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耳

波耳

1912年 1913年 1921年

波耳簡介

波耳(Niels Bohr)1885.10~1962.11
1885年 10月5日,在丹麥的首都哥本哈根誕生。
1912年 幾乎整年都待在拉塞福的研究室。
1913年 根據拉塞福的核型原子模型加上量子條件,提出波耳原子理論,成功地解釋了原子線光譜。
因此人們把1913年看成「現代原子理論誕生日」。
1918年 提出量子理論和古典理論之間的對應原理。
1921年 在丹麥一個財團的贊助下,波耳創立了哥本哈根理論物理研究所
1922年 獲諾貝爾物理獎。
1927年 提出「互補原理」,認為在不同實驗情況下,有關原子系統所得到的證據,不能從單一模型來
理解,電子的波動模型是與它的粒子模型互補的。
1936年 提出原子核結構的液滴模型。
1938年 費米領取諾貝爾物理獎以後,能夠順利逃往美國,就是波耳所的策畫。
1939年 和W.M.惠勒(William Morton Wheeler,1865~1937)提出重核裂變的液滴模型理論。
1944年 分別晉見英國首相邱吉爾,和美國總統羅斯福,向他們建議成立一個原子能的國際管理組織。
1950年 寫了一封公開信給聯合國,希望世界各國共同合作,把原子能運用在和平方面。
1956年 聯合國才成立國際原子能管理委員會,可惜效果不大,波耳十分的失望。
波耳晚年為了這件事,不停的奔走各地,向科學家們提出呼籲。
1957年 第一屆原子能和平用途獎頒給了波耳,以酬謝他的辛勞。
1962年 11月18日在哥本哈根逝世。

波耳效應 Bohr effect

具有氧傳遞能力的血紅蛋白在水溶液或血液中時,如果CO2分壓升高或pH降低,此時即使O2分壓沒有變化,O2飽和度也會減少,O2易從傳遞體上脫離,這種現象稱為波耳效應,是由波耳(N.H.D.Bohr)發現的。另一方面,J.S.Haldane氏發現當血紅蛋白變成氧合血紅蛋白時,血液的CO2結合量下降,這種現象與波耳效應合稱為Bohr-Haldane效應。這些效應有利於載運O2的血紅蛋白在CO2多的體內組織中放出O2,在肺部與血紅蛋白的氧合相配合而適於放出CO2。在細胞內具有無脊椎動物血紅蛋白(erythrocruorin)的蟲(單環刺)和細胞內具有蚯蚓血紅蛋白(hemerythin)的星蟲,就不存在這種效應。一般認為是與這兩種動物之缺少循環系統和血細胞在體腔液中懸浮有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