為改觀,整體上達到了新高度。

泰和堂第6代傳人王文奎先生,自幼受醫道的薰陶,60年初,年逾八旬的曾祖父以絕食的方式嚴命他辭官還鄉,專習醫業,以續祖脈。此後,他便不問世事,精研家傳方藥,窮究《易》《內》經旨,遍參古聖先賢,四十年如一日,精勤不輟,瀝血嘔心。

王老先生的學術思想和研究成果陸續發表後,得到了新中國第一任中醫司司長呂炳奎、著名肝病專家關幼波和陳式太極傳人吉良晨等中醫泰斗的高度讚譽,此時他治療各種常見病、疑難病的神奇效果也引起了國家科技部的關注。1988年來京,先後受聘於“國防科工委特診中心主任”、“中國人體科學院副研究員”、“中國科技經營管理大學教授、主任”、“中央電視台專家諮詢組專家”、“國家中醫藥發展戰略研究課題專家組成員”、“國家中醫藥防治愛滋病小組副組長”等。現任北京泰一和中醫藥研究所主任,2005年8月,王老先生先生被推選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中醫五臟理論創新性及中醫治療愛滋病的研究”課題負責人。

目前,王老先生已完成研究成果三十多項,撰寫論文四十餘篇,部分已在《中國工程科學》、《前沿科學》等學術刊物發表。

“非典“之後,受科技部委託,王老先生負責“中醫藥防治愛滋病的研究”,並參加“國家中醫藥發展戰略研究”課題,深入河南愛滋病村,治療愛滋病患者96例,取得了顯著療效。

王氏泰和堂第七代傳人王玲,創立了三生萬醫藥科技有限公司,持續深化中醫研究創新,推進中醫藥發展產業化、實業化、標準化、體制化,讓中醫這箇中國的傳統瑰寶,讓王氏家族的傳家之秘全面開放,煥發全新的生機,給更多的人帶來健康、幸福。

王玲從小被祖父選中為“泰和堂”繼承人。王嶺跟隨王文奎先生從醫20年,在醫理、病理、診療、方藥方面深得真傳,在參與國家973計畫“中醫五臟理論創新性及中醫治療愛滋病的研究”課題中被選任治療組組長,親自診治愛滋病患者近百例。秉承祖訓,深研醫理,不斷創新,在治療後期腫瘤病人的疼痛和各種水腫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研製出治療各種疼痛的“三和艾痛克”,治療各種水腫的“三和歸原散”創立了三生萬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為中醫中藥做出具大的貢獻。

《倘有一症不明,竭慮精進,德欲尚而術欲精,若有一絲不知,寧求不治,行欲方而智欲圓。》

--引自王氏祖訓,三生萬創始人王嶺先生將其定為三生萬企業精神,勉其誠進救世

萬病歸宗論

重視亞健康

人類連清新的空氣、純淨的水和食物都沒啦,而疾病正在複雜化、惡變化,人類的生命、生存與健康已出現危機。如果科學發展了,社會進步了,人們富有了,而失去了生命存在所必須的條件與環境,人類的健康得不到保證,生存屢屢出現危機,這種“得”與“失”、“利”與“弊”該如何評價?

王文奎

亞健康又稱第三狀態,也稱灰色狀態、病前狀態、亞臨床期、臨床前期、潛病期等,包括無臨床症狀或症狀感覺輕微,但已有潛在病理信息。世界衛生組織的一項全球性調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其餘75%左右處於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間狀態。以慢性疲勞為主要症狀的亞健康問題是21世紀威脅人類健康的重大問題,發生率呈逐年增加的趨勢。而在中醫的理論體系中十分強調治未病,其實這就是關注所謂的“亞健康”。中醫的傳統診斷方法完全可以發現現代人們所關注的亞健康問題,並可以通過適當的調理、疏通、保養、修復較快地恢復健康狀態。

數百年來,王氏家族緊密聯繫實際,精心觀察臨床,深入研究生理、病理和生命運動的機理,在中醫原創理論的啟示下,終於悟出了下述的答案:那就是,自從人類誕生以來,人類的生理未變,生命的本質未變,生命運動的根本未變。人類的機體對各種疾病和各種異常狀況的回應與對抗的本能未變。 所以在人類的機體對各種疾病和各種異常狀況的免疫、應答、回應、防禦、阻止和對抗的過程中,所反映出來的各種狀況依然不會改變。其實各種疾病在臨床上所反映出來的諸多症狀是症而不是病,更不是疾病發生與發展的根本。是機體的正氣對邪淫,臟腑功能對疾病在鬥爭過程中的種種反應。後代人就在中醫原創理論的基礎上,創新的提出了“萬病歸宗”的理論,“三維守恆調控法則”,“五臟陰陽辯證的總綱”和“雙合治療原則”整體調理與對症治療相結合,內服與外用相結合的中藥製劑,有效的防止了疾病的發生髮展演變與惡變。以不變的理法方藥可持續的應疾病的萬變,並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中醫學把人體的各個組織、器官、系統等完全歸納與五臟及其功能運動系統之中,也就是五臟功能運動。中醫理論認為,人體臟腑功能各有所主,且五臟分別統管人體全身的各個系統、器官和組織。五臟功能,相互生克,制化為用,和合平衡。

只要五臟功能正常,運動規律不變,疾病縱有千變萬化,萬變不離此宗,宗於天地,法於陰陽,和於術數,根於五臟。

“萬病歸宗”秉承了中醫學的整體觀,一方面是天地合一的整體觀;另一方面則是人體這個統一的有機體,相互配合,共同發揮各自功能,不可分割。

據王氏“泰和堂”幾代人的臨床經驗,根據“經絡理論”“陰陽五行學說”等中醫理論,五臟---肝、心、脾、肺、腎相互關係及功能,在整體調理上以肝、脾、腎三髒為主,重點調理,獨創“三位守恆調控法則”。從生理功能上,腎、脾為先、後天之本。先天生後天,後天養先天。脾統血,生化氣血,腎藏精氣,精、血之間可以互化。肝,主藏血,與脾、腎之間,關係甚密,功能聯繫,絲絲相扣。這就是王氏祖傳中藥食療秘方---“神農本源”。

“雙合治療原則”就是:整體調理與對症治療相結合,內服外用相結合的臨床用藥原則。“雙合治療原則”是建立在中醫臨床治病的基本法則之上,即能急救急危、解憂解難、立除病痛之苦,又能除根之本、免除病患、恢復健康、保證生活質量。

“神農本源”是對人體五臟的整體調理。一是,調理肝氣、消瘀阻、促運化、應心脾的調理。以調氣疏肝利膽、消瘀活血為主,可促使肝臟功能與氣血疏而不聚、達而不滯、通而不凝、利而不止。二是,健脾胃、促運化、生津液、化氣血,一後天養先天,人體的運化之功相助,不僅納水谷、運化有權,氣血津液在周身的運化之力、在疏泄的促動中也得以增強。三是,益腎氣、固津液、利水濕、強骨髓。一先天生後天,保障人體之水火相濟。四是,通肺氣、促肅降,使大天養小天,主導一身之氣。五是,活氣血、養心神、安神智、主血脈、扶君助群臣。

藥食同源的理論來源

“藥食同源”指,許多食物即藥物,它們之間並無絕對的分界線,古代醫學家將中藥的“四性”、“五味”理論運用到食物之中,認為每種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

唐朝時期的《黃帝內經太素》 一書中寫道:“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藥物”,反映出“藥食同源”的思想。這一理論認為:許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藥物,食物和藥物一樣同樣能夠防治疾病。中醫藥學還有一種中藥的概念是:所有的動植物、礦物質等也都是屬於中藥的範疇,中藥是一個非常大的藥物概念。凡是中藥,都可以食用,只不過是一個用量上的差異而已,也就是說法:毒性作用大的食用量小,而毒性作用小的食用量大。因此嚴格地說,在中醫藥中,藥物和食物是不分的,是相對而言的:藥物也是食物,而食物也是藥物;食物的副作用小,而藥物的副作用大。這就是“藥食同源”的另一種含義。比如橘子、粳米、赤小豆、龍眼肉、山楂、烏梅、核桃、杏仁、飴糖、花椒、小茴香、桂皮、砂仁、南瓜子、蜂蜜等等,它們既屬於中藥,有良好的治病療效,又是大家經常吃的富有營養的可口食品。知道了中藥和飲食物的來源和作用以及二者之間的密切關係,我們就不難理解藥食同源的說法了。

衛生部公布的《關於進一步規範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衛法監發「2002」51號)中,對藥食同源物品、可用於保健食品的物品和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做出具體規定。“神農本源”方藥均採用國家規定的許可名單製成,可長期服用而無毒副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